APP下载

亲近朱熹

2017-08-29苏水梅

闽南风 2017年8期
关键词:漳州朱熹

苏水梅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不太相信小蔡的话,看见我,迫不及待地向我求证。我走到讲台上,清了清喉咙说:

“漳州人十分敬仰朱文公,虽然朱熹在漳州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他竭力主张‘节民力,易风俗,创办书院,施行教化。‘白云飞瓦的传说的确流传甚广,白云岩上古树参天、清净幽雅,当年朱熹在那里修建书院,可是山路崎岖,山高路远,如何把建书院用的砖瓦运到山上去呢?小蔡刚才已经告诉大家了。漳州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的美誉。朱熹知漳推动了漳州社会发展,对后世的示范价值和影响十分巨大。白云岩就在漳州火车站附近,大家可以利用假期去白云岩爬山,空气好得很!”

孩子们频频点头,高个子林同学显然不太同意我的说法,他似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朱熹虚假伪善、言行不一,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朱熹曾引诱两名尼姑为妾,还使得一名寡妇怀孕。”

学生们哄堂大笑,我的脸瞬间红了。

林同学继续说:

“我爸爸说,20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运动轰轰烈烈,朱熹作为‘孔子第二的儒家领袖、反动道学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我有点猝不及防,叶同学抢过话头:

“我不同意。我很喜歡朱熹,他是个早慧的孩子,五岁能读懂《孝经》,六岁时,就在沙上画八卦。还向他那学识渊博的老爸发难。我们去旅游听导游说过,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讲学长达40多年之久,他与武夷山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

“我同意。朱熹虽然不是‘富二代,但最少是 ‘官二代,我觉得他还是蛮复杂的一个人!”

……

那堂课上,关于朱熹的话题,孩子们之间的辩论十分激烈,那样的气氛,让我有点感动。

反思自己几年的教学,我太习惯于照本宣科,对朱熹进行描述与评说,总是停留在《漳州历史》教材上的那几句话。

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我也总是在三尺讲台上,让孩子们要“头悬梁,锥刺股”沉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寒窗苦读”,而自己却年复一年地用一成不变的解说,来应对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那个夜晚,在灯下,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都说“书到用时方知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自己是该下功夫对朱熹进行一番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了。

有史学家认真研究过宋代文官的薪金酬劳标准,得出结论:宋代文官的收入在中国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关于朱熹从政,今人高令印考证,“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三年,知南康军二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九个月,知漳州一年,知潭州二个月,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四十日,累计方逾七年。”读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羡慕朱熹了,他一辈子几乎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朱熹于宋绍熙元年(1190)四月二十四日抵达漳州。800多年前的漳州,属“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郡政废弛,民俗浇薄,词诉纷繁。年逾花甲的朱熹36年前曾经来奉檄治事漳州,见到他的故人漳州教授陈知柔,和他同年进士长泰县令金鼎,那时朱熹只有二十郎当的年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任同安主簿,公务之暇,漳州友人陪他游览了罗汉峰、面山亭、双髻山等名胜。同安主簿任上,朱熹在巡查本县及外县的过程中,就感到泉州各县普遍存在着版籍不正、田税不均,税、田脱节的严重弊病。未经实地核查,簿籍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宋淳熙十四年(1187),闲居于家中的朱熹,又积极为汀州经界的推行出谋划策。多年后主政漳州,朱熹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朱熹竭尽全力,奔走呼吁,想要解决这个关系漳州生灵久远利害的大事,即经界的推行。

国家应征收的租税大量隐漏流失,豪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而不纳税,穷苦农民不能保有土地而田去税存,州县经济窘迫,因而不得不违法巧取于民。朱熹深知地籍不正、租税不均带来的弊病无穷,经界推行势在必行。

令人遗憾的是,朱熹在漳州推行经界,并不顺利。他抓住有利时机将龙溪知县翁德广拟的方案上报,论证经界不可不行之后,朱熹提出,经界宜详勿略,必须差官置局,丈量土地,编制图账。可是一直等到秋天,经界之事仍没有动静,朱熹行经界的最好时机是在秋收之后,春耕之前。朱熹全面筹划经界的实施,从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沉浸在宏伟蓝图的憧憬之中,然而朝廷施行经界的最后命令迟迟不下,到了冬天,朱熹得知经界屡屡受阻的原因是因为各方阻扰,义愤填膺的他上奏皇帝,以本州地震、自己因病告假而职事废弛自劾,请求严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在这个时候,施行漳州经界的诏令下达了。朱熹收到尚书省的劄子时,已经是春耕大忙时节了,经界之令显然成了一纸空文。朱熹最终没有能完成在漳州推行经界的夙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朱熹长子朱塾病卒于婺源,心灰意冷的朱熹,又遭受老年丧子的打击,再也无心留在漳州,朱熹请求离任奉祠,治理丧葬。四月二十九日,朱熹北归,陈淳等门人送至同安县。

“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谔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僚属厉志节而不敢恣所欲,仕族奉绳检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虑而不敢行奸,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平时习浮屠为传经礼塔朝岳之会者,在皆为之屏息。平时附鬼为妖,迎游于街衢而掠抄于闾巷,亦皆相视敛戢,不敢辄举。良家子女从空门者,各闭精庐,或复人道之常。四境狗偷之民,亦望风奔遁,改复生业。至是及期,正尔安习先生之化,而先生行矣。是岂不为恨哉!”

之所以不厌其烦录下陈淳的话,是因为这一段话基本涵盖了朱熹在漳的主要活动及其所取得的主要政绩。其中所陈,基本上都与漳州民众息息相关,朱熹是带着遗憾离开漳州的,但漳州民众对朱熹是有深厚的感情。

上小学的女儿,不久前读过《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那天,她写完作业,蹭到我身边,哼哼唧唧让和她聊天。我把读书笔记往前一翻,给她讲我刚刚读到的一个细节:

有一次,朱熹与众人同行,看见一片长势茂盛的草,朱熹命令四个人去拔草。每人各负责一段,其中三人都很快拔完了,只有一个人不紧不慢地把草一根根,连根拔起。朱熹问:“诸公看几人耘草,哪个快?”众人都说,先拔完的三个人快。朱熹说:“那一兵虽不甚快,看他甚仔细,逐根去令尽。虽一时之难,却只是一番功夫便了。这几个又著从头再用功夫,只缘初欲速苟简,致得费力如此。看这处,便是学者读书之法!”

“朱熹除了写《春日》,还有一首《观书有感》也很出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老师说了,在朱熹住过的郑宅故址,附近有 ‘半亩方塘、‘活水亭,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带我去看看?”女儿似乎挺享受和我分享的时光,一脸的调皮。

我刮了一下她的小鼻子,“好啦,等你放假了。”

朱熹是很幸福的。他做学问,有那么多追随者,他在讲课的时候,他的学生那么崇拜他。他的学说和思想,主宰中国思想、学术地位长达700多年之久。我把书桌上的读书笔记合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突然竟也觉得自己很幸福。endprint

猜你喜欢

漳州朱熹
心中的一座城
朱熹“撤广告”
情调漳州
春日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朱熹“撤广告”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熹治足疾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