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美渔乡古村落
2017-08-29翁得禄
翁得禄
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各种民间游艺,尽展风采。一群妇女不论老少均身围黑色长裙,手提扫把在游境队伍前作势清扫路尘。途经之处,挨家挨户张灯结彩,门前设立祭坛,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祭品,点烛燃香,斟满酒水。这是岛尾村最为热闹的“五朝王醮”庆典。
王醮,亦称“做醮”,是岛美村自古以来就有的民间风俗。由于每五年才举行一次,因此俗称“五年王醮”。从建醮请王爷公入坛开始,到王爷公代天巡狩出巡,俗称“游境”,以至树王、王船出港,历时长达四个月之久。“游境”长龙先从岛尾村城隍庙出发,抬着三尊“王爷公”前往村部的广场进行祭拜,之后便开始“游境”出巡,绕着岛美村的大道走一圈,再回到岛美城隍庙为止。
“游境”活动持续两天,参加“游境”队伍长达数里,人数超过万人。届时,岛美城隍庙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本村的居民,外来的香客,人人手持三柱清香,虔诚地前往城隍庙叩头祭拜,祈求家人平安,身体康健。
城隍神是古代护城河及城墙的产物。既然是“有城才有城隍”,那么岛美村为何会以村庄的形式而建有城隍庙呢?其实,这个中缘由,要从明洪武二十年(1387)说起。
这一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朱元璋旨意,来到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于要害处“量地远近”,兴建海防卫所、水寨、墩台等以防倭寇侵扰,以固海疆防御。在选好海防卫所各城的建筑区域后,周德兴又仿宋元时期的巡检司制度,在一些郡县比较难以管辖的地区各置从九品巡检一员,司吏一名,由工部盖造衙门,吏部铨官,礼部铸印,同时征调民间壮丁编为“弓兵”,按额应役,一般仅配置不足百名的弓兵,驻守在关津渡口,由巡检司统一调派,以缉捕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等人,盘诘那些往来于海面上无引、面生、可疑之辈,及维持管辖地区的治安事宜,从而加强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管控能力。《明史》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命江夏侯周德兴镇守福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检司四十有五,分吏诸卫,以为防御。”
当时,周德兴在漳州府共设立巡检司十七处,分别为龙溪县的柳营、濠门巡检司;漳浦县的古雷、井尾、后葛、盘陀、青山和岛尾巡检司;龙岩县鴈石巡检司;长泰县溪口巡检司;南靖县永丰巡检司;漳平县归化巡检司;平和县漳汀分界巡检司;诏安县漳潮分界、洪淡、金石巡检司。
岛美,古称岛尾。岛尾巡检司正是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江夏侯周德兴提倡,次年开始兴建而起。岛尾巡检司城周长一百一十五丈,约384米;广九尺,约3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东西两面各开一城门,城内建衙署一座,配备弓兵三十名。岛尾巡检司原隶属漳浦县,东临台湾海峡,与浯屿水寨隔海相望,以浯晏岛为界;西至西头坑径内山界;南至双层岭与径内村山界;北至深垵沙坡与深沃山界相接。虽然岛尾巡检司城的规制不大,兵力亦少,统辖官员的品级也不高,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是海防的要害处,是配合沿海卫所阻击敌舰侵袭的最好防线。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漳州知府唐九德应月港百姓意愿,奏请明廷割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并漳浦县二十三都第九图等地域凑为一县。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十二月,明王朝批准了唐九德的建议,在月港设立“海澄县”。从此,岛尾巡检司衙署所在区域正式划归海澄县管辖。
明崇祯五年(1632)四月二十六日,海寇刘香派遣手下黄甫驾巨舰突袭浮宫,伺机入侵海澄县城。当时的海澄县令梁兆阳立即派遣海澄营把总吴兆燫、海澄游把总袁德合兵一处,并抽调附近汛防官兵前往一同杀敌。岛尾巡检司的弓兵们也应调前往。是夜,在吴、袁两位把总的率领下入浮宫,袭贼舰,杀贼魁黄甫,斩贼寇四十三人,生擒贼兵二十五人,溺死者不计其数。同时,缴获巨舰二艘,器械无数。当夜,部分漏网贼寇驾小艇仓皇逃窜,不料却被严阵以待的岛尾巡检司弓兵们逮个正着,斩杀贼寇首级十余级。由此可见,作为维持管辖地区治安的岛尾巡检司,不仅要“扼要道,察奸伪”,还具备杀敌寇,保乡民的军事武装性质。
那么,明代巡检司是属于军事系统还是行政系统?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在不少地方志中也将巡检司列入“兵防”“军政”之卷。其实,明代的巡检司并未配置正规的军队,巡检司所统领的不过是从当地农民中佥点而来的弓兵。另外,明代的巡检司亦无独立的系统,属地方州县管辖,故亦有将其归入地方行政行列的。因此,明代的巡检司属于地方性军事机构。若从现代意义来说,明代的巡检司职能有点类似于现今的地方边防派出所。
清朝初期,清廷为了断绝沿海居民接济南明抗清的郑成功军队,下令沿海居民迁界三十里,所有房屋、庙宇、城防一炬付之,岛尾巡检司也在焚毁之列。至此,岛尾巡检司正式被清廷所裁撤。直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方重设岛美甲,隶属海澄县城外东路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属第三区太武乡岛美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岛美保归镇海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岛美村隶属多有变革,一直到1988年12月份以后,由岛美、后石两个自然村组成岛美村,属龙海市港尾镇辖区。
都说“深山藏俊鸟,柴屋出佳丽。”此言不谬。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岛美村的宝贵财富,更是旅游观光的重要资源,红砖古厝、寺庙祠堂、海浪沙滩、奇礁异石,都是岛美村历史文化中的亮点。
村中的观音亭,亦称佛祖廟,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观音亭虽然经过多次修建,但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目前,观音亭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坐北向南,方砖铺地,青石台基,琉璃红瓦,燕尾翘脊。庙宇的廊檐由两根青石龙柱支撑而起,廊檐下飞檐斗拱,精雕细琢,奇花异兽,金碧辉煌。廊檐下均用青石砌墙,并以精湛的镂空、立体、平面等雕刻技术,在青石墙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图像。龙凤窗,麒麟兽,八仙图,文臣武将,三道云集,活灵活现,应有尽有。廊檐左右两旁的墙壁上各镶嵌着一块石雕,左青龙腾云驾雾,右白虎傲立山巅。庙门两旁一对青石狮子,雄狮戏珠,雌狮护幼,张牙舞爪,生动活泼。庙宇中门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红色木匾,木匾上雕刻着“观音亭”三个金字。观音亭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有天井,左右为庑廊。殿内彩绘壁画工艺精巧,石木衔接讲究得体,精美的砖、木、石雕均散发着闽南传统文化气息。
其实,观音亭并非是岛美村最早的庙宇。在岛美村,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朝阳宫”。据史料记载,朝阳宫约建于宋朝时期,占地面积有1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为二进殿堂式皇宫构造。宫庙依次为前大殿,左右厢间庑廊,中为天井,曰为“龙虎井”。前大殿正中与后大殿之间又建造中央廊阁。正殿中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左侧偏殿祀奉妈祖,右侧偏殿祀奉保生大帝。除此之外,殿中还供奉着“注生娘娘”“代天巡狩王爷”“水仙王”等神明。宫外的庙埕右侧有一口“蚌壳井”,泉涌甘美,是当地居民生活用水来源之一。只可惜,朝阳宫在1938年的一次日机轰炸下,焚毁殆尽。幸有岛美村民及时抢救,宫内的神像才得以保留下来,但宫庙却从此不复存在!
从观音亭左侧拾级而上,有一座名为“鱼仔脯”的小山,山上搭建着一栋精致典雅的木别墅。站在橙色的屋檐下,倚靠着木栏栅,海风夹带着丝丝腥味,轻轻地拂面而来。俯视着脚下翠绿色的树丛,一直延伸到白色的海滩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的海面上波涛阵阵,海浪冲刷着岸边的岩石奇礁,散发出玉石一样温婉的反光。沿着别墅往上继续攀行,一座红砖砌筑而成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座红砖建筑便是岛美边防的哨所。哨所建在滨海突出的小山岗上,居高临下,俯视海洋,万里海疆一目了然,是监管航道船只往来的最佳之地。
天空一片蔚蓝,朵朵白云轻飘飘地悬挂在蓝天之中,远处海天一色连成一条平行的直线,白浪卷卷而来,翻腾叠加在如同一弯新月的沙滩上。沙滩上鹅卵石、贝壳、漂浮木,以及碎瓷破碗随处可见,大大小小。脚踩踏着细沙,海风轻轻吹拂,一股海腥味扑鼻而来,我重重地吸了几口带着咸味的空气,享受这一刻海风拂面的感觉,欣赏着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卷,聆听海鸥略过海面时的鸣叫,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