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初探

2017-08-29汤菲红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园本课程

汤菲红

【摘 要】本土文化中蕴含着园本课程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本土文化的传承,须从幼儿教育开启。应让幼儿从小接触本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也须营造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教学环境、精神环境,从而在进一步挖掘本土资源之上,也传承了民族、地域文化,提升了幼儿教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章以所处的区域闽南文化传承为例,分析了幼儿园如何在园本课程建设中整合和利用本土资源,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土文化;园本课程;闽南文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和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市中心区的西街片区。西街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文物胜迹、古街古民居、名贤逸事、民间风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闽南文化教育资源。我园幼儿从小就在西街生长,对西街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古建筑特色耳濡目染,基于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点,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本土化开发,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真正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一、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建设课程内容

我园幼儿从小就在西街生长,对西街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古建筑特色较熟悉,古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对于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西街文化”构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共鸣。我们从“西街景点”、“西街小吃”、“西街民俗”、“西街手工艺”、“西街戏曲”五大内容入手,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尊重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围绕幼儿生活,挖掘适合幼儿自主探究的课程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提升幼儿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的发展。一是利用创设的本土主题环境开展角色游戏,如:“西街茶室”、“西街小吃一條街”、“西街影剧院”、“西街老手艺店”、“西街商铺”、“西街文创店”等,将幼儿置于真实、丰富、富于挑战的场景、环境之中,引导幼儿主动开展探索、观察、访问、调查、交往、表达等活动,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二是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区域活动,如妆糕人、闽南泥工匠、“咱庴”超市、学说闽南话等,加深幼儿感受、体验闽南文化。三是利用本土资源生成主题探究活动,如:老街巷、老手艺、老乡音等,引发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究闽南文化。四是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美术创意活动,如:拍胸舞、惠安女、浔埔女等,传承闽南民间艺术工艺。五是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如:笋江捉鸭、板凳龙、跳火群、挑花灯、赛龙舟、跳房子、滚铁环、挑鸡笼、抛绣球等,传承闽南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勇敢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

二、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创建课程环境

我园结合幼儿园实际,在幼儿园廊道的墙面上修葺了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大厝,燕尾脊、花格窗、秦筒簪花、汉瓦垂珠,成为学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园的每个楼层以不同的切入点,营造西街文化。如,一楼布置“西街美食一条街”,向幼儿呈现润饼菜、元宵圆、满煎糕、肉粽、海蛎煎、土笋冻、牛肉羹、深沪鱼丸等特色美食小吃,带动幼儿感受泉州美食文化;二楼布置“西街建筑博物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三楼的“民俗节日”创设,中秋节博饼赏月图片、元宵节花灯,制作材料、造型、颜色,端午节划龙舟主题墙,高甲戏、拍胸舞等表演服饰道具。

在各个班级里,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钟楼、西街“秋水轩”、“丹水堂”、“鹏山堂”、“阿佛润饼”等古大厝、骑楼、洋房,俨然一座“建筑博物馆”;纸盒古厝等创设西街地图,台魁巷、裴巷、井亭巷、旧馆驿……让幼儿徜徉下西街老巷风情里;远航的大船,报纸揉贴出的清源山、折叠的东西塔,让幼儿充分感受海丝文化;石磨、筛子、捣药筒、石臼、槌子等农具,模拟农家筛豆子、剥花生、捣花生沫、磨豆浆,让幼儿在情景中感受人们的劳作;班级搭建的“闽南戏台”古色古香,木偶戏、梨园戏,让幼儿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亲子制作的古筝、拍板、锣、钹等各种闽南乐器使主题环境更为丰富。

三、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建设课程资源

如何对闽南本土文化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幼儿能理解、接受并喜欢的教育内容,是我们建设园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因此,我们首先对博大精深的闽南本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收集、归纳和整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选择主题探索内容。主题确立后,引导幼儿就主题网络架构、主题单元活动设计、主题环境创设进行讨论,设计最优、最适宜的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贯彻《指南》,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活动,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如:在《老街巷》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听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等故事,了解其历史、典故;通过品尝西街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感受家乡饮食风味;欣赏西街的老手艺如妆糕人、糖画等……,在尝尝、看看、玩玩、做做、画画、搭搭、建建、贴贴等的主题活动中深刻地感受西街文化独特魅力,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老乡音》的主题活动中,将闽南方言以各种不同形式融入到主题的各个课程中:富有童趣的闽南童谣、优雅动听的南音、热闹精彩的木偶戏。在《西街小吃》主题活动中,发动家长与幼儿上网查找西街小吃资料、实地参观、品尝、记录、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西街小吃。此外,还邀请有制作经验的家长来园协助,向幼儿讲解元宵丸、鸡肉卷、润饼、龟粿等小吃的制作方法,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在欣赏、体验、创作中充分感受闽南小吃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过程中,我园加强园内学习和外出取经相结合、园本课程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如,带领教师走进西街、泉州博物馆、闽南建筑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表演民间曲艺、传授剪纸、小吃制作手艺等,让教师更充分了解西街文化,感受西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课程内涵,为教师亲近历史、构建园本课程搭建良好平台。

四、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展示课程效果

课程实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以后,我们通常需要关注这个过程的效果。促进幼儿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我园以节日为契机,结合“西街文化”园本特色课程,开展“西街好‘T淘——庆六一”园本课程阶段展示活动。如:跨班开展“咱厝东西塔”泥水活动,红砖、水泥抹子、抹泥板、托板、粘土、塑料桶、锤子、土筛、独轮车、手套、安全帽、工作服等泥水劳作的工具成为孩子的活动材料,孩子们参与各区的划分、规则的制定,工种自主分配,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运砖区的孩子们,推着独轮小车,一趟一趟的把砖头搬运到建筑区;敲土区的运用锤子、棍子等工具把凝结成块的红土块敲碎;筛土区的孩子则把敲过的土细细的筛过;和泥区的孩子把筛过的土加上水,用棍子搅拌、用脚踩和出了建塔的泥浆;印砖区的孩子用和好的泥浆印出了方方正正的砖坯……在“西街影剧院”模拟情境中,孩子搭戏台、画节目海报、设计门票、贴座位号等,自主讨论影剧院角色、分工。在“西街商铺”和“西街老工艺”中,家长和孩子们参观西街,了解西街历史文化,紧接着孩子们自由分工,商铺调查、收集各种物品、商量讨论商品分类、上架、制作标志和价格牌,商品分区。老师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孩子,真正体现了《指南》“一切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当孩子们置身于真实、丰富、富于挑战的场景、环境之中,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往、表达,促进了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指南》指出:“教育活动必须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而开展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教育活动——幼儿从活动中逐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我园身处西街,被悠远而厚实的文化气息层层包围著,依托于本土文化,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园本化的研究和探索,开展了“走进西街”课程建设,“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游戏化,旨在引导孩子们感受我们的家乡泉州的文化魅力,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力求使幼儿园课程成为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成为幼儿不断获得新体验的过程,成为幼儿不断萌生新的学习愿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何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J].教育长廊.2009,(4)

[2]王晖.幼儿生活环境中美术材料运用的方法和原则[J].早期教育美术.2013(07-08),(14)

[3]林燕.把“本土文化”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上旬,2014,(5):186-186

[4]许瑜瑜.闽南本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64-66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园本课程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家园联手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青田本土文化和中学篆刻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传统民间游戏与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民间益智游戏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