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017-08-29周海红
周海红
【摘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而且能够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推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进行明确完整的阐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塑造学生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将从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等三个方面来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积极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小学生树立崇高的威信和榜样,做好小学生的引路人,用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教导学生,集合案例教学法、例子教学法、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新课改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理应认同每个小学生的优点与天赋,对于有缺点的小学生,教师应耐心地予以指导,辅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倾听学生的心声,开始扮演案例教学法中所提倡的“家长角色”,即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彼此信赖、互相关心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在得到语文教师的关爱与器重之后学习热情会更高,更乐于接受教育。另外,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文教学因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结合,自己应具备广泛的、高雅的兴趣爱好,努力去做一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多才多艺的优秀语文教师,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注重与其他代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交流,不断加强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要善于交往,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双面教育,有效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力量。
二、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师理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此外,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现代德育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当代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方法并非单一化而是多元化体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语文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整合,符合小学德育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可以在提高小学生品德修养的同时更为积极、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教师理应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修养。例如在解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注意融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融合工作,塑造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
教师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品德教育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教育主要侧重于育德,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提倡仁爱、忠孝、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好品质。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品德教育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将“五爱精神”作为品德教育的核心。改革开放以后,品德教育日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生活化和多元化。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品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和实践化,不仅重视思想品德的宣讲教育,而且注重教导学生生成高尚的道德行为,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多种学科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进行明确完整的阐述。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打造全新的文化大国的目标做出的正确准备与部署。而从细节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传承、补充以及完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组织“国学经典学习”活动,让学生坚持在每节课上阅读《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朗诵爱国诗歌,如陆游和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教学生唱岳父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合唱《精忠报国》,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语文写作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造高雅、优美、和谐的课堂环境,设置富有亲和力的作文互动情境,培养学生纯洁、良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这篇赞美母亲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融合中国“孝道”文化,为学生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设计关于以“孝敬父母”为话题的作文,列举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事例,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我的妈妈》、《父亲的面具》、《爸爸是船,妈妈是帆》等现代获奖作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精彩描写。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讲解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启发学生文思,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和《父亲》,让学生倾听传统戏剧《二十四孝》,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增强学生对《荔枝》这篇课文的理解和领悟,指导学生写好赞美亲情的文章,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从而引导学生继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解析孟郊的《游子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慈爱的母亲为孩子精心缝补衣服的动态画面,播放配乐诗歌朗诵,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中亲切感人、清新流畅的人文感情,或者让学生依据这首诗表演话剧节目《游子吟》,引导学生感悟醇厚的母爱和伟大的亲情,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感恩之心。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举办“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语文教学活动和传统文化理念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可感和民族自豪感,以此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理应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邱姣娇,王宗海.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5).
[2]苏明峰,李淑丽.浅谈小学古诗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