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失业率的相关关系研究*
——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检验的实证分析

2017-08-29杜亚倩林毓铭

社会保障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保险制度失业率协整

杜亚倩 林毓铭,2

(1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失业率的相关关系研究*
——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检验的实证分析

杜亚倩1林毓铭1,2

(1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近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大社会风险之一,经济持续下行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本文利用失业保险支出和城镇失业率199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对失业保险支出与城镇失业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在短期内,并没有显著关系;两者同时存在明显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关注两者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完善失业保险的治理结构。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城镇失业率;社会治理;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一度出现了经济高增长、失业高增长的所谓“双高现象”,199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令人敬畏的10.5%,但年均就业增长却仅为1%。 失业问题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避免的重大经济社会风险,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失业过度不仅会威胁到人民安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建立起了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重点也逐步由消极被动的保障基本生活,向积极主动的促进就业、预防失业转变,并最终向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目标迈进。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失业问题又趋于严重。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失业保险和失业率上,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目前主要是面向城镇地区的失业人员,且我国衡量失业率的统计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引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和城镇失业率两个指标,来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存在,那么关系又如何,据此进一步来研究近年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愈演愈烈的失业问题是否起到了积极和主动的作用,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从而为我国完善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降低失业率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人们对失业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失业问题、失业保险制度及相关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Daron和Robert(1999)认为慷慨的失业保险短期内可能造成失业率增加,但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总产出和福利,因为失业保险的增加有助于鼓励工人寻求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1]Peter和Bertil(2003)对失业保险的关键设计特征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如何提高失业保险效率提出三种措施手段,包括期限给付、监测与制裁、福利;[2]Schmieder等(2012)构建含有流动性约束的工作搜寻模型,研究发现在没有市场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道德风险会影响失业保险功能的发挥,使其社会净效益下降。[3]

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比较与相关经验借鉴、失业保险问题研究及改革优化、失业保险道德风险问题、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分析以及失业率的分析等方面。例如,梁书毓、薛惠元(2016)从基金收支平衡的视角出发,对未来20年间的失业保险保障水平进行了测算,通过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的比较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存在保障水平过低,基金结余过多等问题,需要合理确定给付标准、完善制度功能;[4]郑秉文(2011)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与剖析,结合国外理论比较与经验借鉴,提出适当上调失业金替代率、扩大覆盖面、设立延长失业金期限的三条“红线”、建立失业保险费率调节机制等五项政策选择,并强调了制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5]黎大有、张荣芳(2015)对保险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就业保险制度进行探讨,提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径——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6]赵静(2014)利用DID法探讨了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扩大以及促进就业项目占比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就业率,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7]董芳、周江涛和赵俊康(2015)基于线性协整理论和以误差修正为基础的面板协整理论,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对促进就业功能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在全国范围内的促进就业功能是正常存在的,但具有区域差异性,因此需要构建省级层面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就业联动机制,明确失业保险基金各项支出尤其是“促进就业”支出的比例;[8]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面对长期的就业失业压力,失业保险制度亟须实现由“应急临时措施”到“制度化的长效机制”的转变(吕学静,2010[9]);由“单一的失业保险制”到“综合性就业保障机制”的转变(徐悦、李志明,2011[10])。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乔卿,2014;[11]向东进、范辉,2010[12])对影响城镇失业率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

由以上综述可见,除了关于失业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计量实证分析外,其他关于失业保险的相关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并且对失业保险与失业率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对我国1990-2014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失业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旨在考察二者的长期关系及短期动态行为特征,并结合我国当前失业及失业保险现状,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降低失业率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失业保险及城镇失业率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及城镇失业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入失业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基金实际领取人数比率和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率三个指标,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参保对象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分别用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与城镇就业人数之比、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比分别来表示失业保险覆盖率和失业保险基金实际领取人数比率,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率则由失业保险支出与收入之比来表示。

1.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和精准率较低。由图1 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总体偏低,即使2000年的最高值也只是45%,一直没有超过50%。虽然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且自2008年以来,参保增速不断加快,但参保人数仍不及城镇就业人口的一半。且从图2可知,自2000年以来,失业保险受益人数曲线大致呈抛物线状,而同期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曲线则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二者逐步向相反方向变化,形成一个“剪刀口”,并具有逐年扩大的趋向,这表明我国失业保险的“精准率”出现了严重偏差,[13]大量的劳动力并没有得到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制度的“有效覆盖”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的制度缺陷,即只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才能参加,而失业风险高、自身抗失业风险能力低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则“不缴纳失业保险费”(1999 年发布的《失业保险条例》第6条),加上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大且劳动关系不稳定,往往由于未达到领取失业金的最低条件(至少累计缴费1年以上)而未被“有效覆盖”,因此自身的参保意愿也比较低,这就导致每年有2 亿多的进城务工农民不能普遍地参加失业保险制度;二是大量非公经济组织有意采取“寻租行为”,不为本单位员工缴纳失业保险金,而劳动者由于也不需要缴纳自己应缴的部分,就产生了“避租”行为,从而导致失业保险覆盖面较低。[14]

图1 失业保险相关指标图

2.失业者有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程度较低,且给付水平偏低。如图2,2000年以来,失业保险基金实际领取人数比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即在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领取到失业保险的受益者却逐年下降。截至2014年,城镇失业保险基金实际领取人数比率只有21.7%,能够领取到失业保险的失业者远不及失业人数的一半。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量的员工下岗失业,为保障下岗职工的劳动权利,党和政府实施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规定凡有下岗职工的企业必须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失业的职工必须要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3年,待托管期满后,档案方可转入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办理失业登记,纳入失业人群,领取失业保险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0条。该项政策在我国实施了近20年,这就导致了我国20多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4%左右,并且实际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也较少,失业者有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程度较低。同时,《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每月失业保险金的水平是767.3元,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4.2%,给付水平偏低,而许多国家的失业保险给付水平达到了本人就业时工资的40%~60%之间。*《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失业保险基金使用不合理,收入远大于支出,且累积结余金额巨大。从图1中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率即失业保险支出占失业保险收入的比例来看,我国失业保险金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2000年以后,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比率总体态势呈现下降趋势,失业保险收入远远高于支出。2014年,我国失业保险收入为1379.8亿元,支出仅为614.7亿,其使用率仅为44.5%,占比不到收入的一半,截至年底累积结余高达4451.5亿元。从2000年的累积结余195.9亿元激增至2014年的4451.5亿,15年增长了20多倍,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人数激增的恶劣形势下,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仍保持着快速增长,2008和2009两年净增了545亿元。2015年2月国务院下调失业保险费率从3%至2%,以及2016年5月1日实施的进一步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1.5%,*人社部发〔2016〕36号:《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其主要动因除了减轻企业负担外,即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过多,金额巨大。[15]

图2 2000-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保险领取人数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了1990-2014年这2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范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失业率是衡量有劳动能力且有意向工作但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的统计数据。在我国,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本文中用UR表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用FUND表示,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历年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进行消胀处理;同时,由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失业率的指标口径不一致,且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数据波动的影响,对失业保险支出进行对数处理,记为lnFUND。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在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和失业率数据进行选取和处理后,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URt=β0+β1lnFUNDt+μt

(1)

其中β0,β1为待估参数,μt为随机扰动项,FUND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UR表示城镇登记失业率。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首先运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FUND和UR的原序列以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UR和lnFUND 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1中可以得出:变量lnFUND、UR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AD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3.77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判定为序列平稳,即二阶单整序列I(2),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说明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双变量的相关关系,因此采用EG两步法分析UR和ln FUND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第一步是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UR=1.756104+0.470466lnFUND

(2)

从以上结果分析,该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显著。对于样本容量为25,单解释变量的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统计值的显著点为DL=1.055,Du=1.211,由于模型估计结果中D.W.=0.548036

UR=1.750455+0.470813lnFUND+1.139761ar(1)-0.547680ar(2)

(3)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知,UR和lnFUND存在正相关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每增加1%,城镇失业率则相应提高0.470813个百分点。

第二步则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即对上述回归修正模型的残差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et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回归模型残差et的ADF检验值为-4.947708,P值为0.0006,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737853,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城镇失业率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和G-ranger-Causality检验

在确定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之后,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和检验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并分析UR和lnFUND两者的因果关系,接下来构造误差修正模型(ECM),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Causality)。

第一步,误差修正模型(ECM)估计结果如下:

URt=1.330065-0.217676lnFUNDt-1+0.458616lnFUNDt-2+0.908071URt-1-0.505779UPt-2

R2=0.970731F=149.2439

(4)

结合方程(3)和(4)可知,考察年份1990- 2014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失业率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长期系数为0.470813;同时可得出二者之间的短期变动影响,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失业保险支出每增加1%,本期失业率则相应减少0.217676个百分点,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我国失业保险政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另外,本期失业率与上一期失业率存在正相关性,即上一期失业率每增加1%,本期失业率也相应增加0.90807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步,对两者进行G-ranger-Causality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失业率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这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表3 G-ranger-Causality检验结果(lags:1)

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检验,滞后期为1。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城镇登记失业率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即两者任一方的变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动。从回归结果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两者存在正相关性,即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每增加1%,城镇登记失业率则相应提高0.470813个百分点;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反过来也会导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也随之增加2.1%。

分析其原因,第一,我国目前失业保险仍然是固定的给付期限和给付金额,这在刺激失业者再就业方面效率很低,因为失业保险作为一项非劳动收入,会对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产生纯收入效应,尤其是对闲暇有一定偏好的失业者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激励作用,即“失业陷阱”问题,从而增加劳动者对闲暇的需求,减少劳动供给,导致失业率反升不降;第二,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和基金监管不力,存在大量的自愿失业、隐性就业、延缓就业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也导致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导致失业保险支出的增加,这充分体现了失业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发挥作用的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分析两者的短期动态波动发现,短期城镇失业率的变动与上一期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额的变动的相关性不大,受上一期城镇失业率的影响较大,且两者呈正相关性,上一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本期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相应增加0.908071个百分点。

这与我国失业保险政策的实施存在滞后效应有很大关系,因为失业保险者领取失业保险基金后,在短期内,其生活条件和水平相对于未领取失业金的劳动者来说,并未有明显改善,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再就业,因此城镇失业率与上一期的失业保险支出并不存在明显的变动关系。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增的劳动力规模庞大,而这与有限的新增就业岗位相矛盾,新增劳动力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造成大批剩余劳动力,可见目前我国“用工荒、求职难”的问题背后,即就业岗位没有真正匹配,从而导致失业率的逐年上升。

(二)政策建议

1.稳增长、改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并鼓励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增强市场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改善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不匹配的失衡局面;其次,政府和企业要大力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环境,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者的工作福利,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16]最后,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借助银行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优惠及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鼓励大众自主创业,最大程度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

2.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制度由“生活保障型”向“就业导向型”转变

首先,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1)数据显示,18~60岁的城镇失业者中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仅为2.4%,这说明仍有相当大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且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惠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因此要加强研究探索建立大学生和农民的失业保险或事业救助政策,扩大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其次,要综合考虑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失业前的工资收入和消费物价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精算模型,合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提高失业人员的收益率,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人群基本生活的功能;再次,要优化失业保险的支付模式,实现我国失业保险由固定支付模式向递减支付模式的转变。[17]在相同失业保险成本条件下,随时间递减的失业保险支付模式可以增加短期失业者的福利,相对减少长期失业者的福利,从而抑制失业者的长期失业行为,缩短失业期限,增强其工作搜寻的积极性,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就业;最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功能亟须进行转型,要充分认识到预防失业才是失业保险制度的根本所在,稳定就业、提前预防,才能减少失业,这是治理失业的治本之策,因此,要调整失业保险制度设计重点,突出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同时,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作为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延伸拓展,也必须作为制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18]

3.夯实制度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管

首先,要增强制度运行的法制化程度,强化内部的制度性约束,减缓自愿失业、隐性就业、延缓就业等道德风险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与失业人员再就业联动机制,合理安排失业保险支出用于保障基本生活和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比例,加大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并根据需要对企业进行就业补贴和培训补贴,实时监测失业保险支出项目,实现失业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使更多的失业者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最后,要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增强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化,将失业保险基金用到实处,做到应发尽发的同时,防止出现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和过度使用,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1]Acemoglu D,Shimer R.Efficient Unemployment Insur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7(5):893-928.

[2]Fredriksson P,Holmlund B.Improving Incentives in Unemployment Insurance: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Cesifo Working Paper,2003,20(3):357-386.

[3]Schmieder J F,Wachter T V,Bender S.The Effects of Extende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Over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from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Estimates Over 20 Yea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2):701-752.

[4]梁书毓、薛惠元:《费率降低背景下失业保险保障水平的确定——基于基金平衡的视角》,载《西北人口》,2016(1)。

[5]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国际比较的角度》,载《中国经贸导刊》,2011(5)。

[6]黎大有、张荣芳:《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径》,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7]赵静:《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基于基金支出范围视角的双重差分法分析》,载《中国经济问题》,2014(1)。

[8]董芳、周江涛、赵俊康:《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促进就业功能研究——基于线性协整与面板协整的实证检验》,载《经济问题》,2015(2)。

[9]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的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政策——从临时措施到长效机制的思考》,载《社会保障研究》,2011(6)。

[10]徐悦、李志明:《从失业补偿到就业促进: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载《社会保障研究》,2011(3)。

[11]乔卿:《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析与预测》,载《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2)。

[12]向东进、范辉:《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3]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增长原因分析及其政策选择——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兼论投资体制改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

[14]高和荣、廖小航:《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与普遍整合》,载《西北人口》,2012(1)。

[15]殷俊、陈天红:《关于中国失业保险费率调整机制改革的思考》,载《社会保障研究》,2015(1)。

[16]劳动保障部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实施保障机制 实现充分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研究报告〉(节选)》,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08(5)。

[17]张燕、王元月、车翼等:《失业保险支付序列的变化对促进就业的影响》,载《人口与经济》,2008(1)。

[18]巩春秋:《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转型问题的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11)。

(责任编辑:H)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ed Insurance Expenditure and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test

DU Yaqian LIN Yuming

In recent years,China's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social risks of social governance.Economy continued downward coupled with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always been high.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this paper uses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90-2014 year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ed insurance expenditure and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but in the short term,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In addition,there is obvious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each other,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mutually influenced.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xpenditure,urban unemployment rate,co-integration analysis,error correction model

* 本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基金与偿付能力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6JJD8400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4BSH108)、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14JZD026)资助。

猜你喜欢

保险制度失业率协整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的失业率预测
我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现实要求和政策选择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关于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