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搭起一座“桥”
——数学课堂过渡语优化的探索

2017-08-29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张春新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矿泉水瓶平均数语言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张春新

给学生搭起一座“桥”
——数学课堂过渡语优化的探索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张春新

数学课堂精彩的过渡语往往都具有串线、激趣、启思的功能。知识层次的语言过渡,力求生动有趣。思维层次的语言过渡,讲究启思深入。方法层次的语言过渡,坚持清晰精当。

过渡语 串线 激趣 启思

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教师就是凭借语言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讲解、评价、链接等方面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编排特点,就是“清清楚楚一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小课堂”要折射出教学的“大视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同一板块的知识、方法、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的前后衔接。在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生本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讨论,如何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时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连贯的“大思维”。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其中过渡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渡语既包括各环节内容之间大的过渡,也包括每个环节内小的过渡。无论是课前预先设计的,还是课堂动态生成的过渡语,数学课堂精彩的过渡语往往都具有串线、激趣、启思的功能。那么,怎样进行过渡才能发挥课堂过渡语的这些作用呢?

一、知识层次的语言过渡,力求生动有趣

知识层次的语言过渡,可将整节课从头到尾设计成一个“情境串”,通过生动的过渡性语言,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引出“问题串”,帮助学生通过求解问题逐步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乃至清楚地认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链”。

如苏教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教师设计动物世界要办学校这一情境,构思了三处过渡性语言:(1)“森林里真热闹,动物们要办学校了,他们一致推举聪明的猴先生当校长,猴先生说干就干,开始建学校,请来大象帮忙。”出示大象搬木头主题图,引出“几十乘几”的口算。(2)“大象搬木头很辛苦,猴先生为了感谢大象,请两只小猴摘了些桃子送给它们。”继之,呈现摘桃子主题图,引出“几十几乘几”的计算。(3)“在小动物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终于建成了。猴先生来到超市,准备买一些教学用品。”引出相应的练习题。

通过动物世界办学校三处既形象生动又简洁自然的童话过渡性语言,形成“情境串”,引出“问题串”,将两处例题插图的情境与所学新知识“几十乘几”“几十几乘几”和巩固练习不露痕迹地连接为一个童话情境整体,不断激发低年级学生积极深入探究乘法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从一个学习思考的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局部被激发,而且能全程“保鲜”,又整体性地建构了所学知识。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为课堂教学增添上靓丽的色彩。

二、思维层次的语言过渡,讲究启思深入

旨在引导思维层次的探究式过渡语言,能使学生思维的发生、形成、发展乃至深化的过程展露无遗,让学生的思维有“根”可寻,有“路”可探,有“光”可闪。下面以《平均数》一课为例作说明。

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可进行巧妙的过渡,让学生明确问题思考的方向。课始,由人数相同比总数,判断出是男生队赢了,过渡到“人数不同,比平均数”这一情境时,多数学生受比总数的负迁移,认为“两队都套中了12个圈,平了”。教师一句巧妙的过渡语:“两队平了,男生队服气吗?”“一语惊醒梦中人”,顿时,许多男生叫了起来:“不服气,男生人数少,应该是男生队赢了”从而转入比“平均数”。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言还休、愤悱之时,一句过渡语,就能“稍稍推上一把”,让学生获得新的启示,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巧妙过渡,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当学生通过比平均数得出男生队赢了,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说:“仔细观察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这一句过渡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学生们关注平均数的所处范围,发现它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超过平均数的部分等于达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等。

当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比较肤浅时,教师有意识地向深度引领过渡,促使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教师出示三人身高图,三人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小刚的身高145厘米,晓东的身高150厘米。小飞的身高比150厘米矮还是高?学生们个个积极发言。

生:小飞的身高比150厘米高,因为晓东的身高等于平均身高,小刚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那么小飞就比平均身高高。

师:为什么呢?

生:有比平均身高矮的,就有比平均身高高的。

师:那小飞多高呢?

生:155厘米。因为超过平均数的部分等于不到平均数的部分。

在《平均数》一课的最后,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往深处引领,经过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诱导,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深刻。

三、方法层次的语言过渡,坚持清晰精当

话多不灵,楔多不紧。清晰、精当的方法层次的过渡性语言,能使学生明其意,思其源,想其果,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课堂上可采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结合的方法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能够使方法层次的过渡语言实现清晰和精当的要求,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平均数》一课,教师首先从“大处着眼”,通过“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有哪些特点”“怎样求平均数”“怎样运用”这些大的方法层次的语言过渡,凸现主干,不但使学生从整体上建构了知识,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除了注重对大的方法层次的过渡,在每个环节之中,也注重从“小处着手”进行方法层次的过渡。“怎样求平均数”这一环节,在学生掌握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题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师:你们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吗?

(学生们稍加思索,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生: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凯移2个给小亮,这样平均每人都收集了6个。

(出示第二组收集矿泉水瓶图)

师:再看看第二组,你能一下子移好它吗?为什么呀?

生:(有的皱眉,有的嘀咕,有的大笑)小组的人数太多了,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也太多了,不怎么好移。

师:怎么办呢?

生:(不约而同地)将第二组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先合起来,再平均分。

……

在学生掌握了“移多补少”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收集矿泉水瓶的人数和瓶数的增多,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这时无法进行“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其间,老师一句清晰、精当的过渡语——“人数太多了,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又太多了,怎么办呢?”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想出了先将矿泉水瓶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各人的方法,即“先合后分法”。这样学生对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的适用范围就非常清晰、深刻,以后也就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解题了。

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篇章。一堂好的数学课,也需要凭借教师运用过渡语言的功夫,清楚地显示课堂环节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思维连贯、畅通。不管怎样的过渡语言,在串线、激趣、启思的同时,都要力求做到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应当坚持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获得启迪,受到引领。重视发挥过渡语的教学艺术作用,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脉络分明,统体协调,全课皆活。我们应当注重用简约性的教学语言搭成一座座“桥”,让数学课堂生机盎然,精彩、灵动起来。♪

猜你喜欢

矿泉水瓶平均数语言
用矿泉水瓶制造喷泉
矿泉水瓶制作小飞机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我有我语言
62岁大爷用15万个矿泉水瓶造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