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铺巧设,让课堂更出彩
2017-08-26吴赟
吴赟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当学生阅读时,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风光旖旎的山水、睿智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形成学生对文本初步的认知。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情而盲目开展教学,势必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精铺:精设预习,找准教学起点
预习是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去解读文本、发现问题的过程。预习不仅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让教师及时摸清学情。
1.巧拟标题
标题能凝练地概括内容、揭示主旨。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再拟一个标题或副标题。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掌握的情况。
例如:在预习《变色龙》时,笔者要求学生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学生有的写:“一个阿谀奉承的警官”、“警官奥楚蔑洛夫出丑记”、“一出可笑的闹剧”、“一个随意断案的警官”、“一个狗咬人的案件”,等等。综合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能读懂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也能读懂小说批判的是这些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但学生没能读懂他的变色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作者批判的矛头是指向当时专制的沙皇政权。于是笔者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主题的挖掘上,即“奥楚蔑洛夫能否不变色?”这一主问题的研讨上。
2.留白着墨
这里的“留白”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要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要从文本所创设的情景出发,而且还要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有些课文內容简单,但很多留白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围绕留白来布置预习作业。如:结合文章内容续写结尾、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场景描摹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说说留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当“我”背书挨打时,母亲一边哭一边却说:“打得好。”此时,母亲想对儿子说什么;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我”感到歉疚,此时“我”会对母亲说什么?要准确地揣摩人物心理,学生必定要理解母亲慈爱又识大体的形象,还要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根据作业的反馈,笔者觉得学生能读懂文章,于是将教学重点放到读写结合上,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截取人物典型经历、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3.直抒感受
这里的阅读感受是指学生初读课文时印象最深刻或最喜欢的句子。在预习作业中,笔者会让学生摘录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里强调“最喜欢”是为了找到学习的兴奋点,从而调整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预习《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和“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这两句话兴趣浓厚。课堂中,笔者问:“昨天的预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接着,笔者又追问:“海军次长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与钱学森、与下文的情节有什么联系?”这两句话既体现了钱学森在科技研究中的杰出成就,也预示着他回国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更能反衬他眷念祖国的深情。解决了这一问题,人物形象、主题、正侧结合的写法就迎刃而解了。
4.自主质疑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要细致梳理,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解决;一些价值不高或简单的问题,教师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地在作业中与学生互动。
例如:小说《最后一课》的预习作业中,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为什么今天上课的内容小弗郎士全都听得懂?为什么要写鸽子在屋顶咕咕叫?这几个问题,看似散乱,但实际是围绕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的作用来提问,而解决这四个问题,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二、课中巧设:精心设计,找准教学着力点
教师的“教”不是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按着既定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用教学智慧不断地调整教学,顺学而教。除了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灵活地调整教学。
1.圈划批注
“圈划批注”就是边读边在文本上圈划批注。那圈划什么?点明时间变化、空间转换的句子,表示分类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领全文、概括段落的句子以及凸显文章中心的句子……在圈划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边划边做批注,写下圈划的理由。而教师通过巡视和课堂对话,就能摸清“行情”。
例如:在教授《童年的朋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圈划出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句子。笔者发现,学生圈划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直接概括外祖母品质的语句上,很多不直露且意蕴深刻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由此可见,学生对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于是笔者就调整教学,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解读上。
2.文本美读
“文本美读”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途径。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但读者只有与作者心灵相通,把握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使朗读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透过朗读,我们能感受到作品人物小亮的懂事可爱,也能感受到这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之情。于是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到课题的研读上,泥土怎么会是甜的,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去探寻文章主旨。
3.交流感悟
这种交流是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在教授《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散文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对威尼斯的总体印象。在课堂上,有的写“水天一色”、“人间仙境”,还有的写“世界瑰宝”、“魅力之都”、“蓝色明珠”、 “和谐之美”、“西方水都”等。可见,学生能体会到威尼斯的瑰丽,也能感受到威尼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多数学生没能从“蓝蓝”入手去把握主旨。于是,笔者让学生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和谐?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体会到水天一色的和谐美、古今文化的和谐美、生命的和谐之美、国与国和谐相处之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蓝色”是和谐的象征,代表了宁静、和平、友谊……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关注学生的初读体验,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灵动、更出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中学(215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