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与实践
2017-08-26吴壮
吴壮
文本细读是文本解读的一大提升之法,在我国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大尝试性的教学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合理引导、多彩点拨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自主性以及独创性,进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核心价值、语言魅力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将以初中阶段的学生为分析的对象,浅析细读文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激发兴趣,突破文本局限
作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根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改革”,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突破文本的局限,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以《曹刿论战》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将全文进行疏通之后,将些许问题抛出,例如“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才?”、“如果你是鲁庄公或是曹刿,你会改变这个历史吗?”等,然后让同学们根据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问题的新颖性引起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文本的兴趣;其次,通过让学生结合文本,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上突破文本对其人物的束缚,换而言之,就是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突破文本框架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感受文本,寻找解读途径
1.人物称谓的细读
所谓人物称谓,指的是人物之间的彼此叫法,可以反映出称呼者的态度、憎恶、喜怒之情,因而在文本中可以起到增加其艺术、趣味以及欣赏的美感等作用,使阅读的文本充满丰富性、多样行以及生动性。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于勒叔叔的称呼在菲利普夫妇口中的变化分别为:“无赖”——“正直”——“小子”等,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并在文中成为左右事情发展的一定因素,因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一人物的称谓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感受到文中故事、情感的变化,进而提高其把握文本的能力。
2.环境的细读
同样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有两处,其一是“我们上了轮船……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驶向运处。”其二是“在我们面前……紫色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两种不同的环境虽然看起来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其中的每一处环境都分别暗含着不同的情感与思绪,分别将菲利普夫妇与叔叔于勒的情感、为人、处境等表露出来,因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赏析其在本文中的寓意与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在閱读文本时寻找解读文本途径的能力。
3.修辞的细读
所谓修辞,指的是修饰文辞之意,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将表达的效果尽可能地表现得有寓意、有深度。以《春》为例,《春》是一篇主要描绘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内容的文章,其内容由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融合,例如开头就使用了拟人“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充分将春天的气息通过虚拟的人为视角进行表达,从而不仅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释放了春的灵动感;其后一段落中“桃树、杏树、梨树……桃儿、杏儿、梨儿……”,不仅将拟人的手法运用其中,还融合了排比的手法,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其灵动、欢快的节奏,而
且增加了其阅读的顺畅性,使文本的景色美不胜收。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修辞入手,分析文本的基本情感基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添另一种解读文本的途径。
4.修饰语的细读
修饰语在文本中主要是修饰句子的成分、句子等,可以促进句子的流畅性以及通顺性,因而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文本时,可以引导其从修饰语这一方向进行着手。以《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为例,若将其修饰语全部划掉,其句子剩下的只是干瘪的片语,读起来完全失去了“春”的气息以及活力,同时较之前的句子,完全没有精细、深刻之意,因此从修饰语进行细读,仍可以作为一个赏析文本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语境,拓宽阅读视野
语境包括语言环境与非语言环境,即包括上下文、空间、情景、话语前提等内容,因此其对话语的语义和形式的组合、语体风格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时,不可将语境忽略掉。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其文本中“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若是将其单独进行分析,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理解:其一,鬓毛已经逐渐霜白,能怎样呢?我已无能为例;其二,鬓毛虽逐渐霜白,但是又能怎样?由此可见,脱离上下文语境,会使得话语本身失去原有的意义与味道,仍以上一句为例,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一句话是来自于将军之口,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一句话是来自平凡老翁之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语境,提高其阅读的水平。
文本细读源于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因而其策略远远不局限于笔者上述的浅析中,因此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寻找多种灵活,并适宜于自我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