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与政策建议

2017-08-24常菁黄海滨罗军梁嘉明陈之遥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

常菁+黄海滨+罗军+梁嘉明 陈之遥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首要课题,企业作为供给端主体,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给端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其他企业而言,拥有大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可以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效解决供需结构错配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8.049

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减少,消费动力显著增强,供需结构错配问题凸显。就需求侧而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首,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占消费需求的比重逐渐增加,消费者对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从供给侧来看,总体呈现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缺乏的情况。我国产品、服务供给规模有余但品质不足,需求外溢明显,供给体系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改变,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扩大有效供给为落脚点,从生产端着手,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培育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解决供需结构错配问题,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熊皮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自于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组织模式的竞争,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至高无上的作用。根据熊皮特的观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有效供给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不足。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最后都要落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上。

企业作为供给端主体,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给端结构优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集创新资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带动产品服务升级,从源头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形成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发展契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领产品服务向高附加值迈进,构建产业新体系,促进供给侧结构升级。

2 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和模式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称作技术进步率,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是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重要来源。促进技术升级、提高技术进步率唯有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因此,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技术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形成适应需求、引领需求的新供给。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开拓新的技术空间与新市场,在提升传统产业供给质量的同时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尖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有效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挖掘、“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实现要素配置升级,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信息通道,高效解决市场供需错配问题。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从以下幾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对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并积极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创新型企业,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培养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开发水平。着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中企业家是最核心的要素供给,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核心技术供给。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关键技术引进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原始资源。面向市场需求,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在产能过剩工业领域与新兴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从源头解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缺乏的问题;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共享,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和均衡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需求,整合各方科技力量围绕节能环保、生态损失等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性技术方案。

第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动企业探索开放型创新模式,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分公司、境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或研发机构等方式,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转化高水平科技成果;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支撑作用,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优化科研力量,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围绕科技需求侧布局技术研发侧与成果转化侧真正催生一批满足市场需求、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宽松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意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激励企业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多元化配置;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3 高新技术企业供给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密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服务附加值高、成果转化能力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社会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成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更应成为“创造新供给”的头排兵。

3.1 创新主体

全面推动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培育创新主体,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投入上均处于较高水平,创新投入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首先,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显现出更高的经济增长能力。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89757.5亿元、14864.8亿元、11052.1亿元、4768.7亿美元,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净利润和就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远远强于普通企业。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色日益重要。科技部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525.53万人,其中,R&D人员占比达56.4%,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科研人员能力不断增强;自2009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强度远远高于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再次,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来看,制造业、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制造业等近20个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推动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3.2 创新型产品与创新性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较高的创新投入上,更重要的是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性高、附加值高,其服务大多属于创新性技术服务,新产品、新技术占销售额的比重较高。据统计,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46.47%,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升级,高质量的产品与创新性服务成为市场新需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市场产品服务升级,提高产品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替代进口产品消化部分库存,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3.3 创新资源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有效供给高质量的创新资源。首先,科技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12.57万人,2015年达525.53万人,三年间增长了近27.37%;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达296.39万人,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占全国企业R&D人员比重持续增加。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科技研发人员能力显著提升、高技术人才密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素质相对较高,对社会人力资本提升、创新知识增长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其次,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优势明显,拥有大量国家专利与核心知识产权,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占比均持续提高,并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壁垒,有效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再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大量技术交易活动、有效提高了技术的流动性,极大促进了科研机构技术应用;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显著提高了我国研发机构创新效率,对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大有裨益,为创新驱动增添新动力。

4 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作用的建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始终把高新技术企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无疑会大幅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第一,确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要确立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法律层面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所有权清晰,从制度层面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将创新资源向高新技術企业倾斜;更大程度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作用,将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为科技创新新主体。

第二,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普惠性政策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力度,优化研发费加计扣除、研发后补助等政策;制定颁布相关制度、法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给予产权保护与政策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壮大发展。

第三,加大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力度。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必须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加大人才吸引力度,通过制定住房、入户、子女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人才优惠政策,减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流失,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拓宽人才培养面,将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全部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尤其重视企业家培养,锻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塑造优秀企业家队伍;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投入,建立合理的企业人才流动机制与薪酬、绩效激励机制,有效减少高新技术企业高素质人才流失。

第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将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支撑作用,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搭建科技成果汇集共享平台,加速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

第五,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构建多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实现科技与金融资源对接。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行业的财政风险补偿,完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行业流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扶持科技资本市场调动各类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到不同层次科技资本市场中;优化银行体系信贷资金结构,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本地经济的责任,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担保机构,不断拓宽担保资金渠道,积极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科技担保市场,扶持科技担保机构规模壮大、实力增强;建立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共同分担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产生的风险,促进科技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参考文献

[1]王志刚,邢荷生.中国需求结构变化及“十三五”需求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5,(62):10-13.

[2]王一鸣,陈昌盛.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3-29.

[3]赵志耘.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N].红旗文稿,2016-6-8.

[4]赵磊.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领作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9).

[5]杨利军.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路径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131-133.

[6]王元,张志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7]戴新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J].科技创业月刊,2016,(08):1-2.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