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精神追求
2017-08-23马路周纯
马路+周纯
摘要:《乡村里的中国》以一年为时间周期,以节气为连续点,真实展现山东杓峪村的乡村生活。在欣赏纪录片的过程中,针对杜深忠家庭这一线路的故事展开进行思考。剖析夫妇俩对于精神追求态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背后的真实原因。并对社会文化供给与经济建设的平衡点提出理论依据与具体实施方法,以期为底层农民的精神追求带来一点希望与出路。
关键词:《乡村里的中国》;精神追求;现状
1 引言
《乡村里的中国》,拍摄于2012年,由焦波导演。影片以一年为时间周期,以节气为连续点,真实展现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乡村生活[1]。影片沿两条主线展开,分别为两个原生家庭 (杜深忠家、杜洪法家) 一年的生活历程。
整部纪录片,单杜深忠夫妇这一条线就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夫妻矛盾,看到性别歧视,看到经济压力,看到穷困的底层人民那可怜可敬却又无处安放的精神追求。这些所能体会到的乡村现实沉甸甸的无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经济压力下,精神追求无处安放;精神追求的不统一导致夫妻矛盾等。《乡村里的中国》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乡村,透过这样一个乡村反射整个中国,把目前农村存在的矛盾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本文通过杜深忠夫妇这一条线,分别从杜深忠以及杜深忠妻子张兆珍两位主角入手,探究农村人追求精神文化的处境。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现实演绎
杜深忠是一个文化人,分到的土地是别人挑后剩下的,是村子里相对贫瘠的,但一直追求文化,追求精神生活,几十年没有放弃。杜深忠的妻子张兆珍是一个务实的典型农村妇女,为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与杜深忠争吵不断,这一对夫妻两个人相互对抗的同时又相互依赖,不断上演文化与锅碗瓢盆、艺术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矛盾交响曲[2]。
“现在只要有钱就行了,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没钱的君子下流坯”,话中流露出张兆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坚持金钱至上。张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那份“文艺情怀”,而这份不理解,在我看来,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农民现实生活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取决于需求,只有当低级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并创造条件来满足。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之后依次是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顶层,是个人要实现的最终程度[3]。对于精神的需要无疑属于自我实现需求。当每年农业生产所收甚微,在读的弟弟需要姐姐打工供养这样重担压肩,未来没有保障,缺乏安全感的生活质量下,谈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一个文化程度低、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来说,太过奢侈。
对于精神追求的避而不谈,不是“不想谈”,而是“谈不起”。可以说是张兆珍的牺牲才给了杜深忠追求精神文化满足的喘息空间。片中有一段,是杜深忠在拨弄他挚爱的琵琶,张兆珍说你这曲儿不对啊,孟姜女的曲儿应该是这样的....她就站在门口那里自顾自的唱了起来。那表情就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对于精神需要,也不是“懒得有”,而是“难得有”。
3 精神道路上领先者的茫然无措
杜深忠的一句“人需要吃饭,精神也需要哺养,需要高雅的因素去填补,这才叫品位,这才叫素质”颠覆了我对中国农民的固有印象。由此而见,当代农民中有些人对文化、精神、素质的追求远超我们的认知,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更加自然、质朴[4]。
在精神道路上,杜深忠无疑是杓峪村的领跑者。早年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培训,擅长书法、爱好乐器,拥有一把琵琶是他的梦想。这领跑是自得其乐的,杜深忠拥有琵琶弹曲时陶醉的表情足以说明,早期受的教育让他明白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并重。这领跑也是自知其苦的,当苹果以二块三毛五的价格卖出后,杜深忠感慨说,“太贱了”。杜深忠说“我对这土地没有感情”。这句话出自面朝黄土的农民口里真实到痛心。是啊,贫瘠的土地,一年种苹果挣了一万多块钱,其中他投入的资金成本就是七千,而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劳力更是不能计数,用杜深忠自己的话说,就是光等待的时间都是一种煎熬。
杜深忠是少数行走在精神道路上的农民,是领先者。但是行走得太没有底气,行走得茫然无措。他给我们展示了农民超前的对文化追求的生命观的同時,也提醒着我们这追逐过程中的不易。物质经济、渠道匮乏以及村人单薄的认同感都是无法回避的阻碍。
4 文化供给与经济建设的社会调和
在某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农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却没有与经济建设同步进展,致使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片中所呈现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同样步履蹒跚。这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
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重要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会议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意味着,必须要自始至终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短小利益[5]。
许多农村的现状是,经济建设捉襟见肘,尚无能力谈文化供给。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进行主动调和。①完善现有文化供给模式。例如“文化下乡”活动,目前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集镇上,表演时间不能适应农时、接待费用较高,表演内容有时不合农民口味等现象常有发生。真正将这类文化活动深入乡村深处,惠及村人,还有很多路要走。②将“送文化下乡”转变为“种文化在乡”。发挥农村居民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6-8]。例如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提供资金设立专管文化建设的村干部一名。动员村中如杜深忠这类文人力量,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后,让其发挥所长,“种文化在乡”。
5 总结与展望
《乡村里的中国》展现给观众的问题赤裸而真实,让人无奈却又不至绝望,反而看到村人的生命力。村人的精神追求终将有归处。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有效政策的逐步落实,终有越来越多的“张兆珍”拾起自己天性中的爱好、相信法律与政策以及培养精神文化,也有越来越多的“杜深忠”的精神追求更加自信美好。
参考文献:
[1]杜佩. 农村题材纪录片传播价值分析——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J]. 视听,2016,(06):91-92.
[2]魏崧. 焦波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研究[D].河北大学,2014.
[3]蔡继红.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述评[J]. 理论界,2011,(05):86-88.
[4]褚兴彪. 解读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民生命观[J]. 电影文学,2016,(15):37-39.
[5]郭文强.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6]曹树青,张忠. 农村文化供给模式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2,(04):60-62.
[7]刘凤珍.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路径与机制创新[D].华东政法大学,2013.
[8]王秋爽.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