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2017-08-23李颖
李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通过笔者的授课经历,对课程改革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深入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参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信息社会中社会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在2006年、2009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杨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民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要示》,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使得计算要基础课程教学得以朝着纵深方向进行改革发展。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把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非计算要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探讨。
1.课程面临的问题
1.1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大,学生水平不一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均為多地区、多学制招生,由于经济发水平限制,教育资源不均衡,加之现高职院校招生形式多样,生源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普遍在中学已经进行了计算机基础学习,并在生活、学习中接触了计算机,而经济落后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则较差,甚至可能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平衡同一班中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既不使有基础的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而不愿意听课,也不使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课程内容而放弃学习,成为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且很难达成目标。
1.2学生上课面临诱惑多,难以集中精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多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授课,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使课堂更生动,也可以让学生边听课边动手实操。加强记忆。但是,机房授课与教室授课不同,计算机功能强大,不仅仅服务于课堂,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利用电脑玩游戏,上网等等,面临诸多诱惑,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而教师受教学工具限制,也无法在授课过程中随意走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或对学生进行监督。
1.3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深入学习,与社会主流脱节
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更新速度很快,但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由于受计算机等级考证内容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为Windwos 7系统和办公软件office 2010,但是,微软发布WIN 7系统时间为2009年,如今,学生在购制个人电脑时,预装的微软系统已经基本为WIN 10,,自带办公软件也已经从office2010更新为office 2013。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主流,无法跟上系统更新换代的节奏,时效性不足。如此,既不利于教师掌握行业最新技术与信息,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课堂学习中产生困惑,降低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内容偏重基础知识,没有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毕业后求职的基本技能,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简单直接:熟悉系统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操作软件。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仅仅能让学生对办公软件有基础认识,或者进行一些简单操作,甚至不能制作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数据表格或演示文档。这与企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造成了学校教授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情况。
2.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方式 ,实行分级教学
考虑到生源差异,应对学生采取分级教学方式。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成立独立教学部门,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统一授课管理,打破原有教学班级,在新生入校时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按学生水平分级教学。
2.2改进授课方法,增加学生互动
由于授课地点的特殊性,学生手机等工具使用的便利性,学生在课程中单独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其他娱乐工具吸引,教师课程演示后也无法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不能达到教学目的。针对学生这一特性,应改进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中独立学习的方法。
在班级授课时,将学生进行分组,按小组进行实操练习。在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好的同学作为小组长,教师完成理论讲授和操作演示后,布置实操练习,小组对练习题进行分解分工,由小组长带领小组同学进行练习,在操作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间可以互助互教,练习完成后由小组成员互相打分,最后由老师针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学期末将分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分。如此,一方面能帮助在课堂上未专心听课的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能帮助其他同学巩固学习内容。课堂学习中,人人皆是学生,也人人皆是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强化教学内容,引入新考核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和考核内容,往往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展开。以我校为例,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均按照广东省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CCT)大纲制定, 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的规范化,也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但是,主流计算机系统发展更新速度很快,而CCT的考试大纲并没有随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拘泥于考试大纲,与社会需求产生差距,造成了需与学的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应打破国内等级考试大纲的限制,引入更符合社会需求、获得社会认可的的综合能力认证考试内容,如IC3(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IC3题库庞大,且根据市场需求,能及时更新考试题库,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考核标准。
围绕IC3考核要求,分析市场与企业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内容,制定相应实操手册,加强学生实操能力。如此,不仅原已经取得计算机证书的同学能在高职学习中进行更新鲜,更深入的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也能更符合实际需求。
3.结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很多,改革中也会遇到很多阻力,要深入开展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与研究,需要众志成诚。道阻且长,唯上下而求索。笔者通过几年的计算基础授课经验,对课程改革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深入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计算机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1(1)
[2]论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11(19)
[3]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处机类专业建设参考方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