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017-08-23宁尚洁胡伟鹏

东方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特点

宁尚洁+胡伟鹏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伴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而发展,有着志愿服务共有的特点,但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特点,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特点对研究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及品牌提升路径有着重要意义。把握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其特有的特点。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特点;发展历程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志愿服务意识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孔孟之道的“仁”、“爱”,这也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了助人、爱人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西方,教会通过救济与帮助贫穷、孤寡、病残等人群,成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第一批人群。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开展,特别是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与社区服务想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把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推上了新阶段,奥运会期间,170万奥运志愿者用超过2亿小时的服务,把志愿奉献精神展现于数百个工作领域。

伴着我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得以发展,形成了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准则、以推广活动为载体的特点。1963年,随着“向雷锋学习”的号召,社会掀起一股“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浪潮,当时高校学生积极响应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扫文盲、除四害等各个领域,并通过学习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中传播雷锋精神。1978,北京团市委等部门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争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为主题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响应,推动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中关于环境保护、义务植树的思想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在每年的植树节,大部分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的志愿活动,植树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国家号召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街头的背景下,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以“人民送我上大学,我献知识为人民”为主题、以咨询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为主要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此类惠民的志愿活动,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随后的20余年的发展中,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越来越多,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社会也更加认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优质服务水平。2003年,共青团中央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各省市后续推出的相关的西部计划,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推上了新台阶,也为高校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和长效机制提供了经验。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

与普通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相比,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到“高校”、“大学生”等具体层面,必然会表现出与普通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不同的、特有的特点。

1.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多样性

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来看,其活动主体分为高校教师(领导)和高校学生两个方面。一个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计划、策划、实施等过程一般由高校团委或相关部门发起,高校教师在活动主体更多的是决策者的角色。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环节的实施更好的由高校学生承担,高校学生在活动主体中是实施者的角色。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这一分工不同符合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规律,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发展而发展,依据国家相关活动的倡议推动而推动,而具体到某一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模式,也参照着宏观视野下的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一个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划及实施需要改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指导,需要在校团委或相关部门的统筹下开展工作。

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横向对比来看,其活动主体也存在着多样性特点。首先,作为活动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领导)层面,不同学校在这一层面的领导水平表现不一致,呈现多样性发展,这取决于不同学校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不一致的原因,有的学校的志愿活动由校级团委领导,有的由各二级学院团委领导,有的领导方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级团委负责制,不同的领导层面形成了活动主体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活动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象。其次,作为活动另一主体的高校学生在高校层面中也表现出多样性。不同高校的学生的层次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志愿的认识也不同,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的角度理解志愿服务,专科院校的学生致力于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活动方式更多的是联系与专业相关的企业。

2.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途径之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实践育人理念的践行方式之一,所以,高校志愿活动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兴趣、专业,甚至受学校所在地的产业特色的影响。根据学生兴趣、专业的不同,服务活动的内容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结合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受活动主体的多样性的影响。

3.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性质的公益性

一方面,回顾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过程,从“向雷锋学习”活动,到义务植树运动,再到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现代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普遍意义上来说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所以,以高校为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具备非营利性质的特性,参与到社会的扶贫助困、保护环境、支教助学等领域。

參考文献:

[1]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王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课题“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YB2017043)、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工院为例”(课题编号:2017CNT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特点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