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选择题评讲中金针度人

2017-08-22郭永彩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史实史料实证

郭永彩

【摘 要】文章以选择题讲评为例,从审题时抓住时间,做出准确判断;对材料去粗取精,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挖掘史料与考点之间联系,理解核心概念等角度浅谈在试卷讲评中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时间;史实;去粗取精;史料实证;核心概念;金针度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091-02

在江苏省南京市2017届高三二模考试中,笔者执教的高三(10)(11)班学生的选择题平均分数为37.4分、40.60分。其中,3、4、6、8、11、13、14、16、19这些小题的得分率较低,正确率在40%以下,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以二模历史试卷选择题讲评为例,谈谈学生应掌握的主要解题方法。

一、审“时”度“史”,明辨是非

从失分的原因看,多数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和“史实”的信息,失去了特别关键的提示。时间是历史的灵魂,史实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历史选择题中强调时序、史实概念的题目很多,审清时间、史实,就能充分理解命题者的立意,为答案限定一个基本框架,便于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考点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摸索出历史试题解题的规律。

如第6小题: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______。

A. 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

B. 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

C. 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

D. 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

此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概念内涵的理解。时间信息比较明确,在“洋务运动期间”。 由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却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可以看出A项和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创办的,不可能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结合材料中的案例可以看出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D项正确。

时间信息在这次考试中出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具体的数字,如1624年、1895年到1898年、1950~1965年、1976年等,是比较明确的时间概念;也可能是某个历史时期,如战国、东汉、明代、洋务运动期间等。题干中的“史实”就是这道题考查的考点,审题时要通过把握史实来明确题目的主旨,才能准确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二、去粗取精,披沙拣金

二模考试的20个选择题都是材料型选择题,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即“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大量的材料题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具备阅读、分析材料,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傅斯年先生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怎么样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处理材料时能去粗取精,提取有效信息呢?

1. 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材料选择题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让学生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如第4小题: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对行省做出解释和阐述的能力。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选C项;A项错误,行省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

做材料型选择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最为关键。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要做到以下4步:①读懂材料,划出关键词,抓住史料蕴含的关键信息(时间、出处、人物等),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论从史出);②挖掘史料与考点内容的联系点,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③研究史料体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关注史料在证据链中的作用和地位;④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而其中读懂材料、抓住关键词、论从史出是解答关键。

2. 挖掘史料与考点之间联系,理解核心概念

材料型选择题主要是通过材料等新情境设置问题,有效解答的策略一是利用所学知识与核心概念加以辨析;二是对题干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理解与解释,而二者的关键就是挖掘史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点。

如第16小题: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難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_____。

A. 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

B. 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 经济大危机扩展到各个领域

D. “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由“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可看出当时的政府松散无权,这是美国独立后的邦联体制造成的,故本题选A项;自由放任强调的是政府不插手,让企业自由经营贸易,但不代表政府无权,B项错误;经济危机时政府是可以调动资源的,C项错误;分权制衡与材料无关,排除掉D项。本题考查美国政治、经济发展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要厘清“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大危机”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再如第8小题:政治学专家认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强大有力,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就要对总统负责。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A. 內阁总理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产生

B. 约法特别规定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

C. 内阁总理同时要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D. 双重行政体制中权力划分含糊不清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其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因人立法”及由此导致的责任内阁制政体设计下总统、内阁、国会之间分权的混乱,容易造成“如果议会强大有力,内阁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就要对总统负责”现象,故本题答案选D项。

此题错误,多是对《临时约法》规定的“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理解不透,易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混淆。在教学中要注重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的关系与特征,避免囫囵吞枣和含混不清。在复习时既要把主干知识摆在纵向的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上,注意相关知识与核心概念的时序特征与核心内涵,联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注意各个时期的特征;又要把核心概念摆在横向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变化等关系中加以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意识,注意中外联系,透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诗云: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学反思是提高有效教与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评讲试卷让学生掌握钥匙方法后,学生对试卷的反思是要学会思考,发现自己思考的局限与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思维能力得以升华,逐步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复习思路和备考方式,从而让复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史实史料实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