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2016-08-18冯仁勇
冯仁勇
【内容摘要】从史实、史论到史趣是历史教学的三重境界;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教学有序推进的必要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必须循序渐进地铺开,而不可盲目拔高。
【关键词】史实 史论 史趣 境界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关照人类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绝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史实的浅层面。所以,要追求历史教和学的最高境界。
一、把握历史教学的三等境界
历史教学具有三等境界,低等境界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即史实层面,次等境界是知道为什么发生,即史论(史观)层面,高等境界是懂得对于今天的借鉴价值在哪,并且形成富有个性的历史研究旨趣,即史趣层面。我们必须明确史实的内容和形式、史识(史论、史观)和史趣这三个关键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史实即历史原始素材,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辛亥革命等具有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过程、影响等,是客观存在的史料。而如何呈现这些史料,则体现出师生的加工和解读能力。从实际教学看,对史实的梳理和简单加工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比较法、分类法、图表法的广泛运用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已经驾轻就熟。
但从深层审视,史实的呈现形式却因为相对隐蔽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史实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以什么样的角度和侧面呈现关乎史识的形成,这正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规范检测所应该具备的考量。比如对于辛亥革命,考纲除了规定考生要了解基本史实之外,还应该了解背景、历史影响以及理解先烈们的创造精神和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精神。这就要求师生必须从不同角度占有史料,运用不同的史学观去深入剖析,或者根据不同的史料从中引申出不同的史学观,获得不同的历史智慧。对辛亥革命背景的认知,如果从中外历史联系角度看,辛亥革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束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满足人们对自由幸福、不受制于外敌欺凌和封建官僚统治的渴望,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必然反映当时人们对现代民主思想的追求,是借助各种矛盾必然要出现的看似偶然的事件;从多元史观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发起人具备了相比较于封建专制思想进步的理念,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自然会应者云集,而封建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其丧权辱国的种种表现便会成为导火索,社会必然会出现政治、精神和物质等多种文明的变化。如果从这些角度高屋建瓴地去解读辛亥革命,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历史智慧深刻而巨大。
二、努力实现历史教学的大跨越
历史教材倾注了教材编者的情感和意图,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同时,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平时的教学就要实现从把握史实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到分析历史必然的跨越,从分析历史必然,形成史识到升华成史趣的跨越。
1.建立历史思维模式
历史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历史分析的方向、途径和方法,以驾驭繁多的历史素材。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条件、关联关系,理出历史发展的线索,纵横比较史实之间的内在异同,运用历史趋势、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分析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史实,从中获得意外的惊喜。比如,“从短时段转向较长的时段,然后再转向深远的视域……就可以重新思考一切,重新建构周围的一切”。运用这种思维,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就会更加富有启示性:新生力量必将代替旧势力;西方民主思想从此烙在了东方古老民族的灵魂里,呼应着由来已经的“天下为公”(孔子《礼记》)的思想;民本思想是治国安邦之本等。
2.建立历史史观标准
有了正确的历史思维,我们便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以简驭繁,提纲挈领地把握诸多史实,进而形成历史观。这也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辛亥革命无法脱离整个历史进程而孤立存在,所以,我们无法全盘肯定它的历史价值,也无法全盘否定它的消极性。有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学生自然就会得出多元史论,从辛亥革命中汲取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埋下伏笔。
3.建立历史志趣取向
从史实、史观到史趣的跨越是最高的境界。我们无法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持久的历史研究的志趣,但是我们应当试图引导更多的学生形成一定的兴趣。这个引领的过程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而且还将历史教学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我们不妨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具体的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这是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最为切实的措施。笔者教授辛亥革命章节时,设计这样的研究性题目:假如没有辛亥革命,随之要求学生独立解读教材,积极鼓励他们充分占有资料,协调计算机老师,允许他们借助网络,搜集大量的材料,形成厚实的事实支撑,考证式地撰写论文。交流展示课上,学生们旁征博引的阐述有力地证明了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当然,追求高境界并不是一味否定基础性学习,而应当顺水推舟,不可急躁冒进,如果没有对史实的充分占有和研究,就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史论和正确的史观,因而也就不会形成浓厚的史趣。
【参考文献】
[1] 鲁东海、郑黎明. 历史知识的理解维度及其教学策略[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年(11).
[2] 季国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方法[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