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

2017-08-22黎少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腧穴经脉

陈 洁,武 玉,黎少玲,袁 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针灸研究】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

陈 洁,武 玉,黎少玲,袁 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瘿病;针灸;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瘿病是以颈前结喉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1]。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德充符》中就有关于“瘿”的病名记载[2]。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提到:“瘿,天窗及臑会主之。瘤瘿,气舍主之”[3],是关于针灸治疗瘿病的最早文献记载。数据挖掘是近年来随着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信息技术[4],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5]。笔者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第3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针灸推拿医籍、综合性医籍及外科医籍,摘取其中有关瘿病针灸治疗的文献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详实录入,利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代治疗瘿病针灸处方的取穴特点进行初步探究,为现代临床运用针灸治疗瘿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收录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部)。

1.2 检索词的确定

依据《中医大辞典》[6]和《中国医学大辞典》[7]对瘿病病名及症状描述进行规范,确立文献检索词。如凡明确主治“瘿”“瘿瘤”“瘤瘿”“瘿气”“项瘿”“颈瘿”“瘿肿”“瘿疾”“气瘿”“血瘿”“肉瘿”“石瘿”“土瘿”“劳瘿”“瘿囊”“影袋”的针灸处方及单穴均加以收录;凡主治有“颈项粗大”“颈项肿大”“颈下结囊”等症状的针灸处方及单穴加以收录。对于古医籍中完全沿用前人针灸处方的文献,只收录原始医籍文献条目;对于治疗方法为药物或其他非针灸疗法的文献不予收录;对于主治“瘰疬”“瘤”等类似病症的针灸处方不予收录;对于虽有提到瘿病病因病机或针灸治疗,但未明确提出针灸取穴的文献不予收录。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腧穴名称规范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8]和《中医大辞典》加以规范。如“头冲”“颈冲”“臂脑”规范为“臂臑”,“膺俞”规范为“中府”,“耳后发际”“耳上发际”“耳后”规范为“耳上穴”,“天瞿”规范为“天突”,“胸膛”规范为“膻中”。数据约简:在忠于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将文本中的信息简明提取。如《黄帝明堂灸经》言:“臑会二穴,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灸七壮。主瘿及臂气肿也。[9]”约简后得出症状-瘿、臂气肿,针灸取穴-臑会,刺灸法-灸七壮。

1.4 文献录入

运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将符合录入标准的古文献逐条录入,录入内容包括条文编号、出处、成书年代、病名、症状、针灸取穴(腧穴名称、归经、穴性、所属部位)和刺灸法。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频数分析法和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频数分析法是用于了解数据分布状况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可用以探索录入条目中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特点和选经规律。关联规则表示前项和后项在同一事件中出现的关联性,可用以挖掘非单穴处方中腧穴间的配伍特点。关联规则选用数据挖掘中的FP-Growth算法[10]。

2 结果

2.1 腧穴使用频次

表1显示,在《中华医典》收录的古医籍文献中,共检索出可用于治疗瘿病且有确切名称的腧穴37个(包含33个经穴,4个经外奇穴),使用频次114次,条目57条。其中频次≥4且支持度>5%的腧穴共13个。

2.2 腧穴配伍情况

表3显示,经统计得出非单穴治疗瘿病的针灸处方共18条。依据关联规则中的规则支持度和置信度从高到低排序,得出古代治疗瘿病使用频次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腧穴组合8组。

2.3 经脉及经穴选用频次

表2显示,将条目中所涉及的33个经穴,按照其所属经脉归类统计后得出:十四正经中除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外其余经脉均有使用。其中,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各经脉及其经穴使用情况。

表1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注:耳上穴[6]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出

表2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经脉及经穴使用频次比较

表3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表3中的a、b分别代表前项腧穴和后项腧穴,a→b表示前后2项腧穴之间的某种关联。支持度表示a在所有非单穴处方中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越高说明a在非单穴处方中使用的频次越多,如第3条表示天突在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非单穴处方中被使用的概率为38.89%。规则支持度表示a与b同时出现在所有非单穴处方中的概率,规则支持度越高表明a与b相配伍在非单穴处方中出现越频繁,如第2条表示在针灸治疗瘿病非单穴处方中天府和气舍两穴配伍出现的概率为22.22%。置信度表示在所有出现a的非单穴处方中同时出现b的概率,置信度越高表明a对b的影响越大,如第1条表示在针灸治疗瘿病非单穴处方中只要用到臑会穴就有80%的概率用到气舍穴。

2.4 特定穴使用频次

表4显示,古代针灸治疗瘿病使用的37个腧穴中共包含特定穴7种20个(53.51%),非特定穴13个(39.47%),经外奇穴4个(7.02%)。按照特定穴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依次为交会穴(31.58%)、五输穴(7.89%)、原穴(5.26%)。

表4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特定穴使用情况

2.5 腧穴部位分布情况

表5显示,古代医家治疗瘿病所取腧穴分布部位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颈项部(28.95%),上肢部(24.56%),头面部(14.04%),胸腹部(12.28%),肩背部(11.40%),下肢部(8.77%)。

表5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腧穴部位分布情况

注:羊矢[6],经外奇穴名。

3 讨论

3.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表1中使用频次≥5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风池、大椎、通天,主要分布在颈项部和上肢部,可见近部选穴在针灸治疗瘿病取穴中非常重要。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选取近部腧穴能疏通病变部位经气,促进气血调和,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消肿散结的作用。天突为任脉穴,其气以通为顺[11],有宣肺利气、行气散结之功,为疗瘿要穴;气舍为足阳明经循经颈部之穴,有调畅气血、行气破结消瘿之效,亦为治瘿主穴[12]。《普济方·针灸》言:“治诸瘿,灸肩髃……臑会,主颈瘿。[13]”肩髃属于手阳明经穴,具有通络止痛、清热消肿的作用,可辅助治疗瘿瘤;臑会为手少阳经穴,能宣通三焦经气,疏导壅滞,加速结块消散。天府为手太阴经穴,手太阴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14],故可宣肺行气,利咽散结;通天穴位于头部,能疏经活络、通利头目,故可配合治疗瘿病及其伴随的头面五官疾患。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取之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还可调阳明之气血,有通调全身气机的作用。足少阳经“起于目内眦……其支者,别锐眦……下颈”[14],其上的风池穴可主治颈项疾病及目疾,故现今许多医家选用风池来治疗瘿病及瘿病所伴有的突眼症[15-16]。

3.2 经脉使用频次分析

在经脉的选取上,选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这些经脉或“上颈”“循喉咙”,或“偱颈”“至咽喉”,循行皆与颈部相关。瘿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凝滞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善于调和循行所过之处的气血,故可促进颈部肿物的消散;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节阴经气血,其“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14],可治疗颈前病变;手太阴肺经可治疗肺系病证,肺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故取肺经腧穴可调畅气机,通络散结。胆经有病可发侠瘿,少阳经是阳气初生之经,可调和阴阳,足少阳胆经“下耳后,循颈”[14],故可治疗颈部结喉旁的病变。由此可见,古人多用循行经过颈部经脉上的腧穴来治疗瘿病,体现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3.3 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在腧穴配伍方面,古代医家治疗瘿病常用到局部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局部配穴法。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臑会-气舍、天府-气舍、天突-肩髃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风池-大椎、风池-臂臑,再次是冲阳-肩髃、风池-耳上穴、气舍-冲阳。气舍为足阳明经穴,配手少阳经之臑会穴可以理三焦促气血运行,配手太阴经之天府穴可以调气机助瘿瘤消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7]”瘿瘤位于颈前属阴,项部属阳,位于项部的风池与大椎配合,可奏助阳行气散结之功,与手阳明经之臂臑相配,以达调气和血消瘿之效。《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14],冲阳为足阳明经之原穴,足阳明经“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14],可用治瘿疾,故冲阳穴配本经之气舍穴可通经络逐瘤肿,配同名经之肩髃穴可行气血消瘿结。

3.4 特定穴使用频次分析

经统计,特定穴中使用最多的为交会穴(占所录腧穴总频次的31.58%)。交会穴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不仅能治疗本经病变,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变,具有一穴多能、治疗范围广泛的特点。对比古代医家,现代针灸医家亦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此外部分医家还重视阿是穴的运用,如通过对局部阿是穴进行围刺[11,18]、扬刺[12]、挑治[19]等来治疗瘿病,疗效显著。

3.5 常用腧穴分布部位分析

在腧穴分布方面,古代医家常选用颈项部和上肢部的腧穴(使用频次61次,占所录腧穴总频次的53.51%)治疗瘿病,体现出近部选穴的原则。

此外,古医籍中还提及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如《针灸大成》言:“颈项瘿瘤坚似铁……须向丘墟、蠡沟取”[20];《千金翼方》言:“瘿,上气胸满,灸云门五十壮;瘿,恶气,灸胸膛百壮。[21]”对比古代医家,现代针灸医家在临床处方时除遵循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症选穴外,还常进行辨证选穴,如气郁痰阻证选太冲、内关,痰结血瘀证选中脘、血海,肝火上炎证选期门、行间,阴虚火旺证选太溪、照海[22]。

3.6 古代治疗瘿病刺灸法浅议

由检索所获文献可知,古人治疗瘿病注重灸法的应用。如《备急千金要方》言:“诸瘿,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之。又,风池百壮……耳后发际一百壮。又,头冲……各随年壮。[23]”“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14]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法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但相对灸法而言,古医籍中很少论述瘿病的针刺手法。只提到针刺深度,并未提及针刺方向和补泻手法。如《金针秘传》言:“气舍……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针入三分,可灸三壮。[24]”与古代医家相比,现代针灸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遵循《诸病源候论》提出的“有气瘿,可具针之”[25]的理论,除基本的针刺、艾灸手法外,还衍化出多种针灸疗法,如五十营针刺疗法[26]、穴位注射法[27]、穴位埋线法[28]、刺络拔罐法[29]等。

综上所述,古代针灸医家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常使用的腧穴有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常使用的腧穴组合为臑会-气舍、天府-气舍、天突-肩髃,重视交会穴的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多用灸法,可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6-297.

[2] 李品.从中医古籍中探寻治疗瘿病的组方规律[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16-17.

[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

[4] 崔雷.医学数据挖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5] 任玉兰,梁繁荣.针灸文献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江苏中医药,2008,40(1):60-62.

[6]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9-705.

[7]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536-153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9] 窦桂芳.黄帝明堂灸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5.

[10] HAN JW, PEI J, YIN YW, et al. Mining frequent patterns without candidate generation: a frequent-pattern tree approach[J].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04, 8(1): 53-87.

[11] 邵素菊,邵素霞.针刺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大3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12(20):27-28.

[12] 胡从富.针刺治疗散发性甲状腺肿3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5,2(40):41.

[13] 朱棣,等.普济方第十册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21.

[14] 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37.

[15] 栗蕊.针刺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112例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83,3:57-58.

[16] 佟秋佳,刘国.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39-40.

[17]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18] 远慧茹,卞金玲,郑健刚,等.针刺治疗甲状腺腺瘤35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8(20):5-6.

[19] 李桂玲,周志贤,李建美.挑治法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11(26):769-771.

[20]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7.

[21] 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45.

[22]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0-101.

[2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762.

[24] 方慎庵.金针秘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

[25]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57.

[26] 袁民,王瑞华,傅莉萍.五十营针刺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J].中国针灸,2000,12(20):15-17.

[27] 陆健,陆常备.穴位埋线治疗甲状腺疾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S1(20):110-111.

[28] 熊源清,熊建勇.瘿气证治[J].中国针灸,2000,S1(20):111-112.

[29] 张永生,陈颖,周洁,等.三棱针及净血疗法治疗甲状腺瘤110例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1995,S1(15):3-4.

Study on 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 for Gall in anci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EN Jie, WU Yu, LI Shao-ling, YUAN Qing△

(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Objective: By searching relative literature of ancient books, our goal is to explore the ancients’ rules in acupoints selection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all. Methods: Search words related to gall were established. A database was set up which was based on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ofChinesemedical. Frequency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use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the regularities in acupoint combination, the use of specific poi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cupoints. Result: The top five commonly used acupoints were Tiantu(RN 22), Jianyu(LI 15), Qishe(ST 11), Tianfu(LU 3) and Naohui(SJ 13). Acupoints of adjacent parts were the main ones.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conception channel, lung channel of hand-taiyin,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shaoyang were often selected. The form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included combination of adjacent acupoints, self-meridian acupoints,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ame name meridians acupoint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pecific points are the crossing points.The most commonly used ac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eck and upper limbs. Conclusion: Acupoints of adjacent parts were most commonly selected in anci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gall, the acupoints of meridians going through the neck were often selected, combination of adjacent acupoints were used frequently, the crossing points were often used, and the acupoints were usually located in the neck and upper limbs. All results above can provide guidence to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gall.

Gal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 Literature study

陈 洁(1991-),女,山西大同人,医学硕士,从事靳三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袁 青(1961-),男,广东郁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靳三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Tel:13902211008,E-mail:yuanqing1005@126.com。

R265

A

1006-3250(2017)05-0678-04

2016-11-17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腧穴经脉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