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2017-08-22殷胜骏贾德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甘味药性处方

殷胜骏,贾德贤,刘 炜,张 刚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方药研究】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殷胜骏1,贾德贤2△,刘 炜1,张 刚1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配伍规律;文献分析

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arrhythmias)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三者中有任何一方或多方异常,可诱发其他脏器和系统疾病甚者危及患者的生命[1]。中医学根据其症状以迟、涩、结、代脉为特点,将本病归为心悸、怔忡、胸痹、迟脉证、虚劳等范畴。西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较少,且存在副作用,停药后易复发。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目前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手段[2],但费用昂贵、为有创治疗,限制了临床应用。很多患者在使用西药或起搏器治疗时,心律虽可达到正常值,但心悸、乏力等症状仍存在。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崭露头角,但长期作用尚待研究[3]。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目前临床研究的处方主要是经方加减方和临床经验总结的自拟方。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处方进行总结和分析,目的在于归纳病机和用药规律,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客观的临床用药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来源 检索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医药卫生辑专栏目录。检索时限:1975~2015年。检索策略:心动过缓(全文)or传导阻滞(全文)or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全文)or慢性心律失常(全文)And中医(摘要)。检索结果共有文献2732篇。

1.1.2 研究对象筛选[4]纳入标准:以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阻滞)为主要诊断且有相关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口服中药治疗有效、有阳性药对照且中药处方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研究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描述性研究、动物实验、理论探讨、例数少于30 例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类文献;治疗方式在口服中药基础上配合其他方式治疗,而结果不能排除其他治疗方式影响的文献,如中药口服加针灸治疗、口服中药加西药而对照组无相应针灸治疗、西药单独治疗的研究;无明确完整药物组成(如中成药)或处方保密的文献;含有禁用药物的处方;有明显抄袭痕迹的文献;同一种口服中药处方发表2篇或以上文章的取时间在先的1篇;含有无明确剂量药物的处方。共获得合格处方56张,均为汤剂。

1.2 研究方法

1.2.1 药物计入方法 药物在计入时遵循以下4条原则:一是同一个研究中针对不同证型使用不同处方者,药物分别记录,不予合并;二是同一研究中只计入主方药物;三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本草》[5]对纳入的单味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以上书籍未包含的药物参考地方中药志记载的性味功效,共纳入102种中药。

1.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对纳入的中药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功效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具有同一或相似功效的药物归为一类,如丹参具有活血、清热作用,故将其分别归为清热药和活血药进行统计;再如桂枝其解表作用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关联,但其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功效与本病相关,故将其归为温里药和温经药。

1.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将上述筛选所得文献进行整理,各研究中出现的中药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编码。采用excel 2003、access 2003、EpiData3.1录入整理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包括各药味、药性、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和频率分析,各药性、药味剂量和剂量占比,剂量占比即计算个体剂量占总体剂量的比率。

2 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药性、药味分析

表1~4显示,通过对102味中药的药性频数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中以温性药使用频数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三者累计频率达88.83%。微寒药使用频率占全部寒性药的74.4%。从剂量角度分析,温性药的剂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寒性、平性药。通过对药味使用频数的统计,甘味药使用频数最多,其次为辛味、苦味,三者累计频率达93.10%。其中微甘使用频率仅为全部甘味药的1.59%,微苦使用频率占全部苦味药的44.86%。从剂量角度分析,甘味药的剂量占比最高,其次为辛味、苦味药。分别以甘、辛、苦为主要药味的药物药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甘味药中甘平使用频数最大,辛味药以辛温使用最多,苦味药中微寒的频率最高。甘味药中同时具有甘辛味的药物占甘味药的10.50%,同时具有甘苦味药的药物占甘味药31.93%,辛味药中同时具有辛甘味的药物占辛味药的45.89%,苦味药中同时具有苦甘味的药物占苦味药的16.87%。主要性味的高频药物有黄芪、炙甘草、人参、麦冬、附子、细辛、桂枝、丹参。

2.2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功效分类

表5~7显示,102味中药按功效共分为18类,使用频数最多的4类功效依次为补气、温里、清热和活血化瘀,累计频率42.83%。这4类药物中使用频率和剂量占比均≥10%的药物为黄芪、炙甘草、人参、附子、桂枝、丹参、麦冬、当归、川芎。在高频药物中,共有14味药物使用频数≥10,可作为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

表1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药性统计比较

表2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药味统计比较

表3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性味统计比较

表4 主要性味的高频药物比较

3 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至今未被完全揭示。有研究表明,本病与年龄、器质性心脏疾病、手术损伤、药物等因素有关,基因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6-8]。病理基础包括窦房结部分或全部破坏、窦房结-心房不连续区、窦房结周围神经节神经炎症或退行性变和心肌壁病理改变,可有纤维化和脂肪浸润、退行性变。本病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而病窦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往往增加。

表5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口服药功效类别频数统计比较

表6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功效类别高频药物比较(g,%)

表7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高频药物剂量分析(g,%)

中医学并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名,根据其症状以迟、涩、结、代脉为特点,可归为心悸、怔忡、胸痹、迟脉证、虚劳等范畴。本病的病机仍存在争议,大多医家认为阳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气滞等,病位在心和肾,临床研究多采用自拟方。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以心气虚为主。

我们对CNKI数据库近40年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药性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温性药的使用最多,其次是平性药和寒性药,寒性药中以微寒药的使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热性药物的使用较少。遣方用药时要注意药性平和,热性药物不宜多用。药味方面,甘味药的使用频数最多,其次是辛、苦味药,两者使用情况接近。辛味药中辛甘同用较多,甘味药中多见甘苦同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其中甘平、辛温、苦微寒药物的使用频数较多。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的作用,药性以平和为主;辛味药有行散之功,辛温以通;苦寒清热,但本病中苦味和寒性药物的应用值得注意。结合药性、药物功效和高频药物分析,我们认为寒性药在本病治疗中不以发挥清热作用为主,而以发挥活血养阴作用为主,因此选用寒性药物时宜选微寒药,不宜过寒伤阳。另一方面,苦味药中微苦药占到44.86%。唐容川在《本草问答》[10]中论述:苦之极者,反得水之性。若微苦者,则犹存火之本性,故补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言“苦生心”。可见,治疗本病使用苦味药宜微苦,以发挥坚阴入心作用。因此,治疗本病以甘补、辛通、苦以坚阴、入心为主。

通过药物功效分析,具有补气功效的药物使用最多,其次是具有温里、清热和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上文已分析,本病治疗不宜将清热作为主要治法,而清热是具有养阴、活血等功效的一些药物兼具作用,因此本病病机以“虚”和“瘀”两方面为主。虚包括心气虚和心阳不足,补气药以黄芪、炙甘草和人参使用最多。黄芪和人参是常用的补气药,炙甘草是《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的君药。本研究纳入的处方中有5篇文献明确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因此炙甘草在此重在发挥补气作用,而不是调和诸药。活血化瘀药以丹参使用较多,《中华本草》[7]引《别录》言其“去心腹痼疾”;温里药中附子使用频数最多,附子以发挥温阳作用为主,桂枝和细辛具有温通的作用。本病心阳不足的治法立足于温通助阳,而不是通过温补肾阳而补心阳。我们认为本病的心阳不足主要是由于心气虚而致心阳不振,尚未至心肾阳虚的程度,因此本病的病机核心为心气不足,治疗宜以补气为核心。

通过对主要性味、功效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包括黄芪、炙甘草、人参、麦冬、附子、桂枝、细辛、丹参。医学参考值大多采用80%可信区间来确定,即计算10%和90% 2个百分位值,我们由此确定常用药物的参考剂量。其中细辛剂量占温里药比重虽不足10%,但参考剂量已超过药典推荐剂量,应作为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

综上所述,我们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本病在临床用药中以补气、温通和活血为主要方法。

[1] SUDA S, KASAI T, KATO M, et al. Bradyarrhythmias may induce central sleep apnea in a patient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 Heart Vessels, 2015, 30(4): 554-557.

[2] HOSODA J, ISHIKAWA T, SUMITA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Stored Electrograms in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and Implanted Pacemaker [J]. Circ J, 2015, 79(6): 1263-1268.

[3] ZHAO L, JIANG W, ZHOU L, et al. Atrial autonomic denerv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ong-standing symptomatic sinus bradycardia in non-elderly patients [J].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 2015, 43(2): 151-159.

[4] 殷胜骏, 韩涛, 薛新丽, 等.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用药聚类分析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6): 77-7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6] LIN L, WANG Y, CHEN Y, et al. Bradyarrhythmias secondary to topical levobunolol hydrochloride solution [J]. Clin Interv Aging, 2014, 9: 1741-1745.

[7] GENG N, JIANG N, PENG C, et al. Sodium Hydroxide Pinpoint Pressing Permeation Method for the Animal Modeling of Sick Sinus Syndrome [J]. Int Heart J, 2015, 56(4): 439-443.

[8] ISHIKAWA T, JOU CJ, NOGAMI A, et al. Novel mutation in the alpha-myosin heavy chain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J].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5, 8(2): 400-408.

[9] 郭霭春, 吴仕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6.

[10] 王咪咪. 唐容川医学全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539.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CM Medication Rule of Bradyarrhythmias

YIN Sheng-jun1, JIA De-xian2△, LIU Wei1, ZHANG Gang1

(1.TheSecondHospitalof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211,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dication for bradyarrhythmias. Methods: The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CM for bradyarrhythmias from 1975 to 2015 was searched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 database of TCM decoctions for bradyarrhythmias was established. The frequency and dosage of the herbs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a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56 prescriptions and 102 herbs were included. The properties of most herbs for bradyarrhythmias were warm and sweet. And the deficiency-tonifying herbs were used most frequently. Conclusion: The mainly disease mechanism of bradyarrhythmias were deficiency of Qi and Yang, and blood stasis. Replenishing qi, warming yang, 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stasis were often used in treating bradyarrhythmias.

Bradyarrhythmias; TCM therapy; Medication Rule; Literature research

殷胜骏(1982-),女,天津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贾德贤(1966-),女,山西人,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与临床研究,Tel:010-64286306,E-mail:1094445603@qq.com。

R541.7

A

1006-3250(2017)05-0699-03

2016-10-13

猜你喜欢

甘味药性处方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人间处方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处方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