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文化观照教学法的运用

2017-08-21肖金云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化传承

肖金云

摘 要: 文化观照教学法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价值认同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文化传承均有较好的效果。文化观照教学法主要由教师实施,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从而让文化观照教学法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 文化观照法 传统文化知识 文化传承

“古代汉语”这门课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学中,我们将常用字词、文选与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提高人文素养,陶冶审美情操。文化观照法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以教材为依据,在评估学生认知、需求和接受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地导入相关的文化因素,从文化视角解读知识本身,并进行合理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文化观照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它在通论和文选中运用方法又有不同。此外,文化观照教学法主要由教师实施,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文化观照教学法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汉语课因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如果教学中在文字、词汇和文选表面之外,还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就可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价值认同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难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异大,理解难度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观照这一有效教学手段。

(三)有利于文化传承。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文化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帮助文化的传承,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不仅要发挥好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功能,更要注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自觉实践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化观照教学法的运用

文化观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将之导入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化观照教学法的实施具有多样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一)文字。文字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汉字古字形分析和古代文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古文字形体探讨汉字构形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文字教学中实施文化观照法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化解理论知识的枯燥。

例如在讲“汉字构造”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了定义和例字后,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判断所给汉字的类型,这时候可以适当扩大汉字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字和书本所给例字。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他们分析自己的姓名、自己亲朋好友的姓名及学校的校名等熟识汉字,既提高他们的分类技巧,又增添一些游戏的乐趣,让学生很乐意做,并互相交流,一起探讨。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古籍,深入分析自己姓名的古字形的各种写法、含义及来源,这样既能明白自己姓名的深层含义,又能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词汇。词汇要注意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有针对性地观照到教学中,合理运用传说、习俗、成语典故、方言俗语等多种文化形式。

1.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例如讲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时,对于“阳”字的本义,学生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如“衡阳”、“汝阳”等。但要提醒学生注意,“山南水北”是建立在中国地理情况(西高东低,河水流向多是自西而东)基础上的,在实际运用中有些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如“洛阳”,洛水是南北走势,而武汉的“汉阳”,则涉及汉水改道、汉口产生等历史问题。配合相应的地图辅以说明,学生便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结合方言母语讲解。可以联系方言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利用自己方言特点,以今溯古,古今贯通,加强理解和运用。如“治”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里注云:“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于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这里的按语我们应当给学生进一步解释,“治”的动词义“治理、管理”,引申为处理其他事情,如治学、治病等。湖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武汉方言里剖鱼都说“治(音池)鱼”。“治”,《漢语方言大词典》注云:“动词,剖鱼、拾掇(鱼,刮鳞去腮和内脏)。”古人也有用此义者,如《乐府诗选·清商曲辞·华山畿》:“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书面语与日常口语对应,可加深对古汉语词汇及自己方言的了解。

3.结合成语典故讲解。如《孟子·梁惠王》中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可联系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近义词“半斤八两”。虽然学生都知道“半斤八两”是旗鼓相当、差不多的意思,但未必知道古代斤与两的关系。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汉书·律历志》云:“十六两为斤。”这样讲解后,学生才会加深对以上两个词的理解,寓教于乐。

(三)文选。将文选的学习与文化融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讲解时可以从文选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相关传说、习俗、成语典故、方言俗语等多种形式加以讲解。

1.结合背景知识。文选均有相应的时代背景,恰当地引入背景知识会有助于文选的学习,减少理解上的困难。但背景知识复杂,不可能一一细讲,可根据需要择要而讲。例如,讲《左传》时需要配合春秋时期的地图、公侯伯子男爵位、各国关系图、宗族世系、宗庙文化等,这些内容导入不够的话就会导致理解不够透彻。《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郑武公”、“共叔段”的称呼涉及爵位制度和兄弟排行等知识,“郑伯”表示伯爵,而“郑武公”的“公”则是周代对诸侯的统称,并非爵位中的“公”。《宫之奇谏假道》需要先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晋国、虞国、虢国三国的关系、地理位置及晋侯、虞公、虞仲、虢仲、虢叔等人物之间的宗亲关系。讲《齐晋鞍之战》时要讲当时的战车骑乘制度、战车中车左车右的职责分工。

2.结合身边文化事项进行讲解。结合身边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化事项加以讲解,有助于理解,增强亲近感。比如,讲《论语》时,结合历史知识讲解孔子问礼、老子骑青牛的雕塑的文化内涵,孔子问礼、紫气东来等相关小知识。我校处于湖北,教学时可补充一些湖北有关孔子的文化事项,如武汉新洲有孔子山、孔子河及问津书院(亦称孔子庙),相传孔子问津于此。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记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问津书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孔子问津”传说入选第二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3.结合历史史实来讲。结合历史来讲,用实际例子告知学生要重视历史,学习真正的历史知识。例如讲屈原时,必然会涉及屈原生平的政治生涯。《芈月传》受到年轻学生的追捧,该剧根据剧情需要对人物关系及出生、活动时间进行修改,屈原、春申君提前出生,屈原的政治生涯被提前到楚威王时段。根据史书记载,可大致推算出几位相关人物的生卒时间段,如下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威王:?—公元前329年;楚怀王:公元前374年—公元前296年;春申君: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秦宣太后(芈八子):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65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楚威王驾崩时,屈原大约11岁。所以,屈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在怀王期间,《芈月传》把屈原提前到楚威王朝,芈月拜屈原为师。另外,春申君和秦宣太后大约隔了二三十岁,不可能少时相恋。这些剧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有些学生因为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便从电视剧来了解历史,这是不科学的。只有了解真正的历史,才会了解小说、电视剧与历史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评判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例如现在古装剧较多,但为什么少有经典作品?为什么电视剧《琅琊榜》很火?是因为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尽量复原,其拱手礼、服饰甚至包括搬救兵时带一匹空马等细节均处理得很好。学生可以思考现代古装剧与传统文化、历史的背离现象,并进行深挖,有的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便由此诞生。

4.今人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彩演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繁荣,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用优秀文化塑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人对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亦有诸多继承和改造的好例子。学习《诗经》,可查找《关雎》各种版本的翻译、改写,感受、体验诗经的美好;欣赏《采薇》汉服社舞蹈表演。电视剧、电影中对古典舞蹈、歌曲的演绎等,如《夜宴》中凄婉的《越人歌》、《芈月传》中精彩的《少司命》祭祀舞蹈。古诗、宋词、元曲等,吟诵、演唱、昆曲、京劇等多种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北冥有鱼》,可对鲲鹏与燕雀的志向展开辩论,启迪学生思考人生选择问题。讲述服饰文化时,可展示各时期的服饰样式的图片或者实物,或者邀请汉服社熟悉汉服文化的学生讲解汉服形制,进行现场展示观摩,多方面感知,加深大学生对古代服饰文化的直观印象。

三、古代汉语教学中实施文化观照教学法的要求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观照法主要由老师实施,以便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古代汉语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就会造成文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当或文化观照运用范围狭窄等问题,势必影响文化观照的效果。教师作为教学媒介,自身的知识内化很重要,要具备文化史的思维视野,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虽然在“古代汉语”教学是通过文本实例学习碎片化的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但只有对整个知识系统有比较完整的把握,才能更准确、充分地解读这些知识碎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初步形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化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多方面的传统知识,把知识结构从语言文学扩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面,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文化积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应用文化观照法打好基础。

(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挖掘。文化观照是紧紧围绕教材进行的,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观照,不浮于表面。这需要教师课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准备,从教材出发,合理挖掘有利于教学的文化因素,通过文化观照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意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古代汉语属于语言类课程,在教学中应将之纳入整个语言学教学体系中,注重与语言学其他课程如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等的联系,以今溯古,古今贯通,活化古代汉语教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师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不断补充知识能量,丰富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开展教学创造,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合理调整、增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文化观照法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受众是学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所观照文化的掌握、需求和接受情况,才能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准备,增强文化观照教学方法实施效果。

(五)用多样化作业形式巩固教学效果。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能强化课堂上文化观照的效果。比如:繁体字识读书写比赛,通过查阅各种古文字字典设计自己姓名的各种形体,分析包括姓名、专业、学校名称等身边常见汉字的构造,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通过古文今译、中英互译、古今改写等形式,让学生将现代汉语、流行语与古代汉语进行比较,感受语言变迁,提高大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动力。组织文言文主题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发挥文言文创作能力的同时又掌握部分文言文形式的格式及常用语。组织小型会演,用吟诵唱的形式配合古琴等乐器表演展示、感知古文的魅力。丰富多样化的作业有助于巩固、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古代汉语的价值。

以上我们分别从实施意义、具体实施探讨及对教师的要求等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化观照教学法问题,我们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施文化观照教学法很有必要,不仅方式多样,对教师要求也较高。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安排较多的文化常识讲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古代汉语课程可以与中国文化通论、古代文化史等之类的文化课程搭配授课。教师亦可以梳理教材中涉及的主要古代文化知识,择要分专题讲授,或者布置课后资料查询、分享的任务,荐读相关资料、书目、网络课程,用来弥补课堂上文化知识讲解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绍峰,曹祝兵.地方高师院校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3).

[2]张鹏飞,代伟.“六维精讲”与“经典习读”相结合——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模式实践报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华学院教改项目“《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化传承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对海外古代汉语教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以美国古代汉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