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保山大地的音乐家张学文

2017-08-17刘义马保山市隆阳区政协办公室

民族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保山民族民间音乐家

■刘义马(保山市隆阳区政协办公室)

植根保山大地的音乐家张学文

■刘义马(保山市隆阳区政协办公室)

音乐家往往分两种:一种是高高在上的“学院派”,一种是深入民间接地气的“地方派”。这里介绍的这位著名音乐家张学文先生就是一位成长于保山大地,长期深入保山民间,致力于保山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的一位保山本土音乐家。

提起张学文先生,不能不提他的代表作《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可以说,很多人是听着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长大的,从中学到大学,这首歌曲都是大合唱不可或缺的好歌。但对于张学文先生的事迹却虽有耳闻而又不甚很了解,编撰《隆阳历史名人谭》时,我慎重的查阅了《张学文音乐作品选》(共两册),参看了李崧等人的文章,多渠道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也认识了他植根大地的创作精神。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稻田翻金浪棉田吐银花/甘蔗如林芒果大哎/牛羊成群满山爬/香蕉串串枝头挂/啊嗬嗬啊嗬哎哟/农业学大寨哎遍地开红花……”

这首《富饶美丽的潞江坝》是“文革”时的经典歌曲,该歌曲于1972年最先发表于《战地新歌》专集,后被灌制唱片,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年广播,又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教材资料。也曾用作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片《引龙人怒》,潞江坝专题片的主题歌,并流传至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这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一直是保山音乐的代表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学文先生的故乡在板桥西庄,那是一个山水相依的百年村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934年8月,张学文出生于这个村寨里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一个渔鼓艺人,父亲精通民间洞经音乐与器乐。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张学文先生自小便接受了洞经音乐训练和学会了工尺谱。工尺谱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主要用于传统戏曲记谱。

1946年时,张学文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云南省立中学(保山一中),在班里,数他年纪最小,可数他各科的学习成绩最好,尤其是在音乐、书法与美术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在课余时间,他开始钻研乐理知识和收集当时的民间小调,校园演出活动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音乐正式成了他的人生梦想。多年以后,当我们缅怀他时,反复引用他的一句话是:用音乐拥抱人生!

张学文先生16岁时,因为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回家,回家后他服从革命工作需要参加了土改工作。参加工作后,他积极上进,认真努力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与刚刚获得解放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段风雨岁月,塑造了他的个性发展,因为亲密的接触人民群众,民间音乐的音符进注了他的脑海。

土改工作结束后,张学文先生调往当时的保山县人民银行做会计工作,因为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22岁时便当了会计科长。但素有文艺专长的他,因为经常被地方文艺团队借调,随着演出活动量的增加,他的音乐梦想愈加执着。最终冒着辜负领导期望甚至得罪领导的风险,悄悄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函授部,并因此成了“有想成名成家资产阶级思想”的对象,预备党员也没有能够转成正式党员。

在政治前途上,张学文先生从此失去了很多,像他这样有文化知识的“土改”干部,很多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可他却为了音乐梦想放弃了政治前途。但在音乐艺术上,也正因为这个选择,成就了他的德艺双馨。

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为他“有想成名成家资产阶级思想”,一开始就被错误路线打成了“反革命”“保山三家村的小头目”“小邓拓”等,遭到了严重的批判,被关进牛棚、被下放到山区农村。但无论是他的家庭因为他而遭受不幸,还是他自己下放山区农村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他都没有动摇过对音乐的痴迷。

因为在下放山区农村得了大病,张学文先生得以回家。大病初愈后,张学文先生被借调到地区文艺宣传队做创作工作。也就是这个时候,如鱼得水的他开始了对保山民间音乐、艺术和地方风情的采集与整理。也正是这个时候,数次前往潞江坝演出和体验生活之后,张学文先生创作出了《富饶美丽的潞江坝》,该歌曲通过广播传遍全国之后,得到了《云南日报》《人民日报》的高度评价,1973年6月24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该歌热情地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鼓舞人们意志并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大潮中的一首颂歌、战歌、凯歌……

在这《富饶美丽的潞江坝》歌曲的宣传带动下,数千名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潞江坝,带动了潞江坝的新一轮大开发。

1973年,张学文先生正式调到当时的保山地区文化局艺术科。从此,在做好地方文化工作的同时,他得以在工作之便走遍了保山的山山水水,一边继续对保山民间音乐、艺术和地方风情的采集与整理,一边进行大量的歌曲创作。

在他从事文化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创作歌曲、乐曲超过千首,省级以上发表了200多首。有10多件音乐作品如歌曲《彝家山寨多欢快》《玛格莎》《小嘎彩赶街》《保山太平糕》《彝寨欢歌》《相聚在边城》《火的节日火的情》(七月的歌》《怒江两岸歌声嘹亮》,舞蹈音乐(蹬窝锣》、器乐合奏曲《景颇山的欢笑》等在省级以上获奖。

用音乐拥抱人生,这是张学文先生经常讲的一句话,他把他的人生交给了音乐。他一生中在除了在各级文艺刊物发表大量的音乐作品和民族音乐艺术理论文章之外,还采录了边疆20多个民族民间数百万字的音乐及各种文艺、民族风情资料,并为国家采录200多盘录音磁带。主编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保山民族民间音乐》一书,参与编撰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这些第一手风情音乐艺术资料,为开展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创作打下了基础。

成就、荣誉和机会往往是连体的。在张学文先生功成名就时,一些外地的单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另谋高就”,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热爱故乡保山,知道自己的创作才情是植根于故土的,在《张学文音乐作品选》里李崧回忆张学文先生曾经说:“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生为父老乡亲们灵气之所依,死为故土山水精华之回归。生当为其歌,死当为其舞。死而无憾!”

就是这种对故土的依恋与热爱,让他成了保山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与风情的活字典。2001年因为中央电视台三频道到保山采访“民族民间歌会”的机缘,张学文先生随后和保山市文化局的领导一起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走进音乐》栏目,边解说边表演地录制了5期节目,向全国文艺界宣传介绍了保山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此次宣传活动,在保山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北京回保山不久,张学文先生应邀参加了在隆阳区芒宽乡召开的建设保山民族文化大市的研讨会。在会上,他发表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可谁也没有想到,一位植根于保山大地的“地方派”音乐家对政府的这一进言,竟然成了他最后的诀别——在实地考察白花岭的途中,张学文先生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使张学文先生一举成名,最后还收藏了他的音乐灵魂。作为一名为故土而歌的音乐家,只要歌声还在传播,他的艺术生命就在延续。

猜你喜欢

保山民族民间音乐家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姚铜(音乐家)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漫画10幅
漫画12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