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域融合下赵元任钢琴音乐诠释

2017-08-17金红莲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民族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赵元任湘江视域

■金红莲(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基于视域融合下赵元任钢琴音乐诠释

■金红莲(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的发行在中国钢琴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精选的经典中国钢琴作品,高水平的理论解释,特别是高质量的作品演奏使从事钢琴专业人士及音乐爱好者如痴如醉、欣喜若狂。作者亦其中一员,对这部文献及附带CD爱不释手。这部以1913年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为中国钢琴作品的起点,收录了百年来中国最好的钢琴作品。细细品味经典钢琴作品中发现了一小瑕疵,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百年经典中钢琴作品是百年来国内最高水平的钢琴音乐,其演奏也是展现了国内最高层次r的演奏能力。而有一现象不好理解,弹奏中国早期作品时,流露出生涩与木讷的演奏诠释与作品的内容格格不入。这与后期辉煌且深度的演奏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奏者是技术与表现能力在国内最好的阵容。如不是演奏者的能力问题,那就是演奏者对作者与作品的某种“前见”知识,导致了作品演奏诠释差异,那这种被“绑架”的认识与知识是什么?为此,作者将以第一位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赵元任音乐为研究对象,试着探索作曲家、解释者及演奏者的视域。

■中国音乐研究中诠释学视域释解

学术中“视域融合”是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作者在讨论诠释学与历史前理解所采用的诠释学理论。诠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诠释”一词来源于赫尔墨斯,原意为希腊神话中的信使名字。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扎根于海德格尔的哲学诠释,根据海德格尔的“实存诠释学”,任何理解活动都基于“前理解”。伽达默尔进一步认识到,诠释中“没有孤立的当下视域,也没有孤立的历史视域。理解总是独自存在之视域的融合”。从这层意义来看,诠释学不但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更是一门探究人类理解活动的基本学科,是通过研究与分析寻求一切理解现象的世界经验,在历史性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本源关系。

音乐研究者作为诠释者对一部作品进行理解与解释时,必然把字节的解释意义代付其中,这就构成了两个不同知识背景的融合,即诠释者的知识背景与作品作曲家的知识背景的融合,也就是当下视域和历史视域的融合。此时,诠释者解释意义基于历史作为前理解,诠释者的知识背景构成了理解视域,作品作曲家亦如此。艺术经验是艺术研究的知识背景,结合研究者的生命体验给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鉴赏者的知识背景与原作者的知识背景在历史界面中撞击时,研究者运用对美的感受将挖掘深深隐藏在作品中“真理”,深层中的“真理”将被敞开获得光辉产生了艺术真挚的美。

国内音乐学研究中较早引入诠释学视域理论的是于润洋先生,论文《从海德格尔阐释梵·高农鞋所想到的》(2002年)到影响力颇深的著作《悲情肖邦》(2008年),先生诠释作品方法论上强调了两种视域的融合,也就是原作者的视域与当今视域的融合。在《悲情肖邦》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视域”理论,音乐研究者将“历史的视域”和“当前的视域”相融合,形成“新的视域”来诠释音乐作品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论不但加深了音乐作品内涵挖掘,而且研究者的生命体验将音乐中深层隐蔽的“真理”,释放出音乐中诗意光辉,产生两种视域中诠释美。

杨燕迪教授是另一位音乐学作品分析中深层次研究诠释学的学者,他在“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2009年)中多方面、多角度探究了音乐作品诠释学分析研究方法。论著探讨了音乐作品意义诠释,借用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前见”与作品“视域”相融合,达到“视域融合”。通过肖邦第一即兴曲作品研究,作者认为“音乐作品只有被奏响、被人聆听、被人解读时,它的具体意义才能被呈现出来”。研究者的观点指明了中国音乐作品研究,特别是中国钢琴作品研究的一条鲜明的研究道路,我们要演奏优秀经典钢琴作品,认真用心聆听经典作品,并结合聆听者的知识背景及生命体验,再结合当今视域与历史视域剥开深层隐藏在作品中的“真理”,释放出中国钢琴经典作品中的灿烂光辉,诠释其中的美。下面以创作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的赵元任先生作品为例,结合作者的浅薄视域,用尽生命之力,深层挖掘其间的中国美。

■作曲家视域:复古袭西当并进

视域是理解者视觉能力所波及的区域,在音乐作品诠释中作曲家、演奏者与聆听者之间作曲家视域处于核心地位。原作者视域是理解对象、探索作品内涵的关键钥密,因作曲家对作品有着内在关联。原作者作曲家创作作品期间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陶然,作曲家视域较难摆脱所处文化大环境。赵元任作为中国第一位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家、语言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深受前期形成知识、观点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历史和探索世界的经验铸就了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内涵。

赵元任(1892~1982年),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的天津紫竹林。其女儿赵新娜在作曲家年谱中,自称宋赵匡胤的31代孙。有考究的祖先有:赵元任六世祖是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代表作有《二十二史札记》,与袁牧、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赵元任亦为晚清时期文理兼通的奇才,1910年考中清廷庚款第二批项目,赴美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1914年获理学学士。1915年起哈佛主修哲学,1918年获哈佛哲学学位。本科至博士毕业期间,即1910~1918年间选修音乐,期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3年),公开发表了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5年)。

赵元任博士毕业后,1919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物理。1920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1921年结婚赴美在哈佛大学教授中文、研究语言学,语言学多为只述不作。1925年回国再次执教于清华,作为语言研究员期间下乡多地做方言田野调查兼民间音乐采风。1938年之后任教于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执教至1962年退休,期间被推举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会长。晚年1973年中美关系回暖回国探亲,周恩来亲自接见并深度会谈中国文字改革。1981年改革开放之后,应中国社科院邀请回国,得到了邓小平的热情接见。1982年逝世于美国麻省。

从作曲家前期生涯来看,音乐虽不是主业,在20世纪中国音乐家中早先接受西方音乐理念的学者之一。作曲家对音乐家的挚爱可追溯到母亲对音乐嗜好,母亲既是能写诗、能填词,又能唱、能吹的有才华的女人。所以,赵元任说喜欢音乐是母亲那儿传下来的。出国留学期间,副修乐理和声,21岁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键盘乐曲。依据《赵元任全集》第11卷收录,赵元任创作了声乐、器乐作品共148首,其中声乐作品141首、器乐作品7首。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刘赛云曾评价赵元任为“五个第一人”,中国第一位能成熟运用西方和声与转调技巧的作曲家,是中国第一位赋予钢琴伴奏表现功能的作曲家,他重视词曲配合,且诗歌来谱曲,并运用民间素材进行创作的人。

从赵元任作曲家视域来看,音乐是一门科学,是可复古、可袭西、可并进的艺术。1915年他在美国《科学》期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和平进行曲》之末写道:“吾乃时得之于西人所奏之皮阿挪(piano)。故预救今乐之失,复古袭西当并进。”作曲家视域中音乐应“完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它”,他把公开出刊的音乐作品发表在《科学》期刊表明了“音乐是科学的态度”,在国内推行五线谱时说道,这是“一种文明的东西”(科学月刊,1920),他解释道:“他可用两三个钟头就能看懂这种乐谱,且在钢琴上可以弹奏乐曲”。文章的“复古”指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乐之淫正,民族之兴亡系焉”。乐记中记载,“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而“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上文作曲家所指“袭西”中“袭”字的动词字义为“因袭”“调合”。《荀子》曰“天地比,齐秦袭”,意指“袭然”。调合可再释,王勃《山亭思友人序》曰“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八风可以调合”。赵元任为语言大师,用词斟酌,救国民族复兴之路,需兴正乐,而音乐是一门科学,且可调合西方的音乐。当时作曲家深受留美学习的熏染,其视域中因袭而调合西乐,可利于发展“中国派音乐”。这个观点在《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实验》中深度阐述,他论及如中国音乐没有和声,何来中国派和声。作者“要看有没有法子把和声中的和弦和副调而做的有点像中国的乐调,而同时跟主调又可以配得起来”。所以,研究者认为赵元任的“复古袭西”可释为,复兴中国音乐可调合西方的音乐,其中主调是中国传统音乐,配和声之后可创造中国派音乐。因此,赵元任的音乐,如此文引言,求中国派音乐做了几种试验,发表出来给热心于国乐改进者参考。

■前见视域:《花八板与湘江浪》荡出中国钢琴方言

视域融合为过去的视域与现在的视域互相融合的过程,理解者由于在理解对象时,不可避免的具有前见因素,自身的前见会渗透到理解的过程之中。解释者的视域是动态的,在理解过程中扩大到融入他者的视域,形成比自身视域更大的视域。所以解释过程中解释者有意无意中注入自己的思想,伽达默尔看来这种视域融合才真正占有文本所说的内容。解释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就是在自己的视域内的解读,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都是历史中存在的,两者各自具有自己的视域。

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在《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回忆与赵元任初次见面场景,用的小标题是“赵元任荡啊荡的来了”。其实他在钢琴音乐领域的贡献,何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贺绿汀先生所言:“像这样一位从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学多能的学者,对音乐顶多不过是业余玩玩罢了。”而他在音乐里的玩玩,贡献度远远超过许许多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21世纪之前,普遍认为《和平进行曲》是第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刘恒岳)。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花八板与湘江浪》虽是风琴曲,在创作技法、框架结构已具备钢琴曲的特征。2015年出版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年)》中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花八板与湘江浪》为的中国第一首钢琴曲的地位,好在都是赵元任的作品。《花八板与湘江浪》能够成功的扶正,研究者看来这首乐曲的音乐曲调鲜明、明确,好识别于其音乐身份。

《花八板与湘江浪》是赵元任创作于1913年,即他在康奈尔大学副修音乐时创作的作品,于1914年由美国风琴家、赵元任的老师夸列斯(J·T·Quarles)首演于康奈尔音乐厅(廖辅叔)。虽创作早于《和平进行曲》,发表却晚于前曲的《科学》第1卷的第7期。发表作品时,赵元任《花八板与湘江浪》翻译为“The Fancy Ba Banand Waves of Xiang Jiang”,“花”翻译为“Fancy”是较为用心的翻译。作为动词译为“爱好、想象力、幻想”的Fancy,形容词词意则为“别致的、花式的、高度技巧的”。因【花八板】曲牌对于“八板、六板”添眼、加花、变奏构成,使简单质朴的旋律发展为花簇华丽。中国民族器乐曲中流传最广“六板、八板”实为同曲异名一曲,1814年《弦索备考》中就载有“八板变奏曲”合奏的总谱,关于“六板、八板”说法因全曲共的“六十八板”不同艺人按地区简称为“八板”或“六板”。

学识渊博的赵元任固然清楚八板在中国传统器乐曲的重要性,尤为旅美华人中此曲辨别度是极为高的,凡在国内有一定传统音乐聆听经验的知识分子是都熟悉“八板”的,对美国人传播中国乐曲也是较为有意义的。“八板”经过加花、减字、变板式之后产生多种“八板”手法,其情绪也产生多种变化,严格意义上来看,赵元任的四四拍一板三眼的花八板应为“中花八板”。花八板是一板一眼的二二拍曲调,而比中花八板更慢的一板七眼则是“慢八板”。

谱例1:赵元任《花八板》中1~4小节

紧接的《花八板》之后出现的是曲牌《湘江浪》,这是明清以来盛行的时调小曲,又名《叠落金钱》,是《九连环》中一曲。《九连环》是套数连缀形式的时尚小令,其中《湘江浪》为江苏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小曲。现存《湘江浪》有多种变体,这是流传过程自然形成的音乐现象。如乔建中在其《曲牌论》文章中所说道:“曲牌对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细胞’意义的。‘曲牌’既是凝固的,又是流动的,既是规范的,又是可变的。是‘模胚’、是‘素材’。”现存《湘江浪》变体中与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较为接近的是《湘江浪转费家调》,这是流传在江苏一代的曲牌。

谱例2:赵元任《湘江浪》部分1~5小节

赵元任《花八板与湘江浪》中《湘江浪》部分第七小节旋律中出现了升F音,而前一小节左手和声部分预示出现了升F音。如下谱例:

谱例3:《湘江浪》部分6~10小节

作曲家作为乐曲名称的《花八板》与《湘江浪》都是曲牌名称,有关曲牌明代王骥德认为曲牌是“调名”,即“曲之调名”。曲牌就是曲调的牌子,曲牌的牌名来源是比较复杂多样化的,有的来自板式结构,如《八板》;有的来源自曲调或曲词结构,如《叠落》,就是《湘江浪》。可见,赵元任选这两个曲牌是非常考究,经过深思熟虑的,乐曲第一部分《花八板》是有关节奏、速度变化的板式,而第二部分《湘江浪》是侧重于旋律、调式变化的曲调、曲词曲牌。《湘江浪》里共出现三个变化音,是升F、升D、升G音。这些变化音与调式变化是直接相关的,而这些就是赵元任最有兴趣的音乐方向。

他在研究“中国派”和声时,以数学家视域来试验中国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可配的乐调,发现五声音阶式五的七次方得78125种调,而七声音阶是七的七次方得823543。进一步研究后作曲家发现,“中国调儿多半是五声的:do、re、mi、sol、la,可是mi跟sol之间如果多一个音,它多半是fi,而不是fa”(第四封,183条,1975年)。这就很好的解释了《湘江浪》出现的升F音,即赵元任提到的fi。第一部分《花八板》中作曲家调式定位C大调,和声运用上较为简洁谨慎,以基础和弦为主,而《湘江浪》乐段中清角为契机,大胆尝试“中国派”调式与和声。作曲家首先定调性为d小调,步入第5小节后直接导入fi音离调至G大调。调性转化中作曲家不但运用了复和弦,且采用了模进、对位等多种手法,体现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派”音乐的多彩表现。

■演奏视域:赵元任钢琴作品“新”视域

上文中论及了视域诠释中原作者视域、解释诠释者的动态视域。此外,应该还要关注的是演奏者的视域。有关演奏,我们称之为是二度创作,演奏主体应有自主视域。演奏者作为作曲家和聆听者之间有思想与感情交流的桥梁,演奏者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作曲家作品来看,他是第一聆听者。对听众来说,他又成为创作者。即演奏者在奏响作品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诠释作品中注入演奏者的视域,作曲家、演奏者与听众三者共同创造,3个主题视域和谐对话产出音乐作品完型。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有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与创造。

目前公开出版的赵元任钢琴作品有四首,包括《花八板与湘江浪》(1913年)、《和平进行曲》(1915年)、《偶成》(1917年)及《小朋友进行曲》(1919年)。其中《和平进行曲》与《小朋友进行曲》,这两首进行曲旋律为原创,取材于和弦,符合“旋律是和声的表皮”的学术观点。而另两首旋律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花八板与湘江浪》取材于曲牌,《偶成》旋律如英文标题所提示Anincidentalidea,偶然得到的点子,像随口哼出来的曲调,五声调式上下顺溜,轻松得出中国人的旋律。他的钢琴旋律思维,可通过歌曲创作上管窥一二。赵元任曾说:“根据我本人的作曲习惯,凡是文一点,正经一点的词,大致是平声谱得低往下,仄声谱得高往上。”歌词如果是白一点或幽默性的,就用国音的四声。如“糊涂老”像京剧正角用中州音,丑角用北方音,这是赵元任在创作歌曲的创作思维。

演奏者作为作品的审美主体,面对自己和听众,奏响作品的音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反射出政治、文化,包括音乐史、概论的音乐理论的“前”理解。有关赵元任在内早期钢琴音乐研究,国内普遍的认识是:“写作上尚处于西方音乐创作模式与中国本土音乐思维生搬硬套、勉强融合,构思较简单,技巧不成熟。”演奏者以作曲家认识带入到读谱,理解其作品,诠释的作品是演奏者视域音乐。这种影射音乐文化视点的演奏,研究者称之为“演奏视域”。

以《花八板》为例,曲牌是体现乐曲的基本情绪的,如奏鸣曲中Presto、Allegretto、Andante。“快八板”轻快活泼,“花八板”灵活婉转,“慢八板”徐缓雅致。《花八板》曲牌明确地告诉演奏者,这是轻松流畅且灵动的乐曲。而公开出版录制的CD中演奏较为呆板木讷,缺少生机。这不是某位演奏者钢琴技术与表现力的问题,而是演奏中反馈的其演奏视域理解。

■结 论

赵元任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理论家,是20世纪中国音乐的传奇人物。他创作了148首作品,包括歌曲、器乐曲,收录在《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中;写作了《关于中国音乐的音阶和调式的札记》《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等。

猜你喜欢

赵元任湘江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湘江渡
领导者的威信
悠然湘江上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