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春晓》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2017-08-17郭乐乐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郭乐乐(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歌曲《春晓》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郭乐乐(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黎英海,1926年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出生,他一生的创作,给后人带来了很多优秀作品,单在歌曲创作方面就有《奋发图强干一场》《船歌》等将近200首歌曲,在1987年里出版在声乐套曲《春晓》。他结合诗句采取了不同的多声技法和旋律风格,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完全的融为一体,《唐诗三首》成为当时音乐创作中难得的精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的歌曲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美学认识度。
歌曲的伴奏部分也是黎英海先生在歌曲创作中很是重视的环节,他认为在刻画音乐形象上伴奏比声乐的一些部分更为关键。这一点我也深有感悟,比如在歌曲演唱中声乐部分虽然还未开始,我却已经被前奏部分带入到了歌曲的情境之中。而在黎英海先生的作品里,钢琴伴奏不仅可以烘托旋律,还能调动器乐的表现力,与歌曲一同完成整个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他在谱写伴奏曲的时候用了五声旋律,这样做能把歌曲的诗意很好的激发出来。用和声的方法则是让歌曲听起来感情更加丰富,以更好的地激发出民族音乐感。
黎英海的的创作基本上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小而精致”,在他这一生的创作里面,虽然没有创作大型的声乐作品,但由于他巧妙应用了形象化的音乐词语,实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正是他这种高标准的创作理念,使他的音乐创作在诸多歌曲中鹤立鸡群,不仅成为时代的精品,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典范。歌曲《春晓》便是在此背景下所作,其音调风格源自于福建“南音”。歌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上,典雅质朴,古韵十足。
作品《春晓》是选自孟浩然的五言诗,诗中没有采用平常手法来直接描绘出眼前的春景,而是通过春天的早晨,一觉醒来后刹那间的听觉感触和遐想,捕获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疼爱春光的情感。歌曲的旋律紧紧围绕主题“春晓”展开,各种音程关系和旋律变化更让作品的特色展现无遗,并紧扣主题意境,旋律婉转,为幽静安逸的歌曲背景带来生机与活力。歌曲中对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族调式及和声思维上的突破。在多声部的音乐创作过程中,有的人对民族音乐是缺乏研究的,他们过多的以西方大小调以及和声强行插入进中国的民族旋律上,结果不协调了。而在黎先生的创作实践中,在努力发展、丰富民族多声音韵的理念上,保留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三度叠置原则,同时采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如四五度和弦、二度叠置、空五度、附加音和弦、替代和弦等。在和声进行中,尽量的弱化其功能性和声进行,采用大量的平行进行等技法。
《春晓》作为黎英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既传承了民族的特色又不完全是传统的东西,如大量运用到的三度叠置和弦是西方传统和声学中的基本形态。歌曲中,先生有意将五声性音阶、七声性音阶以及半音运用糅合在一起,制造出反复的小二度(或转位大七度),使作品在古典与民族的基础上又略带了一丝异域风格,但这一切却又是如此的和谐。
上例(第40小节)中运用了柱式和弦,从形式上看,打破了传统三度音叠置结构,呈现出丰富而又自由的和弦形态。前两小节使用了琶音手法进行演奏,作者在伴奏的基础上将中西方音乐特点相融合,采用二度音阶下行级进的手法发展音乐,使其与整首作品的风格相吻合。
歌曲的调式为降D、降B羽调式。这种典型的民族调性在作者的笔下发挥到淋漓尽致,却又不失自己的特点。乐曲是并列单二部曲式,歌曲的结构为:引字+乐段A+过渡句+乐段B+尾声。作者使用柱式和弦伴随着音阶下行的进行给整幅音乐画卷拉开了序幕。
歌曲属于较慢的抒情乐曲,乐句之间的旋律声部和伴奏钢琴部分形成了分层次的力度对比,这种起伏让音乐丰富饱满,推动了乐曲的发展。乐段A部分的伴奏作为一个发展动机(图例如下),其中小二度的碰撞恰似鸟鸣一般贯穿全文,加之旋律犹如近处的鸟鸣以及远处的回音,其稳定的发展速度也与乐曲的情感保持了一致,在变化中得到统一。
众所周知,每个音乐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组合方式的独特,犹如英文中只有简单的26个英文字母,却可以描述世上的任何事物。我国语言中有抑、扬、顿、挫4个语调,每个字又有阴、阳、上、去4个声调,丰富的语调同样也使我们的作品丰富多彩。丰富的语调给我们的声乐提供了感情变化的条件,同时也给创作带来一定的局限。黎英海先生在《春晓》二度创作的一开始,就把钢琴伴奏当作独立的一部分来看待,但同时又与歌曲旋律密不可分,大大加深了整体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也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歌曲的素材在经过作者的灵感浇盖以及对各种手法的结合运用之后达到表达音乐的效果,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春天的复苏随着歌曲的旋律慢慢飘散到各个角落。
黎英海先生继承中国歌曲创作的优良传统,他的歌曲非常注重旋律与语调的关系,创作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旋律风格。中国诗文长期以来一直有“吟诵”的存在方式,“吟诵”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作为中国语言精华的诗词天然存在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是中国独有的诗词传承形式。歌曲《春晓》可以说算是“吟诵性”歌曲创作的典范之作。
歌曲的第一乐句,歌词中最后3个字“闻啼鸟”的“啼鸟”为扬抑格,歌曲旋律也跟随音调由高到低。这也是根据中国话的韵律以及强调进行创作的。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使旋律具有朗诵性的述说,也充分体现了黎英海挖掘民族意境的创作思想;独具中国风味的旋律特色,也为中国雅俗共赏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增添了独特的语言魅力。黎英海先生在语调“吟诵”手法方面的巧妙编排,不仅使他的歌曲创作方法独特又多样,而且把这种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吟诵手法运用在雅俗共赏的歌曲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分体现中国现代歌曲与现代结合、中西创作技法并用的独特道路。
歌曲中还运用了一字多音的词曲结合方式,为歌曲塑造了一种略带忧伤的诉说形象,并强调了哼唱的语气,如下例(第17小节):
国外著名的声乐教育学家尼克森说过:“在嗓音的教学中,咬字吐字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包括着以任何语言歌唱,都必须具备用言语模式来发音的技巧。”由此可见,咬字吐字对声乐演唱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演唱者连正确的发音都不能掌握,那么谈何技巧。发音是演唱一首歌曲的第一步。在演唱《春晓》之前,应该先大声对歌词进行朗读。而本人上专业课的时候,有时老师也会让我大声的将歌词朗读,而这便是让我重视发音的重要性。只有领会诗词意境,准确的咬字吐字,唱清,唱好每一个字,才能将中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完整传递给每一位听众。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尽量把每一个字都唱圆润,归韵不应太快。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晓(xiao)”字,最后一句中的“鸟(niao)”字,都需要慢慢的归韵,这样更能体现其韵味之所在。
气息作为演唱一首歌曲的原始动力,不容忽视,气息运用得当便可以将优美的旋律传送出来。《春晓》体现出了慵懒跟安逸的声乐感觉,整个曲子没有一个地方有“强”记号,整个曲子的旋律进行都非常的平静、温柔。所以在演唱时候要注意各字的气息,跟声音音量的控制,规范自己换气的口型,整个曲子用“半声”的状态来吟唱。而对于半声唱法,就是运用全声的一半去演唱这首歌曲,它对唱歌的人的功力和气息,声带与对腔体的控制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演唱时气息要深,需要运用到腹式呼吸法,送气要柔和、均匀,使声音上下贯通,力度适中而富有弹性,歌唱状态似放声歌唱,但音量又很轻。如果想要将这首歌曲最大程度化演绎出来,其关键还是在于对音量以及气息的控制协调,当然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歌曲前奏一共有8个小节,在此期间,演唱者可以将自己渐渐代入情境之中,中间段落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由8小节组成,力度记号为“mp”,即为中弱,开始演唱应用弱起音的方法来演唱,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但是气息的把控难度却不亚于重音,每演唱一句呼吸一次。在演唱的时候,气息是要尽量的保持均匀的,用平缓的语气来歌唱。歌曲第二句“夜来风雨声”开始时与上一句之间出现了跨度很大的八度,而且高音处在以F为中心的高音声乐区。所以对于演唱者要求有较大的气息量,这很是考验唱歌的人的气息掌控能力。在第六小节“声”字相对为最强音之后,音阶下行减弱,随后渐渐归于平静,进入第四乐句,结束第一部分。
歌曲中间部分用虚词“哦”的延长音作为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曲的精华所在。简简单单的一个“哦”字,看起来是在叹息,却又感觉有了无数感慨。前两小节的八分休止符似乎有一种急切感,但又欲言又止的感觉,给人一种急于表达却无法直接表现的情感,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一部分歌词虽然只有一个字,但较前后两部分而言,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是音乐中一种妙不可言的力量所在。这一部分在连音结束处不再另换气,速度减缓,气息减弱至气息用完为止。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之中,演员的表现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不容忽视,而一首歌的演绎需要根据歌曲的情感来做不同的处理。歌曲《春晓》基本分为两大部分,速度为广板,属于慢速,曲中没有出现任何需要加强的地方,歌曲的情感一直徘徊在感叹、惆怅、惜春、宁静之间,这就决定了演唱者的把控尺度要符合此主题的情感以及主旨,恰到好处的将演唱技巧与形体动作相结合。音色保持淡雅、空灵、柔和,身体不需大幅度波动,更不能有多余动作,可以说是需要一种“中规中矩”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演唱者控制好气息的同时婷婷而立在舞台之上,把握身体与气息支点的平衡点,有感而发将歌曲演绎出来即可。
[1]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春晓》的艺术特征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
[2]李花.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张媛.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春晓》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J].音乐创作,2011,(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