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职业精神初步养成的学校作为

2017-08-16张琰匡瑛

职教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

张琰+匡瑛

摘 要: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中职生步入社会、走向职场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精神的养成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有利于实现中职生的角色转换、促进其个人发展。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够清晰、职业理想不够明确以及职业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因此,学校要积极有所作为,发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榜样力量、班集体、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初步养成。

关键词:职业精神;初步养成;学校作为

作者简介:张琰(1992-),女,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匡瑛(1978-),女,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编号:BJA140062),主持人:匡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21-05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社会培养了众多职业人才。而职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视中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让学生体验到职业的乐趣与意义所在,将职业精神的培养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中也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1]。可见,无论是缘于现实职业精神现状的忧思,还是回应政策层面对职业精神的呼唤,都需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扎根于职业教育教学中。

一、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

(一)职业精神养成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战略规划的提出,个性化、定制化等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使得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也进一步更新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企业不再以过硬的职业技能为单一的人才需求标准,而是越来越强调职业人所具备的诸如爱岗敬业、专注坚守、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越来越强调职业人的软能力。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培育中职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职业精神养成有利于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地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2]。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3]。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也强调,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等。可见,职业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强调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越来越强调学校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因而,职业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响应国家政策,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職业精神养成有利于实现中职生的角色转换

职业精神能促进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过渡。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学生,能够明晰职业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能够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积极工作态度应对工作任务,不抱怨工作任务的枯燥与乏味;能够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消化任务量;对工作充满自信,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善于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善于处理工作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积极的人际环境等。企业的人才结构中不缺乏具备硬技能的工作者,而缺少硬技能与良好职业精神兼具的职业人。因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精神,能够促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拥有职场自信,适应职场环境,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职业精神养成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个人发展

首先,职业精神有利于中职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而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信心等情绪与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等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可以帮助中职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职业精神能够促使中职生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职业精神内容包含着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以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具备职业精神的中职生,不仅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不断在经验积累中推陈出新,从而将技术技能推向精湛与完美。再者,职业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与自豪感,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附加值,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二、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一)中职生职业认知不够清晰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联系不紧密,学校教学以理论教育为主,虽有一定的实训课时,但是占比较少。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多局限于校内课堂之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不足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等。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从事的是一般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与行业相关的职业精神涉及甚少,导致学生的职业认知不清晰,缺乏对职业精神规范和要求的理解与重视。由于对一线岗位认知的不足,所以学生到了企业之后表现为吃苦精神不够,有的则一遇到困难就辞职跳槽,有的与师傅、同事不能很好地沟通相处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易使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困惑等不良心理,也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与人生发展。

(二)中职生职业理想不够明确

影响中职生职业理想的因素很多,一方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是否认可。中职生选择学习某专业有的是出于个人兴趣而主动选择,有的则是由于父母意愿、被调剂、专业就业率高等外部原因而作出的选择。由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会有较高的认可度,学生真心喜欢所学专业,会较早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而被动选择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也没有清楚的认知,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明确。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角色的转换还没能以成熟的心理来应对。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心理波动大、不稳定,还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业者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就业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因而,也会影响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中职生职业理想不够明确,易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其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中职生职业态度不够端正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容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缺乏自信心、容易困惑、浮躁等,需要教师、家长等及时发现、正确引导。中职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容易造成其职业态度的不端正,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控能力差、劳动观念差、诚信责任感缺失、价值观较为功利等。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容易耍小聪明,偷懒不作为,抱怨情绪多,缺少责任感,也很少能沉下心来认真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表现易使企业对于中职生的能力、素养产生质疑。学生职业态度的不端正,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对于职业岗位的深入了解,难以真正了解岗位职责及其所需的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而且也会影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影响学生的实习机会,进而影响学生在工作场所、工作岗位上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中职生职业精神初步养成的学校作为

(一)发挥课程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作用。挖掘课程育人的作用,发挥德育课程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实施“大课程育德”,进行主题内容教学。以当前的道德热点、焦点等为主题内容,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围绕主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主题可邀请相关的职业人或者职业榜样来进行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后,长远任务与短期任务相结合,逐渐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促进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与相关职业人为主导,以实时道德焦点为主题内容,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大课程育德”模式。

2.强调专业课程的渗透。大卫·莫莉诺(David Molyneaux)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出发,认为职业伦理教育应该同现有专业课进行有效整合[5]。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是紧密结合的,对应着相应职业精神的要求。因此,将职业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中不断渗透职业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首先,将职业精神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中。例如旅游专业,可将与该行业联系紧密的职业精神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融入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与此相关的优秀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训练,也可以采用研究式学习、项目驱动教学等创新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动学习等精神。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本行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职员要求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与专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其从事该行业的积极性与自豪感。

3.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国外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渗透于实践教学环节,在工作场所中促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例如,德国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并入学学习。再如,新加坡融学校、企業和实训中心为一体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将当前企业使用的先进机器设备引入学校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现场操作,为学生创造企业生产的真实教学环境[6]。企业高度强调责任感,并看重企业品牌与产品质量,学生在工作场所或仿真实训环境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因此,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几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岗位、仪器设备等,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生会油然而生一种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实训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担任一定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使学生在岗位上理解职业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重要性。

(二)发挥实践活动育人功能

1.发挥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爱好的学生自行组建、自主管理的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多形式组织与开展社团活动。首先,要发挥公益性社团的积极作用。一个好的社团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公益性社团例如志愿者服务类社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传递社会关爱的社会实践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精神。其次,要加强社团活动与专业的关联度,逐渐形成“一专一特色”的社团文化。例如,材料类专业可设立“公民社”,为社区居民提供环境监测等公益性质的环保类服务;装饰类专业可设立集绘画创作、手工制作、篆刻、蜡染扎染、绘画表演等为一体的“设计社”,同学们可以积极义卖自创作品,并将所得捐献给爱心组织。以自主管理为特征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执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尝试、乐于奉献等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学校要鼓励、扶持与培育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2.主题教育活动渗透职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因此,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职业精神。首先,选择职业精神的某一具体表现为主题,例如选择诚实守信为主题,围绕“诚实守信”这一主题,可以开展系列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诚实守信的本质,从而促使其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也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安排学生参观校外实体场所,例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禁毒馆、国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感悟职业精神的内涵,从而意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主题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包容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职业精神。

3.利用专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精神。以专业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旅游专业为例,围绕旅游专业,可以设置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爱旅游”大讲堂,邀请专家、高级导游来为学生进行示演,体会岗位职责及其所需的职业精神;“微旅行”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路线、准备演讲词、招募旅游成员、带团等,使学生真切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旅游”社团,让学生自主管理,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等。学校还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定期举办行业报告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技术人员等到学校开展讲座或报告会,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认知,加深其对专业与职业的认同。围绕专业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也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职业岗位的具体职责、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从而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注重“师承”,发挥榜样力量

1.开展“名师讲堂”,邀请劳动模范榜样示范。一方面,可以结合专业,有针对性的邀请该行业领域的名人进行演讲授课。行业名人以自己的亲身事例、从事行业的感悟心得以及该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为主要讲解内容。通过行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动机,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友劳动模范返校,开设劳模课程,开展主题讲座,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靠教师传导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塑性强,“向师性”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品格。所以,教师要爱岗敬业,忠诚并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职业要充满自豪感与幸福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要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充实与提高自己,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认真、负责、敬业、奉献、严谨、乐观的态度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学校可以开展“我最喜欢的老师”等评选活动,树立为人师表的榜样,在学校广泛宣传与表扬榜样教师的先进事迹,从而带动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四)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1.实施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首先,制定“班级——企业管理制度”,拟定《员工守则》。全班要遵守《员工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实施“4S”管理模式,即自主管理(self-manage)、自主学习(self-learing)、自主体验(self-participatory)、自主评价(self-evaluation)。组建班委会,班级事情由班委会研究讨论后,再广泛征询班级全体同学意见,民主通过后予以实施,否则废止。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相互配合,共定目标,共同努力,共享成功。其次,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包括企业环境氛围、文化氛围以及制度氛围。班级环境尽量向企业环境靠拢,如布置宣传栏、标语口号、规章制度栏等;要加强对“员工”的组织纪律规范,严明时间观念,端正工作态度,利用各种班级活动沟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感情,协调相互关系,增进友谊;强调《员工守则》的重要性,用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约束学生。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员工角色,让学生们在班级内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氛围,可以加快其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并使职业精神成为生活的自觉约束,

2.发挥同伴影响力作用。“同伴影响力”是心理学与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指人们发现某种行为已经成为同类中的一种流行行为时,他们往往也会跟着做,这对于班级管理也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班主任要善用同伴影响力,发挥同伴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作用,发现从众心理、流行态势的潜在作用,并利用其促成学生职业精神的初步养成,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评选“班级之星”、“榜样之星”等活动,寻找并树立身边乐于助人、勤奋刻苦的学习榜样,使同伴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与精神,在同学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利用榜样辐射作用,使学生们自觉形成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氛围,在学习中养成良好职业精神。

(五)营造良好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1.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时时、事事、处处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与精神面貌。因此,学校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職业精神。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贯穿“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利用宣传栏、橱窗、电子屏等宣传阵地,结合节日主题,及时向全校师生弘扬职业精神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自编励志名言、警言警句,并张贴在校园里;与实践活动配套进行,例如评选“校园诚信之星”活动,在校园宣传栏设置“诚信专栏”,张贴相关活动海报与榜样诚信事迹等,使活动与环境和谐一致,更好发挥其感染力。把师生个体、学校整体与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激励力量,感染师生情怀,陶冶师生情操。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发挥教师的职业精神表率作用,熏陶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进取的心理等。

2.校园文化企业化。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专注坚守,爱岗敬业,进取实干。例如引入企业的“准时、守纪、严格、合作”、“微笑通行证”等理念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与素养。同时,可借鉴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如花旗银行“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寻求创新”的企业文化、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奥迪“竞争、和谐、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热爱工作、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敬业与实干精神的职业人

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寓职业精神培育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李克强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并发表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6/23/c_126660503.html.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4]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503/2032015001.php.

[5]David Molyneaux. After Anderson:an experience of integrating ethics into undergraduate accountancy educ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54):385-398.

[6]劉瑾.德国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42.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探讨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浅议如何做好一名电视新闻直播主持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