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2017-08-16赵宇杜文汉陈磊熊超袁洪春

职教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赵宇+杜文汉+陈磊+熊超+袁洪春

摘 要:课程衔接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现有效贯通的关键所在。文章就常州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实际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教学改革,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用人单位就业市场需要的课程衔接建设思路,并就培养目标的定位、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等方面具体方案进行介绍。同时就各模块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继续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并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策略和对策。通过分析讨论,对发展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分段式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衔接

作者简介:赵宇(1976-),男,山西原平人,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及传热传质设备技术和教学管理;杜文汉(1980-),男,安徽萧县人,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制备和教学;陈磊(1982-),男,安徽六安人,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光伏发电技术和教学;熊超(1982-),男,湖北黄冈人,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元器件技术和教学管理;袁洪春(1976-),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新能源电池组装制备技术和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TAPP,主持人:朱锡芳,编号:PPZY2015B129);常州工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传热学》,主持人:赵宇,编号:A3-4402-16-1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46-04

鉴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目前国家新能源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2010年,《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批复部分高校自2011年开始招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2012年教育部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统一合并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58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学生主要学习相关新能源技术及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该专业特点是相关专业之间跨度大、学科之间交叉性强,学科基础多,与理化、机械材料、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管理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等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全国设此专业的高校根据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和自身已有的专业基础积累,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常州工学院于2012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科方向为光伏技术及应用,培养从事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光伏技术及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江苏省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简称“3+2”项目)于2012年开始试点,并专门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文)[1]确定详细的对接项目以及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具体名单。此次确定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专业共有12个,其中参与分段培养项目的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分别为7所和11所,常州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参与试点。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分段培养项目体系主要涉及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都与原有的本科教育存在差异,但是该项目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将会长期作为一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方式存在,因此就需要对分段培养体系中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分段培养实践中课程体系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探索实践情况来看,参与分段培养的高职学校和本科学校均已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高质量衔接是当前分段培养有效实施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2]。通过对当前分段培养的实际现状调查后发现,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1)如何合理制定分段培养的不同层级的专业培养目标;(2)如何合理构建符合实际需要又能提升技能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3)如何有序高效地组织分段培养教學工作过程;(4)如何科学实现分段培养学生考核目标;(5)如何让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专业协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和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等方面。在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大背景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衔接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学制3年)与常州工学院的分段培养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2年)之间课程体系衔接也具有同样类似的问题。

二、衔接课程体系在分段培养实践中的建设思路

通过调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地区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其建设思路是:(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分别在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素质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递进式”培养目标,实现分段培养目标一体化;(2)立足实际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各自教学与实践条件,制定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计划与方案,分步实施,突破重点难点,把相关分段培养课程改革贯穿于课程衔接建设全过程;(3)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适时组织同行专家、企业主管、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系统的教学科研人员研究与探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科分段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用人企业岗位需求分析构建适合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分段培养实践中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定位分段培养总体目标时,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设立试点项目的初衷,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从高职专科阶段到应用型本科阶段的有序衔接和健康发展。在充分利用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阶段教育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总体培养目标进行分阶段定位后实现有序衔接。基于设定的目标,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应分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实践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可以充分体现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共同性与递进性。

具体体现为:高职专科阶段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基础文化素质为主,此阶段目标是打好文化基础与练好职业技能,培养能胜任光伏应用技术实操岗位的初级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阶段则突出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主要培养了解相关各类新能源知识,熟悉各类新能源工程应用技术及管理,掌握光伏生产技术及测试控制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

结合合作高职院校培养方案所安排的课程,精心安排设计与之对应模块的高一层级课程和实践。按照纵向升级与横向拓展的思路,实现垂直方向的连续性与水平方向的综合性衔接。把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所有课程整合设置为如图1所示四类平台[3],采用四个平台分别对应衔接。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实践课程,主要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等课程,基础课程平台模块可以与高职专科阶段的对应相关课程要求基本一致或略高,这将有利于学生后续接受本科阶段教育时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课程平台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等。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机电类基础课程和信息基础类课程。方向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光伏材料模块与器件制备模块等。拓展课程平台则由燃料电池进展与新能源技术前沿讲座等课程组成。在这四类课程平台中,除了基础课程平台两阶段要求基本一致以外,其余三类平台课程则可以两阶段各有侧重,以方便不同类型学生按需选择。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平台课程设置较少但难度深度加大。而对于其他三个模块的课程衔接而言,尽可能安排较多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分段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强化其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分段培养的本科学生在其高职阶段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三)主干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以上确定的分段培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设计,参与试点项目的高职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各自确立五门左右能够充分反映分段培养专业特色的主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有效实现试点项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衔接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学课程内容重复和不连贯的问题。在高职专科阶段开设的课程,本科阶段原则上不必开设,如果确有必要开设也要把相关内容细化分层,递进实施教学。而部分难度较大的课程只在本科阶段开设,高职专科阶段不需要开设。主干核心课程建设可以使分段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

(四)實践教学环节衔接

针对目前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体系上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或脱接以及实践教学内容与用人企业岗位需求结合相去甚远等问题[4],在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中就需要将高职与本科院校的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一样进行有效沟通形成阶梯式提高。通过分段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不同阶段得到不同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再训练,因此可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采用如图2所示模式。

将分段培养的实验实训对应安排,以利于实践教学具有延续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段培养两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应该可有侧重。高职专科阶段的顶岗实习主要训练硅片加工技术与直拉单晶工艺、太阳电池组件生产等应用技能,而本科阶段的学生毕业实习除了熟练技能外,还要锻炼其工作思维与创新能力,主要安排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应用、太阳电池制备工艺等实习。除此之外,学生毕业要求具备的实践证书也有所不同,高职专科阶段要获取各类技工证书,而本科阶段则要求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光伏工程师证书)。

四、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中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充分明确试点项目实施中各自主体责任,确定可衔接课程体系理论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均是为社会及用人单位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但是各自却又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高职院校以培养工艺员、技术员、化验员、现场管理员为目标,所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践技能。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是以培养技术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人员为目标,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因此国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就需要制定必要的政策,充分明确教育主体的各自责任,促使教育主体依据政策根据自身责任规划好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设计,这样就可以使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培养阶段就将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于基层一线岗位,使其分段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用人单位的系统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生产工作。

(二)建立共同开发课程机制

目前试点项目参与各方均已认识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项目有效实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为了避免将高职阶段课程与本科阶段课程简单叠加,就需要建立参与方共同构建开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考虑到目前还是处在试点阶段,参与项目的教师还未对其有深入了解,还停留在分段培养是高职阶段学习作为本科阶段的“预科”阶段,这将会使该试点项目的高职教育脱离应用型重回学术化状态。所以就必须支持高职和本科教师相互协作、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分段培养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机制,将一些新技术、新案例引入到新课程,形成分段培养的课程标准。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则可以在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时引入由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校企合作嵌入式课程及专题报告,共同为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努力。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增强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可以更好胜任高职与本科院校两阶段的实验实训衔接。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校友资源,聘请其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进一步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http://www.ec.is.edu.cn/art/2012/5/8/art 4267 70949.html.

[2]何静.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93-96.

[3]赵宇,杜文汉,陈磊,肖进,袁洪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林区教学,2016(5):11-12

[4]卢佃清,李新华,蔡立,史林兴,邵理堂,刘学东.应用型本科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26-229.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