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慧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7-08-15康宜兵吕永慧
康宜兵 吕永慧
(广州市中医医院·510130)
吕永慧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验
康宜兵 吕永慧*
(广州市中医医院·510130)
通过归纳、整理吕永慧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总结了吕永慧主任重视健脾、疏畅气机、轻清胃热、顾护胃阴、化瘀生肌、善用药对等经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临床经验 吕永慧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西医治疗常采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抑杀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虽可在短期内控制症状,但很以完全缓解症状和根治本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于“胃痛”、“痞满”、“胃痞”等范畴。吕永慧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及研究30余年,她根据岭南地区特点进行辨证施治,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治疗上注重标本兼治、顾护胃阴、化瘀生肌,且善用药对,收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吕永慧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虚为本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脉经》卷二:“脾虚,……腹满,气逆……”。本病患者多饮食不节,或劳倦,或久病,至脾胃气虚,运化失健。临症可见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大便溏薄,精神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胖,或边有齿印,脉细,或沉细,或弦细。
1.2 气滞、湿阻、湿热为标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为脏,其气主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腑,其气主降,不降则阴无所用。《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四圣心源·中气》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逆乱,则中焦气机郁滞。胃气上逆,多表现为腹胀、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肝属木,脾属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叶天士认为“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在临床上肝胆、脾胃相互影响,或肝失疏泄,气机壅滞,克土犯脾,如《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或脾胃受损,损伤中土,脾胃虚弱最易肝气乘虚来犯,导致形成肝脾失和。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更易致情志不畅,肝胃不和。临床多表现为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脉弦。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胃的共同作用完成了饮食的吸收、转运。脾喜燥而恶湿,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滞而为湿,且岭南地区多湿,内外合邪,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纳呆,便溏,舌苔白厚腻。湿浊蕴久化热,临床多表现胃脘胀痛或胃脘灼热,胀满,厌食,口干、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厚腻。
2 辨证及理法方药的认识
2.1 健脾扶正为本
临床治疗多以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选用党参、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如日久脾阳亏损,予桂枝、干姜等以温中散寒,效理中汤之义。对于脾虚及肾,予熟附子、干姜以温补脾肾。
2.2 疏畅气机、轻清胃热为标
(1)疏畅气机:①通降胃气:腹胀者,选用藿香、砂仁芳香之品,理气和胃;嗳气、呃逆者,选用苏梗、枳壳降逆下气;恶心、呕吐者,予法半夏、生姜和胃化痰止呕;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予大黄泻热通腑,予槟榔、枳实以通降腑气;食滞胃腑者,予麦芽、稻芽、神曲以消食化滞。②疏肝理气:对于肝胃不和的患者,可合用四逆散,多选用柴胡、枳壳、郁金、紫苏梗、佛手、合欢皮等以疏肝理气,如肝郁化热,则选用丹皮、栀子、夏枯草等以清热;对于胃痛明显,予白芍酸甘养阴,以养肝体助肝用;元胡索行气止痛之效。
(2)轻清胃热:岭南为多热多湿之地,根据地区特点,老师喜用黄芩、黄连、蒲公英等轻清胃热,清火即是降胃。多用苦寒之品,极易伤胃败胃。此类药物过服,易伤脾胃阳气;又因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故临症宜选用黄芩、蒲公英、竹茹等轻清之品,且常配伍健脾之品,使邪去而不伤正。
3 重视顾护胃阴
叶天士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王孟英指出“凡是治胃者,须审胃汁之盛衰,斯为善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津液充足,则五脏六腑皆得濡养灌溉,且无滋腻之弊。久病耗伤,或胃热伤阴,致胃阴不足,宜选用甘平、甘凉、甘寒之品,以滋养胃阴,如石斛、玉竹、麦冬、白芍等。
4 化瘀生肌
叶天士认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对于舌质暗,脉涩患者可辨证选用;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亦可辨病选用白及末、三七末冲服,可达护膜化瘀生肌之效。
5 善用药对
对于脾虚患者,多用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化湿;脾胃积热者,多用黄芩、蒲公英轻清胃热;湿浊内阻,多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肝胃不和者,多用柴胡、枳壳疏肝和胃;肝郁化火者,多用柴胡、黄芩;调理脾胃气机,使升降有序,选用紫苏梗、枳壳降胃气;反酸、烧心者,多用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胃热伤阴者,多用石斛、玉竹滋养胃阴;食积不化者,多用稻芽、麦芽消食化滞。
综上所述,吕永慧教授治疗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重视标本兼治。先以祛邪为主,或理气,或清热,后续调养脾胃为主,或益气健脾,或养阴益胃。且用方轻灵,结合化瘀、药对化裁,收效甚佳。
*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