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针法”治疗郁证思路初探

2017-08-15付民锁马文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20期
关键词:郁证针法针灸

付民锁,马文辉

·理论探索·

“协调针法”治疗郁证思路初探

付民锁1,马文辉2

郁证是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针灸治疗郁证源远流长,效果显著。马文辉老师“三部六病”协调疗法指导下,以“四脉”为思路,配合传统针灸,总结出一套针灸治疗郁证的协调方,并对其理论内涵、辨证论治、选穴特点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治郁证提供新思路。

郁证;协调疗法;针灸;三部六病;四脉

马文辉老师继承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术思想体系,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协调疗法”治疗郁证效果显著。针灸治疗郁证由来已久,疗效肯定,优势突出。Jorm等[1]通过临床试验,得出“针灸治疗抑郁症有显著疗效”这一结论。本研究拟将二者结合起来,探求协调疗法指导下的针灸协调疗法,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新思路。

1 “协调疗法”概述

协调疗法是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说诊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老师认为当机体与疾病形成非对抗性矛盾时,如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则采用协调疗法[2]。刘老师从整体气血论出发,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气血偏逆可形成四种脉,即溢脉、紊脉、聚脉、覆脉[3];治疗时刘老师运用协调疗法,以汤方为主要治疗手段。

2 针灸概述

郁证在“三部六病”学说体系中属整体气血论范畴[4],而针灸对调节气血有其优势,马文辉老师认为可将协调疗法与针灸相结合,形成协调针法,进一步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进行双向调控。

杨继洲《卷二·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云:“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砭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5]。充分肯定针灸“效”、“捷”、“妙”治疗特点。美国国立卫生院评价针灸疗法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6]。

针灸虽有奇效,但有时临床效果不佳,原因在于:现在针灸使用治疗临证时多不辨证,且辨病已占据针灸的半壁江山,操作时不用补泻,多平补平泻。而针灸疗效差距常体现在补泻手法上。前人应用针灸治疗郁证时,多从脏腑辨证出发,虽有效果,但针对性不强,显杂乱无章。

协调针法是依据“三部六病”中“四脉定证,以证定方”原理为出发点,这四种脉象形象、客观,且具有稳定性;选穴时从整体出发,操作时应用“左升右降”之法,不仅有针灸的传统优势,又能充分发挥机体的自然疗能进行双向调节,达成机体统一。此法是依靠机械刺激,属于自然疗法,刺激反射性决定作用时辰短,见效快,且此法不依靠外源性物质,是依靠促进、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和自我康复的潜能,促进机体从病态向正常生理状态的转归[7]。

3 针灸协调处方

3.1 协调基方 协调基方:合谷、太冲、曲泉、阳陵泉、神门、百会。“三部六病”协调基方具备寒、热、补、泻、升、降、收、散特性[8]。合谷、太冲为人体的四关穴,在穴药同源中功同小柴胡汤;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循经》云:“合谷主狂邪癫厥”,故主气,属阳;《经穴性赋·血门》谓太冲有“通经行癖,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故主血,属阴[9];依据《难经·三十六难》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故此二穴相合,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曲泉在五输穴属“水”性,水涵木,肝木的升发需用曲泉;阳陵泉乃胆经的合穴,《难经·三十六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10],合穴逆气而泄相当于降,故选曲泉升肝气之用,阳陵泉泻胆火之用,此二穴相伍,肝升胆降,双向调控使得气机畅达;神门穴属于手少阴心经,《道藏》说:“玉房之中神门户”,取本穴可开心气之郁[11];百会穴乃诸阳之会,《针灸资生经》云:“但凡思虑尤甚,心悸怔忡或自卑叹息必疗百会也”,百会、太冲相伍,一升一降,一上一下,相互贯通,且神门、太冲、百会为燕平教授解郁方[12],通过试验充分证实治疗郁证的有效性;全方与协调疗法不谋而合。

3.2 四脉随证施治 溢脉即上鱼际脉。脉过寸口直达腕横纹,遂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难经·三难》曰:“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13]。选穴:协调基方加行间。紊脉即涩脉。脉率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脉理求真》曰:“涩脉之状,无非精血枯槁,经络隧道不能润泽,以致动脉不能应手滑泽耳”[14],说明紊脉多为血行不畅。选穴:协调基方加血海、膈俞、三阴交。

聚脉即聚关脉。寸口脉关部独大,寸尺弱而不显,有甚者,关脉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盘行,高出皮肤,视而跳动。《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15],聚脉提示气郁的病理变化。选穴:协调基方加中脘、行间。

覆脉即长弦脉。脉管弦而长,可超出尺部向后延续数寸。《难经·三难》云:“遂入尺为覆”[16]。凡奔豚疝气、寒实内结、痰浊积滞于下腹部多见此脉。选穴:协调基方加关元、脾俞、阴陵泉。

4 刺法述要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17],针灸目的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治病目的。《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18],从全身整体讲,肝主升,肺主降;从局部讲,一脏之中亦有升降;从经络讲,循行走向左右对称更是如此。协调针法操作时遵循针灸“左升右降”之法[19],按先左后右,先下后上,先四肢后躯干的顺序,并配合呼吸补泻和捻转补泻法,左侧以补为主,右侧以泻为主,一阴一阳,一补一泻,一升一降,使得机体协调。

5 小 结

《黄帝内经》确立非药物治疗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确立药物治疗辨证论治体系[19]。近年来,虽然针灸治疗郁证取得较大进展[20],且被大多数人认可,但针灸治疗郁证选穴配伍至今缺乏系统完整的标准。马文辉老师从四脉定证出发,以协调基方为根本,分别采用调神平亢汤、调心理乱汤、调胃疏郁汤、调肠解凝汤治疗郁证效果甚佳[21],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完整的治疗体系。协调针法也以协调疗法为指导,沿用“三部六病”四脉定证体系,并将针灸的优势和协调疗法自然疗能的特点结合。这既是传承,亦是创新。既是对协调疗法内容的不断充实,亦是对针灸机制的深入挖掘。协调针法的运用将更有利于发挥中医的优势,为临床提供一套诊断明确、疗效显著的针灸治疗郁证体系。

[1] Jorm Anthony F,Christensen H,Griffiths KM,et al.Effectiveness of complementary and self-help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J].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02,20(176):S84-S96.

[2] 马文辉,姚博.三部六病讲座(七) 三部六病协调疗法与整体病的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81-82.

[3] 郭维峰.中医协调疗法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1(3):110-111.

[4] 张岚.中医诊断学史论[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5]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2.

[6] 胡凌娟.针灸临床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7] 刘海静,刘自力.针灸疗法治疗心身疾病优势浅析[J].河北中医,2010,32(9):1375-1376.

[8] 姚博,宋纪育,马文辉.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光明中医,2014,29(1):5-8.

[9] 蒋丽.针刺四关穴治疗肝郁型抑郁症的临床及cAMP-PKA信号通路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0] 徐绿萍.浅论取穴准确的重要性[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52-53.

[11] 李书剑,孔尧其.孔尧其主任针灸从神论治郁证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40-42.

[12] 卢庭,燕平,金晓飞.针刺腧穴解郁方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8(2):52-53.

[13] 王庆国.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看独取寸口诊法的渊源与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5):20-23.

[14] 王飞,章莹,刘志彬.姚梅龄临证涩脉的再认知[J].江西中医药,2015,46(12):16-17.

[15] 马文辉.马教授讲中医一三部六病基层医师园地 第六讲 整体气血论-整体内涵与整体病的表现形式[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0):1281-1285.

[16] 庄泽澄.中医自考教材《中医诊断学·脉诊》指瑕[J].中医药学刊,2004,22(7):1299-1300.

[17] 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830.

[18] 阎祯圆.有关运气学说象科学基础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9] 王文德.针道摸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20] 孙洪生.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1] 王蓓茹.调胃舒郁汤治疗郁证聚脉证型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6.

2017-04-25)

(本文编辑 薛妮)

R709 R255.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20.041

1672-1349(2017)20-2635-02

1.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文辉,E-mail:460865251@qq.com

信息:付民锁,马文辉,姚博.“协调针法”治疗郁证思路初探[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0):2635-2636.

猜你喜欢

郁证针法针灸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