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7-08-14李彦
李彦
摘 要: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六年级这一阶段。六年级是学生发展的过渡阶段,无论是学生的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班主任是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需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六年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良好的开展知识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態,那么学生将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必须要做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地成长。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学识还是人格方面,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进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拥有博爱的胸怀,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能够想学生之所想。如,班上的小翔同学,经常迟到、不爱学习,这时候我没有想当然地放弃他,而是更加关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经常找他谈心,不断鼓励这位同学,相处的时间久了他自然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愿意积极地和老师进行交流,努力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玩耍,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观之,要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需要班主任投入爱心,有了爱心的滋养,学生才能够真正健康地成长。其次,班主任要有宽容之心,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撒谎的行为,或者是破坏和攻击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当学生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处理,要给学生解释和反省的机会,要让他们理解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过来就是好学生。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童年,具备宽容别人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逐渐渗透
六年级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班主任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渐培养健康的心理。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就是要通过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活动中的技能。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的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因为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或者是学正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上课的时候整个班级很少有人回答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上课从来不发言,在教学中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地站起来积极和同学们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班主任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座位的顺序依次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抵触的心理,因为班级内部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点评。通过点评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的素养,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逐渐的锻炼,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如,在教学中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小公民”活动,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社区内,与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再如,可以开展“家庭小管家”活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每两周开展一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整理家务,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们自己组织班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给予相应的引导,学生在组织班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沟通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逐渐的锻炼中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总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的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开展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穷吉.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胡亚军,刘焕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43-144.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