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7-08-14毕娜
毕娜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是摆在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小学生又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这个话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旨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新课改强调,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接下來,我们就引入“创新意识”这个话题。
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满足某一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并取得一定有收益效果的行为。
新课改标准要求师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1.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经常因害怕回答错问题或提出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变得比较被动,这样很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了,而新课改下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则强调教师无论是在形态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表现得比较亲和,一般都是用商量或鼓励的语气,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不但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一年级“要下雨了“为例,在讲述这篇文章时,教师不是一上来就带领学生讲解分析重点句子,而是以这种形式开始,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下雨之前都有哪些神奇的现象呢?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天气会变得特别阴暗,有的时候还会刮大风,有的同学就提出蜻蜓会飞得很低,还有的同学提出蚂蚁会搬家等等,学生都积极地发言,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些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在这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2.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围绕课本教材,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样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则强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地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强调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三年级《蜜蜂》为例,在讲这篇文章时,我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以及善于观察的心理特点,首先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蜜蜂的图片,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对蜜蜂的了解,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蜜蜂在蜇人后会死亡呢?还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蜜蜂无论飞到哪里,到晚上的时候都能飞回来呢?等等,然后教师就和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而学生在讲台下则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课,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接受程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下的巧设问题则强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以五年级《窃读记》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喜欢下雨天以及为什么用“窃读”来命名,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因为下雨天可以让书店老板误以为作者是在那躲雨而没有足够多的理由把他撵走,这样他就可以在那安心地多读会儿书,接着教师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提出假如是你,你会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读书,为什么等等,通过巧设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通过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田东东.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上),2016(1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