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2017-08-08陈先锋
陈先锋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也是如此。有一些关键问题是必须在课题设计之初就考虑清楚的,其中包括“工作”与“研究”的关系、“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关系等。
一、厘清“工作”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教学是极富情境性、独特性的工作,随着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会有新问题在新情境中出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来解决——但创新探索和折腾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创新探索需要教育科研提供支撑,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提出假设、整体设计、严谨地收集证据并科学地检验成效,最后培育出优秀创新成果。教师应该从完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出发来确定课题,实现“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然而,一些教师对研究过程不熟悉,不知道一个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及其阶段的划分,即便找到了一个有价值和有新意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课题设计,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仅仅是为了评奖,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论文发表及结题证书。它们的特点是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只有行动,没有假设,纯粹把“工作”当“研究”,开展没有目标的“研究”(导致在研究中无所适从),形成“假课题”。
教育科研课题设计是一种计划和一个过程,是与学生、教师、学校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种个性化设计,目的是给自己带来新的改变。例如,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家具,如何摆放这些家具,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正如生活空间设计有大有小,我们进行的教育科研课题设计也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是区域层面的,小的可以是某个班级某项活动层面的。
在你不知道你需要研究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开始研究。课题研究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指向,要通过研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改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课题研究要遵循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性工作。清晰的目标一定要有时刻表(表1),这样才能知道研究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研究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二、厘清“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关系
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教师人生价值、科研水平。课题一经确立,教师研究者就可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然而,不少课题设计,缺少对研究参与者的分析,有资料收集计划而无资料分析计划。教师研究者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了,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
教师教育研究中,对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和解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阶段需要采集不同的数据(资料),不断循环往复,并得出实验性结论。例如,教师研究者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针对你研究中的文献研究,你是否已经考虑好在文献搜索时要使用到的若干关键词了呢?如果你的研究中有访谈部分,那么你除了考虑研究本身所需要的问题,是否还考虑过访谈对象的特点呢?你会选择封闭式的访谈还是开放性的访谈?你是否考虑过如何选择搭配“判断”类问题、“原因”类问题、“应该”类问题、“感觉”类问题、“回想”类问题、“经验”类问题、“统计”类问题和“比较”类问题呢?在访谈中,我们到底是选择采用速记、先录音后整理还是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呢?
(一)拼图游戏
開题设计不仅仅是写给专家评委看的,更是写给课题组的成员看的,它是研究的计划书。在开展研究之前,教师研究者要思考一下通过什么方法收集资料才能反映研究与实践的效果,还要将“资料分析计划”融入课题设计之中。最终,我们关心的是你如何解释、描述资料,而不是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当然,你收集资料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析资料的方式。
所谓的研究发现,不是收集到的资料本身,而是通过解读资料得出的结论。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来自对资料的细致研究,这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过程来理解手中的资料。教育研究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尽力去搞清楚研究过程中收集起来的堆积如山的资料背后的意义。教师研究者需要以一种“正确的”“精确的”“可靠的”和“恰当的”方式来分析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需要管理,需要编码(至少要编号),把相似的内容分成一类。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要思考“我将怎样理解这些资料的意义”,这样可以避免收集并不重要的资料或无法理解的资料。
有人说,资料分析就是将我们在教育研究中遇到的许多分散的事件和想法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这好比是做一个拼图游戏的过程:要把一块块看似独立的材料拼出一个美丽的图案,需要我们沉浸其中、分类归纳、学会舍取、不断找寻材料之间的关联之处。你要允许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把你引向最后的结果。但是“资料自己站出来说话”并不表示你仅仅把资料呈现出来就可以了,你有把资料“说的话”“写出来”的义务。
(二)关系网图
在有些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关系网图”来厘清不同人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教师研究者在开展“大班学生在区角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时可以问孩子:“你在这个区角活动游戏中最想和谁一起合作?老师希望你给出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结果可能得出如图1所示的答案。
又如,教师研究者在研究“小学生旷课(缺勤)影响因素”时,可以先设想一下不同相关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的看法是什么,然后通过关系网图来展示他们分析问题的全过程以及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结果可能得出如图2所示的结果,实线表示确认实际存在的因素,虚线表示预感到的有待确认的因素。
(三)“在现场”研究
在一般的实验性研究中,研究者寻找的是由A行为导致B结果发生的这样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分析、解释资料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视角,有时候需要进一步地观察、访谈或推敲,不可以鲁莽决断。例如,在一个有关“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培育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教师研究者多次发现有一组儿童(两个男孩)每天都选择用乐高积木搭建同一座大楼,而且下课后他们每次都会对自己的作品“发起猛攻”,全部推倒。教师研究者起初以为(猜测)这两个孩子的行为具有潜在攻击性,而后来通过反复观察以及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在寻找自己作品中的弱点,以便努力改进,使其具备更强的抗撞击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有些结论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有些会在预料之外。有时候,教师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不仅仅是依靠现有研究资料的分析,还要立足于以往的经验,因为教师毕竟是“在现场”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进一步提供新资料(根据)之前,不可以超越资料提供一些没有根据的结论。为了避免资料解释的过度狭隘,教师研究者可以邀请同事近距离接触你的研究资料,分享你的研究发现。
三、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在我们所接触的课题设计中,还会发现一些其他问题:研究范围过大,没有聚焦,“题目—目标—内容—方法—成果”不一致,情报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核心概念不准确,研究内容的关联性、逻辑性不强,研究时限的随意性……
教育科研是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其起点是选题。只有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的课题,才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教师研究者要善用现代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方案、思路和依据。研究的目标应指向问题的解决,表述层次分明,概括性强,同时也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研究的目标呈现方式可以丰富多彩,但要紧扣课题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的内容应该能够分解落实研究目标,丰富具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的内容、目标及预期成果来定,要注意前后的一致性,科学合理,运用得当并有创新性。
因此,学校可定期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学习资料,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全力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教育科研管理者应真正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研究实践过程,帮助一线教师明确自我提升策略、把握规范研究策略、活用科研方法策略,通过强化研究反思策略,与一线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引领反思、指导实践、总结经验、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