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点燃创作的灵感
2017-08-08杨晓蓉
杨晓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十篇左右的古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往往忽视或粗略带过,或以读代讲。我认为这恰恰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好素材。那么,怎样用诗歌来点燃创作的灵感呢?
以情激情,让想象飞扬起来。诗歌教学不能仅仅凭讲解,它需要你用心去感知、去捕捉,用感情去浇灌、去融合,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反反复复地听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飞来山上的鸡鸣,后禅院古寺的钟声,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观异景,感受到诗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情怀,也体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广阔胸襟和美好祝愿。在诵读的基础上加之背诵,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诗歌是流动的音符,跳跃的激情,如果离开想象,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说理诗,写于诗人被流放的日子里——他题在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上,短短的八行诗,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更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与诗人那种坎坷痛苦的遭遇来比,中学生的苦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活插曲。“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表达了诗人在抑郁困苦日子里美好的憧憬,也是诗人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佐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似乎更加宽广,脚下的路更加明亮。我们似乎已经捕捉到意境中闪光的东西,感受到诗人那种博大的胸襟,试想,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什么样的山峰不能征服呢!
学以致用,让学生的写作突现个性风采。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賞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灵感一旦被点燃,写作便是释放个性、释放情感的最好方式。
例如郭萌迪的《思念》:“落花秋水一去无从流,望青天依依白云悠悠。一叶知秋,遥远的你,可曾知否?云舒云卷变幻无休时,潮来潮往驱来满目忧。情谊依旧。孤独的我,问君知否?”表达纯真的同学情谊。
毛玉龙同学的《神鹰》,其中有一段:“飞过茫茫的草原,越过高高的山冈,穿过巍峨的雪山掠过牛羊的牧场。无数次的飞翔,经历了天空的风暴,度过了炽热的太阳,但那强壮挺拔的身躯,依然像一棵擎天之松,庄严地耸立在天地间,拍打着顽强的翅膀。”
王安迪的《路》:“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不止一次地质问自己,向左还是向右,我忧郁了,因为我无法预知未来。也许两条路将会使我一无所有,但我别无奢求,只乞求曾经拥有。对于上帝我无法开口,因为他不会赐予我选择的自由。如果生活能将我纵任自流,那么我宁愿依然停留在那个岔路口。因为我选择了等候。”
孔楚凡的《桐》:“苍苍茫茫的回忆,总是激起那纷纷扰扰的波澜,咀嚼着,过去的每滴泪,印证着,心中的每一处伤痛。”
所以,我们不应忽视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教学,更应该倡导学生创作小诗,唤醒他们创作灵感的冲动,那些美妙的语言,那些跳动的音符,那情感的真情流露,不正是他们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