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效果中血清CEA的评估分析
2017-08-07王颖
王颖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效果中血清CEA的评估分析
王颖
目的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评估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24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 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观察, 对其随访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24例患者经治疗后, 痊愈10例, 好转11例, 复发3例。治疗后, 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降低幅度达到了40%, 血清CEA降低幅度达到了37.34%,对比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烟曲霉水平、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效果评估中, 血清CEA的临床意义重大。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血清癌胚抗原;血清免疫球蛋白E;治疗效果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是临床一种非炎症性、非感染的肺部疾病。一般认为, 患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患者, 经过为期6周的治疗后, 血清总IgE水平会降低30%~35%左右, 视为疾病缓解的一种标志[1]。血清CEA, 即癌胚抗原水平, 反映的是恶性肿瘤, 有临床实践者发现, 经过治疗后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 血清CEA降低趋势十分显著。在此次实验中, 临床检测治疗前后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血清总IgE、CEA水平, 对其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进行分析, 判断其是否可作为临床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疗效的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4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本院予以诊断、住院治疗。患者中, 男12例, 女12例, 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0±9)岁。临床症状以喘息、咳嗽、咳出痰栓、胸闷、胸痛、肺部湿啰音、哮鸣音、咳痰、高热为主要表现, 其中有7例轻度局限性通气功能障碍, 14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3例轻度弥散功能障碍。所有患者经支气管镜检, 结果发现有4例粘液痰栓, 8例管腔狭窄, 1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涉及血清总IgE、血常规、烟曲霉特异性IgE、C反应蛋白、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血清CEA、痰液、血沉等, 胸部与肺功能CT表现、治疗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随访结果, 对比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血清总IgE、血清CE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烟曲霉水平、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标准:治疗停止之后的3个月内, 疾病并未出现加重的趋势, 复查结果发现恢复良好, 无恶化, 视为痊愈;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至少降低35%, 但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症状结果提示有所好转, 视为好转;经临床检查发现, 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比正常水平高出2倍, 视为恶化或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例患者经治疗后, 痊愈10例, 好转11例, 复发3例。治疗后, 血清总IgE水平降低幅度达到了40%, 血清CEA降低幅度达到了37.34%, 对比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烟曲霉水平、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4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对比
表1 24例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指标治疗前治疗后tP血清总I g E(I U/m l)1368.5±840.1821.2±555.1a2.6630.010血清C E A(n g/m l) 5.45±4.343.38±1.67a2.1810.034白细胞计数(×109/L) 8.05±3.898.11±2.560.0630.949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5.35±3.785.79±2.510.4750.637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9/L) 1.22±1.280.65±1.331.5130.130烟曲霉水平(k U A/L) 15.01±20.77 8.68±17.111.1520.255血沉(m m/h) 22.99±23.0214.56±12.891.5650.124 C反应蛋白(m g/L) 9.81±10.67 9.88±13.990.0190.984
3 讨论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 结果提示曲霉菌特异性IgG、IgE水平升高显著, 血清总IgE水平升高明显, 增加嗜酸性粒细胞[2-5]。本次实验中, 经统计分析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烟曲霉水平、血清总IgE水平以及血清CEA水平, 均比正常水平较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 其肺部功能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当患者疾病进入末期, 则表现为肺部弥散功能降低, 可伴发局限性通气功能障碍[6-8]。但肺部弥散功能并未显著降低,表示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早期表现。
现阶段, 对临床表现的改善状况、影像学变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总IgE水平以及血清CEA水平作为判断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疗效。经研究证实,发现血清总IgE水平以及血清CEA指标, 可作为判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究其根源, 或许是因为该病存在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 发病时, 所发生过的真菌菌丝, 可作为致敏原, 使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诱发, 使外周血与组织中的特异性IgE水平提升, 经治疗后, IgE水平降低趋势较为明显[9,10]。另外,在本次实验中, 血清CEA与血清总IgE水平表现为正相关。治疗后, 血清CEA降低明显, 可作为判断该病的疗效指标。
[1] 陈娟, 崔学范.血清CEA在评估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疗效中的临床意义.环球中医药, 2015, 8(S1):261-262.
[2] 陈娟, 崔学范, 吴巧珍, 等.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32例疗效分析.医学研究杂志, 2016, 45(5):160-164.
[3] 叶茂斌, 刘登华, 郭瑞敏, 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3, 19(6):336-337, 341.
[4] 周康仕, 周宏花, 吴传湘, 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刊, 2014(12):38-39.
[5] 邹敏芳.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1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山东大学, 2016.
[6] 韩波, 赵欣.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13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12):1597-1599.
[7] 胡红, 张丽, 余丹阳, 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七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37-41.
[8] 王雁冰.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27例临床分析.大家健康旬刊, 2014(24):87.
[9] 侯志云, 张永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临床分析.中国医刊, 2012, 47(8):37-39.
[10] 毛山.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6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1):135-1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34
2017-04-13]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