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017-08-05李媛
李媛
摘 要:“主导—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旨在使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大的发展。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导什么,怎么导,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关键词:教师主导;激发兴趣;教材重难点;学法习得;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创建了新型的、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充分的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导什么、怎样导,只有教师的“讲”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能最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呢?基于双主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处——“八仙过海显神通”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形式很丰富。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课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法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在学习“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时,我就采用情境创设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理解来感受骆驼咀嚼时的样子以及英子的天真,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仅仅依靠文字很难体会到骆驼咀嚼时的有趣,我就在学生体会文字的基础上适时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这段视频,视频只有30秒,可同学们有了先前的文字理解做铺垫,再加上这30秒生动的视频,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以及英子的可爱,有了这样的情感建构,再去体会英子的“呆”就不会是表面意义上看骆驼看得入迷了,而是那个活脱脱的英子入迷地看着骆驼咀嚼的生动情景了。然后又设置了生活情景,追问“生活中的我们也会像英子一样为某件事发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那些事,在这无形之中也为本课的写作《童年趣事》提供了生活素材。
二、教材重难点处——“不畏浮云遮望眼”
双主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解决好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东西,这是最根本的。常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怎样解决好教材重难点?首先要号准脉,把握住重难点。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要对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点拨和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能静下心来,除了细心研读教材,还要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好每堂课的重难点,甚至应该把握好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落实学段目标,避免“低段拔高目标,高段不达标”。把握教材,应该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重难点的把握才会准确,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学法习得处——“润物无声巧滲透”
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摒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发现、捕捉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比如:批注式学习法是常见的阅读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批注,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系统的指导,片面地认为批注就是写写感受,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阅读批注,需要时间,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所以学生不会借助批注这把“钥匙”走进文本。执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青年的专心致志时,就结合这段文字指导学生如何批注,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再次巩固,加深理解。在教学略读课文《全神贯注》时,就让学生运用批注,自主学习体会罗丹的品质。(如图所示指导学生批注)没有深高的理论,没有繁琐的解释,就是这样自然融入,方法的习得,水到渠成,学生也因此终身受益。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