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人文素养,夯实德育根基

2017-08-05袁新兰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袁新兰

摘 要: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人文素养与德育养成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人文素养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人文培植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德育养成;素质教育;和谐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人文底蕴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凝成的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植,让德育根基更扎实,德育实效更持久。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植有哪些具体途径呢?

一、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这条主线。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环境的美化及文化,都蕴含着极为丰厚的人文资源。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校园文化熏陶中,可以有效积淀校园的人文底蕴,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1.校园的美化

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重视校园的美化,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靈动起来,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协调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必能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如春风化雨,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能力慢慢根植于内心,从而达成“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人文情怀与道德自律浑然天成的境界。

2.校园的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文化活动等,它看似无形却又处处彰显着学校的精神内涵和育人取向。利用板报、专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等加大人文类知识的传播力度,必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经典晨读,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午间书法练习和音乐欣赏,让艺术审美浸染学生精神世界。传统文化也好,经典曲目也罢,都丰盈着灵性,充满着人文情怀,承载着让人感动的美。外在环境的熏陶影响,必然产生内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向善、求美之心自然萌生,从而拥有持久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德。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

1.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也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真诚友善,富有爱心,懂得尊重,善于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有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有丰富的知识构架,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教师还要有仪表美,衣着打扮要整洁、端庄、大方、得体,这是其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定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他能时刻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牢记在心,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情感需求,在育人的过程中扮演好指挥者、启迪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情感的传递者等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和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

2.教师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教师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具有健康的生活乐趣。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老师,他的内心会更丰盈,精神生活会更充实,审美能力更胜人一筹。一个热爱阅读写作,具备一定音乐、书画等艺术鉴赏水平的老师,课堂教学一定是充满雅趣而深受喜爱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必定也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课堂。在教学中,时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人生感悟,如自己的一次徒步或养花经历,一篇自创生活随笔,一篇好文,一首好曲或是一句精美的格言等,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重视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要发挥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重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培植。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及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优化课堂结构,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学科教学要做到四个体现:

1.教学目标的人文体现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科除了要努力完成本学科的知识传授任务外,还要注意挖掘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要努力落实课堂三维目标,不仅要达到知识目标,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两手都要抓,着力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教学内容的人文体现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以人为本,渗透人文教育内涵,加深和扩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学生初步感知并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慢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的人文体现

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体现,主要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课堂活动导向知情统一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懂得欣赏,学会聆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4.评价方式的人文体现

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努力更新理念,探索科学的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依据新课程理念,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又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如成功的喜悦、合作的意识、团队的精神等。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文艺会演,主题演讲,体育竞技,读书漂流活动、书香校园活动、书香少年、阅读之星等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洋溢书香的气息、艺术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今人文知识,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初步感知并领略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有规则意识,懂得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此基础上,人格与品性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滋养,幼小的心底充盈着可贵的人文情怀,为自己的人生浸染出温润的生命底色。

人文素养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是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一种持久的精神品质。丰厚的人文素养必定会成为学生道德自律的精神之钙,因而使德育根基更深入、德育效益更持久。

参考文献:

[1]潘丽娟.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华少年,2016(29).

[2]李清泉.小处着手,提升人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4(2).

[3]刘念泉.例谈学校人文教育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05(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