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阅读是科学探究走向高效的助推器
2017-08-05冯向龙
冯向龙
摘 要:科学阅读有别于一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让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使得科学阅读与科学探究在学生科学学习当中产生互补效应,促成科学探究走向高效的助推器。
关键词:科学阅读;科学探究;互补效应;高效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亲历2011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全国小学科学年会广东省的展示课《动物的卵》,在“观察鸡蛋的结构”探究活动后,运用了科学阅读作为连接点,通过图画与文字,帮助学生不断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把自己的推测与科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的阅读,行之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科学阅读这一方法运用也不少,但是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如何开展系统有效的科学阅读,使之与科学探究产生互补效应,凸显其在教学运用中的价值,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阅读在实际教学当中的运用类型
(一)教科书中的阅读类型
1.科学家的相关介绍,介绍科学家的相关事迹及重大成就等,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3页资料库对“蔡伦与造纸术”的介绍;三年级下册第11页,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五年级上册第43页牛顿通过三棱镜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等。
2.重大科学事件介绍,介绍一些重大科学实践的发生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5页对“指南针历史”的介绍;六年级下册第44页介绍了“火药的发明”等。
3.科学技术应用方面介绍,介绍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它们带来的经济效应或生态效应等,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各册每单元的资料库都基本都有涉及,例如四年级下册第40页“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相关介绍。
4.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或补充性知识,介绍一些能拓宽视野,同时又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63页“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相关介绍;第89~92页的资料库等。
(二)科学读物的阅读类型
1.知识拓展类,介绍科学规律的建立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动手动脑学科学》等。
2.实际应用类,介绍科学知识与之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刊物《百科知识》等。
3.高科技領域类,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使学生了解科技,扩大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例如,《少年科技》《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学知识丛书》等。
4.科学家现身科学类,介绍科学家的刻苦钻研,为发展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例如,《科学家的故事》等。
三、科学阅读促成高效探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通过阅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思,导入科学探究活动
教科版《科学》教材在每个单元的首页都编排了“引言”,简洁精练,富有趣味性,易于阅读,主题突出,对后续整单元学习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更容易产生问题;以此作为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兴趣,凸显“引言”的价值。在每一新课开始时也有“引言”,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是内容精练,对接下来的学习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指向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引言,对即将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等,是本单元开展种植凤仙花系列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缩影。
(二)依托启发性阅读材料,完善科学探究活动
由于知识经验和水平的原因,在科学探究的开展中,学生会出现探究障碍,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阅读科学教材当中或教师准备好的资料,这可以让学生从色块提示、图片、人物对话、图表、问题当中获得启发,把科学探究继续深入下去,完善科学探究。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动物的卵》,在“观察鸡蛋的结构”的探究活动后,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大部分学生认为小鸡是由蛋黄发育而来的,蛋清是提供营养,很少一部分认为蛋黄被小鸡吸入体内成为内脏,而蛋清发育成小鸡的外皮;先通过讨论活动,同学自己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互评,再运用科学阅读作为连接点,通过教师出示鸡蛋的胚发育的图片资料,较为抽象的核心问题“胚是小鸡生命的起源”与核心概念“繁殖”建立起了联系,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促成了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读图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科学概念。
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书上详细介绍了“植物种子播种的方法”“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独立阅读,深刻理解文字及插图的含义,教师适当引导,即可理解光合作用,高效完成探究活动。
在《种子变成了幼苗》一课“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光合作用的教学是本节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却非常感兴趣,教材中也设计了介绍光合作用的文字和插图,便于阅读和理解,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科学阅读环节,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上的瓶颈,也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在课本中还介绍了“手机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植物的绿叶制造了植物生长所需的“食物”——养料”这样一句话,在教学设计中以此为课后科学学习的衍生点,开展课后科学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
(三)植入补充性阅读,增加科学探究的广度
教师从教材资料库、作业本阅读资料、图书馆、互联网、生活实践中搜集资料作为补充性阅读,进行课后延伸性探究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科学探究的广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教材每一单元后面都有资料库,会列举一些有关本单元的补充性的资料,在每册的作业本中,编者也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设置了一些资料阅读题,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进一步帮助性的了解,也能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60页介绍了“温度计的发明”,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温度计的历史。
(四)创新阅读形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的学习不以课堂教学的结束为终止,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产生科学探究的后续效应,在课外能主动去阅读、去探究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与所阅读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可推荐或为学生量身打造真正属于他们的读物,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贴近生活,活泼幽默,能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都是好的科学读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时,重点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创新科学阅读的形式与内容,真正让孩子能读、乐读、勤读,切实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五)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科学化的阅读评价
评价是小学生科学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科学阅读的自信心,优化教师的指导方法,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评价过程中,要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兼顾学生阅读过程与阅读结果,可采用师生谈话交流方式进行;也可通过阅读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制作科学阅读小报)或以书面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师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科学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科学教师在上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一单元时,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综合实践活动)等,引领学生不断培养阅读兴趣,改进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的过程是在感受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开展系统、有效的科学阅读能与科学探究产生互补效应,促成高效的科学探究,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