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2017-08-05李叶云
李叶云
摘 要:数学应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反映。数学是小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学好数学是每个小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能够应用于现实,如果数学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小学生数学的培养应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在发展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数学应用意识,就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义务教育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将致力于是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简而言之,就是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数学中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辨识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主动尝试用数学角度进行考虑和寻求答案;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要联系它产生和应用的背景,并且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所学习的数学就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怎样才能够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小学生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个领导人,教师对学生数学的入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师在工作中要使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和塑造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就是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都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本之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比如在小学教材中“长方体的认识”,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预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形状像长方体,观察并收集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并且把其中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带到课堂中来,以便上课的时候使用,这样学生在课后一定进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搜集,并且对这两个物体的差别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汇报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知识,并且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学。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下课铃声响起来的时候给学生提醒和展示自己手上戴着的手表,让学生清楚怎样计时和看时间,学生对于时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但是对铃声的概念是清楚的、激动的,当铃声响起来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看一下钟表,无形中加深了对钟表的认识,在平时潜移默化的训练中自然就能理解和掌握钟表原理。
四、开展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小学数学中,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要先让学生了解和清楚其中的原理,才能夠正确进行识记和应用,比如在学习“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拿出一些图形进行变换,两个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就会组成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让学生明白图形是怎样转换的。在《位置与方向》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小强站在正北方,小明站在正南方,小花站在西北方等方位游戏,学生在趣味中加深了对方向的了解和掌握。
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和在解决问题时发现的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辨别能力,学生不能做教师教育下的试验品,而应该有着自主思维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敢于提出质疑和思考,融会贯通,在思考中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能力需要教师多年的努力,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教学的初衷和目的,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使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的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