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合作教学之力,践行因材施教理念
2017-08-05陈凤
陈凤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合作教学;因材施教;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符合不同学生个体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合作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一、摸清学生底子,科学精准分组
1.摸清学生底子
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等调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只有对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精准性。
2.选好学习组长
按照异质同构、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学习基础好、善于组织协调、性格阳光的学生作为学习组长。
3.合理分工
各合作小组将学习基础优劣和性格内向外向相搭配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人都协调配合,在合作中实现提高。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习兴趣的基础所在,通过整合生活及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整合生活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在语文教学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生活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学生在整合生活中语文资源的同时学会分工合作。譬如,教学《桂林山水》之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还将自己家乡的山水照片和资料也收集起来,便于学生比较分析。还让学生在认识生字,课外阅读等方面的预习内容进行任务分配。
三、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究
任何学习过程都离不开独立思考,而语文是以阅读为主的课程,在学习中必须坚持边阅读边思考,这是开展好合作教学的前提。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理解存在認识与理解上的误区。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导入新课后学生仅仅只是阅读了几分钟,有的学生连生字新词尚未认识掌握,有的连课文都不能完全通读的情况下,就马上进入小组合作环节,让各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阅读情况。结果是学生合作讨论不深入,学生阅读理解不到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时,要充分发挥组长的积极作用,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日常学习中,在组内结对子,由组长负总责,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式合作学习。采取分层负责的办法,按照学生语文基础的好中差分为三层,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将自己在生字词、阅读方面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其他组员帮忙解决,其他组员主动帮助其解决。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要完成难度最大的学习任务,还要负责帮助其他同学。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做到分工合作,而且体现了因材施教,学习效果就更好。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1.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喜欢合作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活泼、爱玩好动的阶段。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学习竞赛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好语文,增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朗读课文比赛、听写生字词比赛、知识抢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学生为了参与这些活动,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比赛中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样自然就能更容易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2.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合作
语文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清明节扫墓、重阳节看望孤寡老人、学雷锋社区活动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增强情感,受到教育,而且还能使学生更懂得如何与人合作相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活动结束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理清作文思路,筛选作文素材,列出作文提纲,独立完成,相互修改点评,降低作文难度,提升学生的作文构思、修改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合作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尽可能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各种活动和直观性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玉华.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2):158-159.
[2]张淑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85.
[3]杜谦.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