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个演员:教师应具备的表演性教学能力

2017-08-04王朝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王朝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又是这一阵地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当教师试图去教授某一知识的时候,若是以灌输式的生硬教授那些冷冰冰的知识点,不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欠佳,而且教师也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他们之间不应该是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纽带的关系,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在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个性等生命特征涵盖进去。当然,也不乏有众多教师力图突破这一尴尬现状,他们通过运用一些带有表演色彩的教学手段或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课堂 表演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18-03

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我们都希望试图达到一种和谐有效的课堂环境。老师运用着各类具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自己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真谛,当然,以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学生们是不容易遗忘的,而且是更加容易应用到生活中的,这就不再让学生为那干巴巴的分数而奔命。

一、无表演,不教学

当我们提出表演和教学想联系时,难免会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相类似的问题,“教师上课真的需要表演吗?”老师这一职业和演员可能在某些方面真的是发生不了什么太大的联系,对于教师的表演,最多就是在做公开课前,和学生提前安排好课上一些互动环节的流程步骤,在上课时给现场听课的老师们走一遍罢了,和真正的表演看似并无明显的勾连,但是教师需要具备“表演”这一技能,不仅是学生之所需,更是教师自身之所需。

1.儿童的需要

教育为了谁?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争论中,我们才得到了今天的结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界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国,处于0~18岁的儿童正是在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无论他们是在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都会存在的一个角色就是教师。

但是,在学校中应用表演性教学策略不是一个“教师给”,而应该是一个“学生要”的过程。结合着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他们的注意力无法太久的集中,那就需要老师来通过相应的手段把他们的注意力“勾引”会课堂。根据相关心理学家观察、研究,得到了下面的统计数据: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为:

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

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

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

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

这个时间是指孩子从事学习,写作业等“费神、费劲”的事情的时间。学习是个费劲的事情,它需要儿童主动、持续的注意儿童并不感兴趣的目标,诸如:毫无规律的数字、没有感情的文字等等。现在的一节课,少说也有45分钟,对于儿童的注意力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更优化,需要老师有表演的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回来。

2.课堂必须具有生命力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提法,叶澜教授早在1997年,就在名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奉行“填鸭式”的教育,中小学教学变成为应试教学服务的纯功利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使课堂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教育要关注生命。

“生命”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而现实的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而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名“引导者”的身份,并非“主导者”,更准确说就像是剧组中的“导演”,我们课堂中的“导演”应该发掘到学生们的兴奋点,并积极地调动起在课堂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过程就如同在剧组中,导演给演员讲戏;只有老师讲明白,学生才明白怎么学!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是教师的灵动来带动学生们的灵动。

3.教师核心素养内在驱使

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都有着自己的高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繁荣。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说:“教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參与、创新实践。九大核心素养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也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了更新的认识。虽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针对于学生的,但是教师作为教授学生的人,对于学生已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老师无法跟上学生发展的步伐,那么教师势必要被淘汰。

2016年11月在中国杭州举办的“2016名师名校长论坛”上,中外专家共议“未来教师是什么样子的”。与会专家认为,未来教师要具备三点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1]。另外,北京第九中学校长林乐光也在《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出教师应具备的四大核心素养:“高尚的师德人品、娴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强大的调适能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名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在了“成长性思维”“调节适应”等关键词上,而九大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试想若是学生在课上,通过一段表演或是演绎的方式提出了某问题,但是,老师却并不具备能够表演回应学生问题的能力,在课上老师是不是会略显尴尬,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也会轰然崩塌。可见,一个教师与时俱进的不断成长和自身调节适应的能力是无比重要。

二、表演+教学=活教学工具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夙愿还是希望自己教授的学生们能够有所收获,学有所成。针对这一教育目的,在当今的课堂上各类五花八门的教学工具盛行,电子白板、高清投影仪等等这些设备,几乎成为了一个教室中必备的装修设施之一。这些工具都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它们最终的用途还是应该服务于学生。可现在某些老师,却从中看出了很多“门道”。这些先进教学工具的广泛配备,给老师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却给一部分老师带来了可乘之机。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科书中的文言名篇《鸿门宴》,诸如像这种历史名篇,在网络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电影或是其他视频资源,有些老师也很乐于把这类资源带入课堂当中去,找一段十分钟八分钟的电影视频一播放,片段中有演员的表演、有故事情节的推进、还能从中看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对老师来说真可谓是上课当中的一件幸事,省力讲了许多难理解的文本,学生还喜欢这种这种教学方式。在那些常态课上,你再看不见对于文本的解读,也看不见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理清,更看不见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仅仅一段电影片段看似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这么一个片段就能让学生学到这么多的东西吗?如果真的行,那么学校“倒闭”之日,便指日可待。极个别教师这种“善用”教学工具的行为,真是不敢令人恭维。诸如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大家在那个年代也并未有电子白板、高清投影仪等等这些高端设备,但是在教学工具相比今天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实现了无数次的高效的教育行为。

“中国音乐剧之父”刘键教授曾说过:“歌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权利,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自己身体这一独特的乐器。”正如刘健教授所言,人的身体便是一件奇妙的乐器,即使其他的乐器演奏的再优美,也只不过是为了人声的“伴奏”。在课堂中亦是如此,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工具,也是为了辅助自己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不应过分依赖于教学工具的应用或是以教学工具为主。

教师上课之时,带着自己的四肢、五官等等这些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教室,如果仅凭借自己的一张嘴,讲授所有的知识,想必课堂真的是相对枯燥很多。但如果教师将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手脚等身体的零件都调动起来,那么课上的效果定会大不相同。正如我国民国时期电影先驱洪深著作《电影戏剧表演术》中所言:“表演的工具是身体。”当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起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件的时候,当这些部件相互配合实现一个画面的时候,你就是在表演,若是能将教师身体的各个部件有效的联动,那么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要大于单纯的一幅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更愿意被自己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吸引,而一个2D的图片或是视频相比教师的表演来说,显得多么的苍白。

三、三分演员+七分教师=十分好的老师

正如李政涛教授这样提道:“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表演者,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优秀的表演者。”[2]对于教师表演这一命题的论述,在十四、十五年前就有了相对正式的提及。这些年一线中小学教师对于表演性教学呈现出一种趋于接受的态度,不同于起初对于它的误解和抵触。在某些特定的教学环节,教师也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略带表演色彩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非用演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逗乐学生。为了“教”而“演”是教师的行为,若是为了“演”而“教”,学生并无意义来到学校中上课,仅仅为了看到这个老师是为了发笑,学生定是会选择去“德云社”或是“开心麻花”等专业搞笑场所。在现今的教育市场中,有些民营教育企业这类现象较为明显,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像是新东方学校或是巨人学校,类似的民营教育企业还有很多,在网络上,也曾多次流传出新东方老师课上唱歌,课上讲段子,课上跳舞等等这些视频,这种充满表演元素的教学手段,若仅仅是为了逗笑学生,新东方学校也应该不会屹立在世界教育之林24年之久,更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教育企业。我们不难看出,当一个在课堂上的老师,合理的运用了表演性教学手法之时,学生的上课体验更优于单纯的讲授的。

身为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天职:教书育人。有些教学环节也许演出来,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并不等于演员,演员也并非老师,而是“教师=演员+教师”。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存在着“演员”的成分,过多即是泛滥,过少便是匮乏,恰到好处才为最佳。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2] 林乐光.谈谈教师的核心素養[J].现代教育报,2016.

[3]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