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7-08-04刘晓玲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求和安阳师范学院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对照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试图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环节等六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04-02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专门人才,该计划要求实施学科专业理论修养与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相叠加、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嵌入的“三叠加嵌入培养模式”。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本文拟就中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与思考,希望对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有所助益。
一、中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条件的相对改善,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可中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却令人堪忧。
1.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生存发展环境不佳。河南尚处于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更加不尽人意,幼儿教师工资偏低、无社会保障、工作负担重、缺乏职业安全感、社会认同程度偏低,教育教学任务量大,保教不分,超负荷的工作与工资福利待遇形成了明显的差距,要想留住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更不要再谈专业发展的成就感与奉献精神了。
2.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通过访谈和调研,有一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不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没有能力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时照本宣科情况严重,甚至思想认识上只想做好“高级保姆”现象严重,不会不懂教学设计。
3.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广大农村幼儿教师还普遍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对于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专业素养都不重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缺乏清醒而理性的认识,专业成长动机不足,内驱力不足,工作中具体表现在缺乏教学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都严重缺乏。
二、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性不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将来在基层各个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是为中部贫困地区输送高素质的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定位显然是模糊的、针对性不强。
2.职业信仰和专业精神课程内容严重缺失。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也就是说,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与个人的幸福感、自我完善紧密联系的。
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乎职业信仰、专业精神等内容课程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再谈“下得去”就是纸上谈兵了。现今在教育界,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越来越多的教师耐不住寂寞,盲目攀比高收入高消费,并因此无心教学,导致教育质量明显滑坡,更无从谈起奉献了。
3.教学方法老套、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比比皆是,忽视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教学方法老套、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尤其是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具体改革措施
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搭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多样化、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123456”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改革与实践。
1.一个方案
适应农村需求,制定卓越教师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培养目标,为农村幼儿园卓越教师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专业化与通才化并举,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协调发展,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
2.两支队伍
突出卓越导向,建立校内、校外导师队伍。实行“导师制”,建立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校内、外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和保教能力的培养。
3.三大模块
引进当地资源,构建“通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农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状况;在活动指导上,考虑到农村幼儿教育的现有条件和设施基础;在幼儿园、社会和家庭问题的处理上,重点探索“留守儿童”教育、家园合作;在教材设计和内容选择上,突出农村特点,积极建设乡土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突出人文素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培养,增加农村文化、地理风俗等方面内容,开设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胜任力的系列课程或专题讲座。
专业教育模块:构建含有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知识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与专业伦理。
实践教育模块: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构建校内校外教师教育实践平台,建立课内实践、课外实训和专业实践“三三制”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四种方法
强化实践特色,深化“项目、问题、案例、情境”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变革,突出以师范生培养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采用项目、案例、问题、情境等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5.五维评价
注重社会评价,构建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多元化,并将评价重点转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学校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注重培养过程,引入基础评价、差异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方式包括:自我评价、校内导师评价、校外导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政府管理部门评价等多种方式。
6.六项能力
突出能力本位,实现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针对中部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求,对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注重理论與实践、应用与创新齐头并进的培养过程,通过以上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着力打造具有信念力、保教力、反思力、适应力、学习力、创新力“六力型”的农村卓越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程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2]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
[3]王杰.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4]崔培英.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新途径——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
[5]朱扬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6]陈姝娟,李晖.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及提升策略[J].教育评论,2013,(6).
本文为河南省2015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JKGHZDZB-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玲(1975-),女,河南长垣人,硕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