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2017-08-02朱霞
朱霞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是一门难度较高的重要基础科目,比较容易令学生对其产生畏难情绪。基于此,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重点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着手分析,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找到文章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契合点。
通常情况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只有让学生与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更加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基于此,语文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去发掘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帮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蕴藏的情感。例如:在教授《童趣》这篇文章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种语句来衬托出孩子富有稚气的童趣色彩。由于文章中所描写的孩子同初中生的年龄差不多,因此更加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为他们创造出自由民主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并引导他们列举出几个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如果想要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育者就可以通过设置多层疑问的方式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讲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句话时,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迷路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来展开讨论。在得知“忽逢桃花林”的答案后,教育者再提出以下问题:“桃林是什么样子的?”随后学生又会带着问题来进行下面的文章阅读,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层层设疑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的情感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
3.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才是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如果想要发挥出情感教育的真正作用,初中生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维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去配合教育者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来自于教育者的鼓励往往最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阅读课文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课文中的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斟酌与揣摩,其中包含了十分浓重的情感特色,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能够将他们带入到由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从而切实地领悟到文章作者在创作时的真实感受。例如:在教授《石壕吏》这首诗时,这首作品是来自于杜甫在石壕吏投村时的所见所闻,诗中的每一句都饱含着作者极为丰富的情感,并反映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穷苦悲凉的生活状态。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育者要先带感情地进行示范阅读,而后再为学生讲解全诗的主要意思,通过设置一些比较悲惨的事件来引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切实理解到杜甫在当时环境中的心境与苦楚。
4.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语文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生活场景的方式来辅助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话:“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这句话虽然看似平淡,却充分表达出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为此,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的妈妈是不是也这样叫醒你们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联想起同自己母亲相处的种种情境,认识到母亲的不易、母爱的伟大。
作者单位 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铺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