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俞募配穴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2017-08-01顾亚娇赵文霞费景兰王晨晓张丽慧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胃动素气滞血瘀

韩 捷 顾亚娇 赵文霞 费景兰 郑 华 王晨晓 张丽慧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郑州450000)

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俞募配穴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韩 捷 顾亚娇 赵文霞 费景兰 郑 华 王晨晓 张丽慧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郑州450000)

目的比较俞募配穴法与莫沙必利片治疗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30例(治疗组)、莫沙必利组30例(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法治疗,穴取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肝俞(期门);对照组采用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各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和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的复发率及胃动素、5-HT、组胺的数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治疗组总复发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37.5%)。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胃动素、5-HT、组胺测定值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法治疗较莫沙必利片治疗能更好改善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和指标。

脑肠轴;俞募配穴法;气滞血瘀;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胃脘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罗马Ⅲ标准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1]。F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以往研究的焦点主要包括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感染、遗传等因素。近年国外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失衡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随着“脑肠轴”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FD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笔者采用俞募配穴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表1 症状分级量化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共6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5月正式发布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胸胁胀闷疼痛,疼痛时轻时重,每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善太息,舌质暗,脉弦。

1.2.3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参照200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2010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制定症状分级量化表,如下:

1.3 病例纳入标准1)18~65岁,男女不限;2)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3)符合中医诊断标准;4)辨证为气滞血瘀型;5)观察前2周未服用抑酸、促动力药物;6)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且愿意配合做治疗的住院或门诊病人。

1.4 病例排除标准1)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胃黏膜糜烂、溃疡病);2)伴随其他严重疾病者,如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者或有腹部外伤史者;3)有重叠综合征者,如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胃食管反流病(FD)等;4)受试者不愿意参加临床试验者或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试验者。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案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按照门诊及住院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俞募配穴组(简称治疗组)、莫沙比利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针刺俞募配穴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莫沙比利片口服治疗。

1.5.2 治疗方法

1.5.2.1 一般治疗做好所有参加临床研究病人的医患沟通,让病人了解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知识,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生活。适当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及体育活动以调整心理素质和增强体质。

1.5.2.2 治疗方法治疗组:俞募配穴法,选取穴位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肝俞(期门)。具体操作的方法:患者先俯卧位,选取肝俞、脾俞、胃俞,分别进行皮肤消毒,然后采用0.3mm×40mm的毫针沿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得气后,进行捻转补法,60次/分钟。当患者出现酸胀沉感时应停止,同时在上述穴位进行艾灸治疗,共30分钟;治疗完毕让患者平卧再选取期门、章门、中脘进行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

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片(5 mg×10片,国药准字H19990317,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5 mg,1日3次,3餐前15~30分钟口服。

以上2组以15日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评定疗效及指标。并随访临床症状1个月。

1.6 临床疗效评价

1.6.1 症状改善百分率采用尼莫地平症状积分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等症状。饮食正常。疗效指数>90%。②显效:用药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偶有上腹烧灼感、嗳气等症状,饮食稍减。60%疗效指数<90%。③有效:时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等症状,时有上腹烧灼感、嗳气等症状。饮食减少。30%疗效指数<60%。④无效:用药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者反而加重者,疗效指数<30%。

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计算症状积分,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判断疗效。同时记录2组病例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等症状消失的时间。

1.7 血浆胃动素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MTL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受试者于空腹及餐后30 min及疗程结束2个月后分别抽取肘静脉血4 ml置于加入40 μl抑肽酶、60 μ110%EDTA的5 m1离心管中,4℃离心,抽取血浆冻存于-20℃冰箱保存待测。测定单位为ng/L,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全部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胃动素的检测。

1.8 组胺、5-HT水平测定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组胺、5-HT水平,具体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每组标准品和样品重复2次,取均值。

全部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组胺、5-HT水平的检测。

1.9 随访期疗效观察标准1)复发:疗程结束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等症状出现复发,中医症候总积分较停药时升高35%以上。2)未复发:疗程结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纳差、嗳气等症状稳定,中医症候总积分较停药时升高小于35%。

全部病例治疗结束后按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进行随访,判断是否复发。

1.10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ASS19.O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2可知,经Ridit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2组患者复发情况分析

表3 2组患者复发情况[例(%)]

由表3可知,经Ridit分析,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总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2组患者胃动素、5-HT、组胺测定值比较

表4 2组患者胃动素、5-HT、组胺测定值比较(x±s)

由表4可知,经t检验,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胃动素、5-HT、组胺测定值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可明显改善胃动素、5-HT、组胺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胃肠道组织中的神经细胞数量与大脑接近,大脑的生理病理改变与胃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相关。因此,胃肠道总是在与大脑进行着比其它内脏器官更加密切、复杂的“互动”[2]。针灸穴位和脑靶器官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全新的模式,已在国内外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3]。“俞募配穴法”是将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腹募穴配合使用,“俞”有传输之意,即脏腑气血由内向外注于此;“募”有汇集之意,即脏腑气血由内向外汇聚集结于此。故俞募穴犹如脏腑开设于胸背部的窗口,通过它可以就近诊断、调节相应脏腑的平衡状态,而起到司外揣内,治外调内的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俞募配穴组在症状疗效、症状复发、胃动素、5-HT、组胺等指标的改善方面均优于西药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针刺胃俞募穴可以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初始耐受容积和压力,以及最大耐受容积和压力,说明针刺可以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降低内脏敏感性。

祖国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以气滞血瘀型为疾病的载体,本病的病位在胃肠,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为气血调节之枢,肝之疏泄功能与应激调节密切相关,肝气疏泄失常,致脾虚气滞,或肝气阻滞,日久脾虚不能推动血行,或气滞导致血行不畅,致气滞血瘀,属于本虚标实之证[5]。本组俞穴选取胃俞、肝俞、脾俞,募穴选取中脘、期门、章门。胃的募穴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胃之背俞穴胃俞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合用具有理气消滞化瘀之效;肝之背俞穴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之募穴期门,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配合应用具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之功;脾之背俞穴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位于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脾之募穴章门,八会穴之一(脏会),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配合应用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之功。俞募配穴共同祛除标实之症,标本兼治,提高了针灸治疗FD的疗效。

同时本课题组在长期的实践中认为俞募配穴是临床上较为经典的特定穴配伍的方法。募穴位于腹部,在阴位,根据“阴病行阳,阳病治阴”规律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治疗。背俞穴位于背部,背为阳,根据“阳病行阴,阴病治阳”规律,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联系,临床上脏病多选背俞穴治疗[6]。二者在解剖位置上与相邻的脏或者腑最近,临床上治疗FD时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穴、募穴配合起来运用,以发挥其协同增效的作用[7],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效高价廉的方法。

[1]JieHan,JianWang,JiaoyingH.Wang.Howtoachievedeepremissionintreatment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13,33(4):549-552.

[2]Jie Han,Jian Wang,Jiaoying H.Wang.Effects on hemorheology and CD62p of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treated byChinese medicine Suppository[J].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2):155-158.

[3]张学君.陈采益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思路[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3):55-57.

[4]张洪领,杨春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脑肠轴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0,29(17):88-89.

[5]王欣君.应用“脑肠相关”学说治疗抑郁症的思路[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41-442.

[6]黄顺,王浩,黄学勇,等.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及血清胆囊收缩素-8、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1):44-45.

[7]吴红,向迪乐,杨宇,等.俞募配穴灸法对慢性肾炎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26-27.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Back-shu Points and Front-mu Points Combination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Functional Dyspeps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rain-gut Axis

HAN Jie,GU Yajiao,ZHAO Wenxia,FEI Jinglan,ZHENG Hua,WANG Chenxiao,ZHANG Lihui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ck-shu points and front-mu points combination method and mosap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functional dyspepsia.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functional dyspep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u mu acupuncture method group(treatment group)of 30 cases and mosapride group(control group)of 30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back-shu points and front-mu points combination method,acupuncture point include pishu(BL20)(zhangmen(LR13)),weishu(BL21)(zhongwan(RN12)),ganshu(BL18)(qimen (LR14)).The control group took orally mosapride.After 30 days,the curative effect of first week,second week,third week and fourth week and of gastric dynamic element,5 HT and histamine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5.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70.0%of control group.The total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7.5%of the control group.The gastric dynamic element,5-H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The back-shu points and front-mu points combination method can better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index of patients with qi 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functional dyspepsia than that of mosapride.

brain-gut axis;back-shu points and front-mu points combination method;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functional dyspepsia;abdominal distension;epigastralgi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4.052

1672-2779(2017)-14-0115-04

:杨杰本文校对:王晓鸽

2017-04-07)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课题【No.16A36001】

猜你喜欢

胃动素气滞血瘀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