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07-31刘丽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刘丽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中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的三观产生变化,毫无原先学子的淳朴。当代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与社会提倡的全面发展原则有悖。因此,要立足课堂文本,培育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在课堂,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构建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对人文素养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我国中职学校每年近千万毕业生走进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社会的未来。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和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和认知的潜能;要关注学情,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唤醒生命的活力,使新课程教育理念中“知识与能力、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

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渗透人文精神

实施人文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反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充分激起和借用学生的"情感储备",让学生的情感与内心去触摸、碰撞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出由衷的、真切的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与智慧的启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翠翠的纯真,杜十娘的坚贞,林黛玉的痴情、贾宝玉的顽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验陶渊明的空灵与谈泊;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品味苏东坡的豪放;从"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领略柳永的婉约;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感受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加强高职语文经典文化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时,众多学生对"说客"这一形象发生了兴趣,就自主选读《战国策》、《国语》、《史记》中的相关文章。经过研究性学习,写出了有见地的分析文章,把"说客"综合归纳为"直谏型"、"智慧型"、"温和型"、"幽默型"……这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与研究学习得到了双赢。

五、提升教师的“两个魅力”,示范学生行为

教师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处在人格完善重要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对教育的价值观、生命观、知识观、学生观不断提升锤炼,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注重完善知识结构,自觉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文榜样,并在语文教学中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精湛的学识传授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将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转化为强大的“教育生产力”,带领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拓展精神的疆域,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对比明辨真理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厚的人文因素,它融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支撑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维系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保存并光大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它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而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地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素养。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文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和才华的平台。如学校开展的“艺术节”活动,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读书沙龙”、“经典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等,把语文课堂搬上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发挥了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也让他们在自编自演中亲历了活动实践,学会了认知美,鉴赏美,发展了他们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洗涤灵魂,浸润心灵同样得到了实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生命的尽情舒展,个性精彩绽放的乐园,也成为一片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沃土。

以诵读经典为依托,传承中华文明

经典诗文,凝聚了历代圣贤的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粹。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人格素养,更甚是促进与家长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在每次讲话中都会引经据典,为讲话增添了不少文采风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需自身硬”。余秋雨说过,“品读经典诗文,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在学生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诵典、背典、用典,真正做到了古诗进我耳,美文入我心。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同读书,共成长,构筑友谊的桥梁,促进学生形成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的悲悯情怀,使学生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葛德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回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8

[2]戴雪红.浅谈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 [J]教育教学研究2013(05)

[3]陈红英. 论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之提升[J]. 当代教育论坛,2013,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培养策略语文教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