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舞蹈新视野

2017-07-31彭天慧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发展

彭天慧

摘要:闽南舞蹈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千年的历史,经过无数次的积淀,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闽南舞蹈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型种类,频繁的出现在专业性的艺术舞台上,也越来越被许多人接受。本文从群舞作品《海上民谣》人物形象塑造说起,简述闽南地区舞蹈的多源性特征,从作品中演员对道具的运用、音乐对人物的烘托、动作对人物的剖析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以笔者的出发点来探讨当今社会中闽南舞蹈发展趋势

关键词:闽南舞蹈;人物塑造;发展;惠安女

一、情系闽南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在宋乾道年间,是泉州知州王十朋曾在府衙前题写一联。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尽管朝代变更,从封建社会演变成文明时代,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洗礼的神秘面纱。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闽南舞蹈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型种类,频繁的出现在专业性的艺术舞台上,也越来越被许多人接受,它自然富有自身的宝贵价值。以新視野的角度去探讨闽南舞蹈走向专业性舞台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于研究闽南舞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渊源

「闽」,在古代是中国东南某地地区、古闽国名称的简称,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梅州、江西东部一带。由于福建省全部都在闽地之内,所以福建用“闽”作为别称。“闽,东南越,蛇种”是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里所说道的,定义为闽人是崇拜蛇的族群。“闽”分为“闽东”、“闽南”、“闽中”、“闽西”、“闽北”。

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闽南舞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风格的舞蹈,是指发源于厦门、泉州、漳州的闽南语系的地区,流传于闽南、台湾,东南亚闽籍华侨聚集地的闽南舞蹈。闽南舞蹈所反映出的多源性特征,指的是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三源合一”的三个源头,同时闽南舞蹈和闽南南音至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气息。

闽南,汉初属于闽越国,虽然对于秦汉前期的闽南地区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未有直接的记载,但是对于古代的青铜器、礼乐器以及古老的岩画中都有一系列逼真的舞蹈形象,这很直接的告诉我们在古代这片土地上闽越人舞蹈的大致风貌。闽南依山靠海,是通商的主要经过的道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和内陆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来往密切的地方,因此闽南艺术形式上会对中原文化中的精髓所沿袭。闽南人世世代代都靠海居住,多以出海捕鱼为业,顾然他们对海洋文化有着无比的依赖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也融入到了他们的平常生活中,例如,闽南人在出海打渔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闽南人传说中的航海女神——妈祖。蛇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至今蛇还被闽南人奉为神灵。

二、新视野角度看待《海上民谣》的创作

女子群舞《海上民谣》创作于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期间,由厦门艺术学校2008级舞蹈班24名女生来完成,舞蹈界著名编导赵小刚导演来编创。《海上民谣》是一个有闽南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立足于闽南文化和闽南风土人情,以“惠安女”这一题材为基础来表现闽南惠安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作品《海上民谣》中惠安女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生活的。在作品中,赵小刚将海上的灯塔融入到舞蹈中,塑造出一个手持船桨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另一名手举油灯的舞者则饰演她的女儿。

(一)作品中道具对人物的情感延伸

现在很多舞蹈剧目中都会使用道具。通过道具的运用,可以更直观的反映出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精神文化、民族情怀、借物寄情等。《海上民谣》中所展现的是她们出海航行的情境,我们所看见作品中出现的舞蹈道具便是渔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船桨”与“渔灯”。生活中大多数的用品都有可能变成舞蹈道具,赵小刚老师将这种生活道具的巧妙运用在《海上民谣》中,使整个舞蹈明确的突出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地方特色,并且升华作品内涵,丰富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所处的背景环境人物性格设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充分满足了表演的空间,将海边渔民们艰辛的日常生活展现的绘声绘色。

作品刚开始就有一位手持船桨的惠安女从侧幕条走出,眼神坚定,步伐沉重,贯始至终都拿着船桨在舞动。在作品中,“船桨”象征着海上航行的意思,这位母亲手持船桨的每一次划动与上下起伏,动作幅度大而干劲有力,并且每一下都带着一股“沉”劲儿。反映出惠安女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船桨好似于对她来说是生命中必不可缺少的东西。 “渔灯”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海上航行的方向,更是一个希望。在整支舞蹈中,这位少女不似别的舞蹈演员,有非常多舞蹈动作,她一直都是双手捧着渔灯向前伸,时而往各个方向奔跑着,时而在原地旋转着,像是在探索,又像是在寻找,渔灯就是她的希望,是她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引领着海航前行的方向,照亮茫茫大海中的那一条心安路。

在作品中,“船桨”与“渔灯”之间就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渔灯”象征着航行的方向,而“船桨”则象征着航行,渔灯引领着船桨前行,编导在设计动作上也着重注意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手捧渔灯的女儿,与手持船桨的母亲之间动作彼此牵引,首尾相互呼应。在一些“女儿”主动,“母亲”随动,“女儿”前进,“母亲”跟随的流动舞步及双人舞动作上可以体现的出来。

(二)作品中音乐对人物的烘托和影响

音乐对舞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蹈的产生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不单单只是有着完美的技术技巧和精妙的动作编排,音乐为舞蹈增添色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少了音乐就像少了一味调味剂,或许会使整个舞蹈黯淡无光,便可知音乐在舞蹈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音乐的恰当使用与舞蹈的巧妙编排,两者合二为一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作品《海上民谣》中,所选取的是台湾、闽南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当地民谣——《望春风》。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台语流行歌曲、台湾歌谣之一。该曲是一首少女思春的歌曲,使用传统五声音阶宫调式,旋律优美、恬静、朗朗上口,亦为许多国家普遍认为是极具特色的“台湾调”。第一部分编导为了表现出惠安女生活时劳作的画面,采用了一些南音的演奏手段与西洋乐器演奏一同而出,以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海浪声渐渐引入主旋律,前奏是由洞箫缓缓吹奏出旋律,寂静而静谧,这时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的惠安少女,她轻轻推开浮现出微弱的油灯,而另一位手持船桨的惠安妇女,她眉头锁紧、眼神坚定、步伐沉重的从远处走来,给人营造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使人沉浸其中;紧接着第一段主旋律由大、小提琴的演奏手法渐渐引入,编创者有意的采用了西洋乐器,不难看出闽南地区吸取了许多的外来文化元素。第二部分编导把人声合唱加入进来,运用闽南语来演唱少女思春时内心的悸动,《望春风》这首歌本身是描写妙龄少女暗恋心中如意郎君的情歌,歌曲以少女的内心独白及思念寄语来讲述那份独有的青涩懵懂与忐忑害羞的内心情境。第二部分的音乐处理方式帮助舞蹈作品推向高潮,演员在过程中也跟着音乐边唱边跳,似乎想把心里得诉说与情怀统统释放出来,直至淋漓尽致,使观众触情生情,牵动内心的那一份悸动。也不例外,惠安女的郎君、亲人也许就在海的那边台湾,她们那种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心情,这种旋律始终贯穿着整个作品,无边无际的海面只有灯火、船桨陪伴着孤独的自己,冷冷的海风扑面拂来,这种意境使人看在眼里沉在心里。回顾整个作品,编导贯始至终只用一首歌曲来表达惠安女的两种情绪,《望春风》是一首少女思春曲,而作品的开始没把人声合唱部分放出来,却表达的是惠安女在海上劳作时的画面,随后则用人声合唱部分推起作品高潮,来抒发惠安女内心思念之情,作品的音乐运用为之巧妙。

(三)作品中动作对人物情感的剖析与解读

舞蹈动作在舞蹈表演形式中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舞蹈动作是舞蹈表演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是舞蹈表演艺术内心传递的最主要的形式。同时,用舞蹈表演來塑造人物形象时,舞蹈动作是最好的表现手段,也是最基础最不可取代的地位。闽南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横摆”动律是闽南舞蹈风格中最为显耀的特征。闽南舞蹈中横摆动律是指随着动作的重心从胯部左右交替,随之由胯部推动交替横摆,牵引上身的肋、头的摆动而形成的横摆动律,身体呈现出“横摆动势”的美感。

1、以独特的闽南舞蹈动律元素来塑造惠安女形象

在作品《海上民谣》中出现了太多闽南舞蹈的动律元素,我挑选出几个我认为最能突出塑造惠安女形象的动作。第一个“横摆动律”,在作品高潮部分时频繁出现了横摆动律,演员们手拿纱巾,胯部的运动为横线运动,动作左右前后幅度大,乃至纱巾可以触碰到地板,并且用力平均,均为一拍一次随着重心转换的交替推动胯部,在流动里呈现出“三道弯”的舞姿,反映出惠安女在海上长期劳作的发展规律。第二个“沉”,在作品领舞身上尤为体现出,惠安女双手拿着船桨多次做出上下举起的动作,节奏一拍一次重拍向下,肢体看似晃动不停却不失稳定,总体呈现出沉稳有力。第三个“颤”,在作品里群舞演员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颤的韵律,似乎反映与农耕和海洋的关系,惠安女们长期劳作于农田和海上航行捕鱼的发展规律。

2、通过细微的动作来体现惠安女的性格特征

编创者在许多处用细微的处理方式来诉说惠安女的性格特征。作品短短7分钟,却用了长达4分钟的时间来突出惠安女的团结合作精神,在4分钟里,编导并未给群舞演员太多动作,而是讲究队形的变化,他们始终肩靠肩、手牵手,一会直线、一会横线、一会高低起伏、又一会呈现出流动的“s”形。在舞蹈中群舞演员大量的采用了“小碎步”来进行队形变化,安静又平稳,利索又干净,仿佛像是在描述等待黎明来临前的一片寂静的海面,重点突出了惠安女的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劳勇敢的性格。手持船桨的惠安女,编导则把她的动作编排的沉稳有力,中间有一段部分我记忆尤深,她站在群舞演员中间,演员们高低起伏呈现出海浪汹涌翻滚的气势,则她的动作仅是回眸盯住看向远方,驼着背弯着腰双手撑扶着船桨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佩服这种以坚忍不拔、勤奋耐劳而著称的女性群体。手持油灯的少女,编导更是用戏剧化方法去处理,她几乎没有动作,至始至终全程紧握着油灯,看向远方,像是在诉说心中的情感,对未来的期盼,就这一细微的处理方法体现了惠安少女细腻的部分。以上这些充分体现出编导利用一老一少的形象来完美呈现惠安女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三、闽南舞蹈的发展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舞蹈的逐渐的发展起来,在专业性、非专业性的舞台上渐渐的出现此类舞蹈,对于闽南舞蹈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探究,笔者有着一些深刻性的理解。第一,闽南舞蹈是有着地域风格特色的舞蹈,它既丰富又复杂,自身承载了许多的符号,来自多源性特征的体现,有着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三源合一”的特点,闽南舞蹈中不缺失古代闵越人遗留下来的岁月痕迹,也不缺失中原地带流传来的韵律风格,更不缺失表现海洋意境的舞蹈特点,即之闽南舞蹈的多源性符号太过丰富、复杂也同时束缚了自身的发展。第二,海峡影响对闽南舞蹈的限制,新中国从1949年走到现在快有70个年头了,尽管海峡两岸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释放了最大最大的善意,可是台湾到现在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台湾与闽南地区的语系是相同的,在闽南地区舞蹈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台湾同胞的题材,例如舞剧《沉沉的厝里情》中,讲述一位女人从年轻出嫁到颜老鬓白痴痴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剧情中,最后结尾说道一句:“回家吧!回家吧!”,这种对家人的思念,也难免会涉及到对台湾回归的思念,这一方面的体现也说明了闽南舞蹈发展受海峡文化的影响。第三,闽南舞蹈动律元素没有显著的特征,从作品《海上民谣》中分析到,若是去掉华丽的服饰、音乐、道具、队形变化,只从单一的动作动律上很难看出是闽南舞蹈的元素,但从黄明珠老师的《闽南舞蹈教程》中了解到“横摆动律”是闽南舞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动律特征,所以从今以后的舞蹈创作中,要更多的突出这一特征,全面的弘扬闽南舞蹈的动律特点。

参考文献:

[1]马海生.闽南传统乐舞活态传承现状研究.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2]蔡湘江.伦闽南民间舞蹈额多源性特征.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3]闽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探究.www.kayoume.com

[4]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

[5]王岩.闽南舞蹈与戏曲舞蹈的互动性探究.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论坛, 2014年06期

[6]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的审美范畴探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1月

[7]郑玉玲.伦闽南舞蹈文化脉络与艺术特色.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8]陈向群,杨丽芳.闽南民间宗教舞蹈及其文化生态保护.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31卷第5期

[9]张庆梅.崇武惠安女日常服饰的款式结构和原型制定.广西纺织科技,2009年第38卷第6期

[10]唐宏英,唐得昊,唐承财.福建惠安女服饰文化特色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11]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横摆”动律特征及其源流初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发展
区域发展篇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