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高职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

2017-07-31岳宗辉徐洪祥

计算机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隐性知识

岳宗辉+徐洪祥

摘 要:针对传统高职课程教学中学生授受能力弱、教学效果差的现状,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运用隐性知识管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选取与序化,制定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并介绍基于隐性知识管理下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

關键词:隐性知识;高职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34-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大于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主要是以“隐性知识”为主、以“隐性到显性”的转变为辅,更多关注职业行动策略的制定与构建[1]。

1 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特征

学术界对知识管理比较权威的分类是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4W”分类,根据知识获取的途径划分为:know what(事实的知识)、know why(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know how(技能知识)、know who(人际知识)。近一步对上述知识进行归类,从认知角度可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主要指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例如书本)上记录,知识呈现标准化和文件化。隐性知识是靠个人体验、领悟而获得,是存储在人们大脑的经历、经验、技巧、体会、感悟等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其特点是无法依靠某一个载体来进行记录,也无法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同时也不容易进行标准化和文件化。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通过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把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最终要表现在行为上,随着思考深入和体验加深,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取适当的载体、合适的表达,可以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传递。

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学校对于学生“双创”精神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加大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正如前文所述,隐性知识不能够像显性知识那样,有载体、可传递,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主观的知识积累和体验。因此,“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新兴的教学方法,也为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2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职业教育教学论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以显性知识获取为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以隐性知识获取为主,以基于隐性知识传递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框架,主要是由实践教学环境和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构成;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决定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基于情境的隐性知识传递为主、以显性知识的传递为辅,所以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通过主体的行动,实现显性知识的学习到隐性知识的产生与建构[2]。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日本学者郁次郎称为“知识螺旋”[3]。“螺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反复的过程,另一个是上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做学教”为主,而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要过程是“做学”。当完成一次隐性知识的“螺旋”运动,就会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新的隐性知识又会开始下一次的“螺旋”运动,因此在隐性知识的“螺旋”上升中,做和学是密不可分的。做和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变,才能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情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来提高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通过建模、内化、类比等方式,搭建隐性知识的载体平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更好的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

3 基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设计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隐性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原则,在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下,从课程开发、课程构建、课程实施三个阶段进行改革。

3.1 课程开发

传统高职专业的课程一般是基于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压缩和精减。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在课改之前,课程定位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在Linux环境下系统管理、用户和组的管理、磁盘的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这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区别。

通过对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和召开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岗位进行分析,然后抽象出工作任务,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门课程;其次,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完整性和职业成长规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形成职业标准,从而形成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对Linux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

3.2 课程构建

传统课程构建只考虑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实践应用。例如,Linux操作系统课程的传统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Linux环境下系统文件、目录、磁盘和文件、系统升级和维护等的管理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列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充分考虑“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螺旋”上升理论,同时把隐性知识管理下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完成新的课程建构。

隐性知识角度下Linux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了解基于Linux平台的服务器类型,能够掌握各种服务器类型的工作基本原理,能够了解服务器的规划、搭建与管理的基本过程,能够独立的搭建FTP、WWW、DHCP、DNS服务器,能够发现、排队各类服务器出现的故障,并掌握排除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3.3 课程实施

传统Liunx课程主要讲授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点,同时配套实验,这样安排虽然对Linux操作系统的功能进行系统归纳,并能把课程的学习要点进行表述,但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对于教育对象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教育来说,整个课程的安排没有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目标,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效果,同时显性知识也不容易在教学中被传播。

经过改革后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主要基于显性知识管理,包括Linux安装、文件管理、命令行使用、RPM软件包管理,能够独立完成FTP、WWW、DHCP、DNS服务器的安装、配置以及各类故障的排除。通过基于隐性知识的课程改革,将零散的、不连贯的显性知识,借助实训载体实现知识的传播,同时,实现“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螺旋上升。

4 实施过程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课程实施,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将本门课程划分为4个学习情境,通过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

传统教学的实施,单纯考虑知识点,没有把知识点放到情境中,没有考虑情境化,学生直接接触到理论知识。由于学生不了解知识的源泉,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解决什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思维中去,知道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不再难懂。

例如,在Linux安装和基本配置章节中,原来的教授只是简单的复述,没有从工作过程化的角度去讲述。改革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能够深刻领会到安装的整个过程,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思维中去。

4.2 学习情境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清晰地知道所学内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整个情境下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通过改革,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知识应用的情境,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FTP服务器规划的情境下,掌握FTP传输权限的设置。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下,例如,学习WWW服务器规划的时候,不用专门讲解WWW传输权限的设置,只要明白WWW服务器的原理,就可以实现WWW服务器的传输权限设置,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既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3 基于“学习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于“学习情境”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实施不再是单纯的先内容讲授再提出情境,也不是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而是加大对“学习情境”的设置,把传统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设置“学习情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FTP用户数的限制这一知识点中,可以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遇到困难,在困难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4.4 “学习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习情境的设置,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例如,在Linux故障排除与系统安全章节中,以生活中机器的维修和人的生病为例子,这样学习情境源自于生活,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四个具有并行关系的学习情境,即WWW服务器规划、FTP服务器规划、DHCP服务器规划、DNS服务器规划来完成各类服务器的规划、搭建与管理搭建过程。通过获取相关“隐性知识”,内化并升华为“显性知识”,从而完成隐性到显性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带来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提高。

同时,在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法,提高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 语

通过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高职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到课率达100%,出现学生要求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来进行训练的现象。学生本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均在90分以上。部分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赴学校信息中心、企业信息中心进行操作系统划分,获得好评。

以“隐性知识管理”为基础来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论,这将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4]。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于隐性知识管理课程改革,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将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參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17-218.

[2] 张民选. 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发展[J]. 教育研究, 2002(2): 14-15.

[3] 野中郁次郎. 知识创新型企业(IA). 知识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45-146.

[4] 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应: 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131-132.

(编辑:史志伟)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隐性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