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析“真如”:基于30年怀素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7-07-31■冯

书法赏评 2017年3期
关键词:狂草怀素草书

■冯 健

“理性”析“真如”:基于30年怀素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冯 健

1 引言

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和张旭所确立的大草书法范式具有划时代意义。怀素大草酣畅淋漓的写心、写意和写性特征,一方面是佛教南宗狂禅特征在书法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怀素书作中成功地处理了“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关系,在书法创新意义上具有示范效应。对怀素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无疑对当下的草书创作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后学术界对怀素的研究是从对其传世作品的考证、辨伪开始的。如1963年杨仁恺《唐怀素论书帖刍议》、1983年启功《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和1987年徐邦达《僧怀素自序辨伪》等都是这一研究类型的典型代表。后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怀素生平、事迹与交游等的考证,尤其是交游对于怀素获得前人笔法及书法典型风格的确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这一类研究对深入理解怀素及其草书特点有重要价值。之后,对怀素书法技法、书法美学、书法史学、书法比较学、书法赏评等的研究逐渐增多,可谓蔚为大观。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曾形成怀素及怀素草书研究的两次高潮:一次发生在大陆,一次发生在台湾。199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湖南省永州市举办怀素书艺研讨会,会上对怀素的书法艺术特征及其创作理念等进行了系统研讨,会后编印《92'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草行书作品展论文集》,产生很大影响。[1]另一次是2004年,由中华书道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大陆和台湾的很多学者如黄惇、沃兴华、钟明善、穆棣、何传馨、李郁周、黄纬中等都出席会议并进行研讨,会议以《自叙帖》为中心开展讨论,是对怀素及《自叙帖》研究的一次大总结。[2]

尽管有关怀素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尚无专门研究从文献计量角度对以往怀素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尤其缺乏对相关文献的科学分类和计量分析,而这种分析对于把握怀素研究的总体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十分有益。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些探讨。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库建设

首先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将检索条件限定为“题名包含 ‘怀素’”,将检索时间限定为“1986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共查到相关文献179条。按如下步骤对上述文献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完善的文献数据库:①对上述179条文献逐条进行检查,将明显与主题不符或仅因字面重合等原因被检索到的文献予以删除;②本着强调学术性的原则,将有关怀素人物或书法的简介、故事等没有学术深度的文献予以删除;③经过文献阅读,发现因各种原因而没有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并增加到数据库中;④增加与怀素有关的专著的检索。经过上述步骤,共计得到135篇文献,形成完善的数据库,这是本文开展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数据。

利用两个文献学软件辅助开展研究:一是利用NoteExpress软件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对接并建设数据库以开展量化分析;二是利用CiteSpace软件开展文献类型学分析。

3 文献学特征分析

3.1 文献类型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基于已建设完成的怀素研究文献数据库,以主题词为线索绘制主题类型关系图 (图1),进而判断文献类型,并对一些重点的文献类型开展亚类型分析。值得指出的是,软件只是用来辅助研究者的分析,文献类型的判断最终还是要依赖研究者对文献主题的专业判断和对文献整体分布状况的把握。

图1 30年来怀素研究文献主题类型的群簇分布特征注:图中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主题词;圆圈的大小代表主题词出现频次多少;圆圈之间的距离代表了各主题词之间的相关性,距离越近则相关性越大。下同。

从被检索论文的主题词所反映的主题分布情况来看,整体文献关注的主题形成“大群簇”和“小群簇”交错分布的特点,这些“大群簇”主题分布相对集中,应成为文献类型判断的重点依据 (图1)。经过反复实验和判断,将30年来怀素研究文献分为6大类型,包括:人物及书法成就综论,生平、事迹与交游考证,书法技法与美学特征研究,书法比较学研究,传世名帖辨伪、考证与赏临,以及文化与史学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类型,用软件进一步单独分析其主题的分布特点,进而得出亚类型 (图2),方法同前。最终将“书法技法与美学特征研究”分为书法创作思想研究,书法技法与空间构成研究,书法美学特征研究,以及由怀素草书兼论唐代草书;将“传世名帖辨伪、考证与赏临”分为传世名帖的辨伪、考证和传世名帖的欣赏、临习;将“文化与史学研究”分为怀素书法与文化精神,与怀素有关的诗文研究,以及年表、书目考证及其他。

图2 30年来怀素研究文献主题类型群簇与亚类型群簇之间的关系

3.2 文献与发表时间的关系分析

从30年来怀素研究文献发表时间的分布来看,整体上是逐步增多的,尤其2005年以后研究成果明显大幅度增多(图2)。每一个10年,相关文献的增长幅度差别极大,统计数据表明,第二个10年比第一个10年成果数量增长了56个百分点,第三个10年比第二个10年增长了180个百分点以上。

如果按每隔5年来统计,则每一个5年都比前一个5年成果有所增多 (图3)。通过图3可以洞察文献类型与发表时间的关系,发现很有趣的结论。按每隔5年的时间尺度,有关怀素“生平、事迹与交游考证”的研究成果数量趋于减少,而“书法技法与美学特征研究”和“传世名帖辨伪、考证与赏临”方面的成果数量趋于增加,前者说明对怀素生平考证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取得共识性结论,故难有新的发现而成果自然减少,后者说明在当前中国书法热的大潮中,有关怀素书法技法层面的研究、学习也是引导全国书法热潮的一个重点领域。另外,相对“偏冷”的有关怀素的文化和史学研究变化不大,今后有待加强。

图3 30年来国内怀素研究文献随时间的分布 (1986年至2016年)

在亚类型方面,就反映书法本体特征的“书法技法与美学特征研究”内部亚类型的发展而言,最近10年中,有关怀素的书法创作思想、书法技法与空间构成分析,以及书法美学特征等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文化与史学研究”类型中,近10年来从诗文的角度研究怀素的成果大大增多。在“传世名帖辨伪、考证与赏临”类型中,传世名帖的欣赏、临习在近20年中都占据主导地位。

图4 30年来国内怀素研究文献类型及亚型与时间的关系 (1986年至2016年)

4 研究进展综述

4.1 人物及书法成就综论

这一类的研究较多,多是从总体上对怀素及其书法成就进行评述,而对怀素人物的评论往往又离不开对其书法成就的评价。怀素颠狂、嗜酒和反叛的人物性格,对其狂草风格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怀素书风有早、中、晚之分,早期还没有摆脱前人,中期已经形成狂草的风貌,晚年则书风趋于平和。有学者提出“狂荡”并非怀素书学本质,对魏晋法度的学习是其晚年追求平淡天真境界的重要原因。[3]怀素的狂草有变革性,他在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都有创新发展。他以篆法入草,在结体上突破汉字字型的方块构造,[4]大大增强了作品表现力。怀素之后的草书家,其胆魄、气局、意趣难以达到张旭、怀素的高度。[5]怀素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黄庭坚、董其昌都受到怀素大草的影响。

4.2 生平、事迹与交游考证

首先是人物考证。主要是区分佛教律宗东塔院派创始人怀素和草书家怀素。在《全唐诗》、《全唐文》、《宣和书谱》、《书史会要》、《辞源 (修订本)》等权威书籍和工具书都出现了谬误,把两个人混为一谈。当代一些重要出版物也都沿用误说。[6]史学家陈垣先生在《释氏疑年录》中对上述记载失误进行了辨正。[7]其次是生卒年月考证。争议在于按怀素《小草千文》自署和按明代汪砢玉所撰《珊瑚网》记载进行推算产生的差异[8,9]。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怀素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10,11]。关于卒年的考证,没有直接证据。第三是籍贯考证。存在“长沙”和“零陵”之争。经考证,怀素的籍贯是“零陵”,自署“家长沙”系沿用古郡名习惯,祖籍是吴兴。第四是身世与交游考证。怀素俗姓钱,是诗人钱起的从子,张旭的学生邬彤最早传授怀素笔法,邬彤和怀素是“群从中表兄弟”。“江南投亚相” (南下向徐浩学习)和“怀书西入秦” (两次晋京,曾向颜真卿请教)是怀素生平中最为重要的两次行踪。另外,他还与窦皋、许遥、鲁收、朱逵、王邕、李白、苏涣、卢象、马云奇、李舟、任华、陆羽、戴叔伦、钱起、韦陟、陆羽等名流交往[12],这些名流多对其书法作诗相赞。另外,敦煌残卷马云奇的《怀素师草书歌》中有关于怀素的年龄、交游、出行等的记录[13,14],也被用来作为怀素生平考证的第一手证据。

4.3 书法技法与美学特征研究

4.3.1 书法创作思想研究

道家思想无疑对草书家的狂草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庄子的忘我思想在怀素的草书创作中有所体现[15]。对怀素书法是否“高古”的问题,以及米芾对怀素的批评,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怀素中晚年的《圣母帖》就承传了魏晋传统[16],另外《藏真帖》也有二王的风神。还有学者研究了怀素大草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酒发挥作用的精神实质,认为《自叙帖》初看是情性的,但实际上是理性的,其狂草之狂是佛家解构了建立在儒家规范上的唯美书风的佛性表达[17]。这种认识对于理解怀素书法创作思想有重要意义,一般人容易看到怀素书法创作表面的“狂”与“感性”,古诗中也多如此记载,但不易看到其书法更多地表现出“理性”的特点。

4.3.2 书法技法与空间构成研究

首先是关于书法“势”的研究。从“势”的角度来研究怀素的狂草是近年学术界所关心的话题。最能体现“书势”运动美之极致的书体要首推狂草,而创造这种极致的代表性成果就是怀素的大草[18]。也有学者把“势”分为“笔势”和“体势”两种,提出要使笔法到位与生动,必须要研究微妙复杂的“笔势”的承接映带关系,进而借助造型诸要素的对比强调“体势”的变化[19],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具有实践意义。其次是关于空间构成与形式语言的研究。书法的空间构成与形态学分析是近年书法研究兴起的一个热点领域[20]。通过对《自叙帖》的点、线、面在形状、质感、方向、长度、位置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视觉性格做详细的图像分析,可以归纳其组合排列规律及形成视觉冲击力的机制[21]。还有学者研究了怀素《自叙帖》的形式语言和形式法则[22]。还有关于怀素草书笔法、字法与章法的研究[23],反映了学术界对怀素书法技术研究和学习的深入。

4.3.3 书法美学特征研究

怀素狂草具有一种抽象美,这一方面缘于他在草书中强化了书法在点线构成上的抽象性;另一方面,也与怀素非常得体地将绘画审美法则应用到草书创作中有关[24]。怀素的草书在“速度”和“气势”方面形成了“狂放之美”,给中国书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风格,这种美学观既是对儒家中和美的冲击,又是对道家自然美的超越[25]。尽管怀素狂草的“狂放之美” 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但它不是简单的一味“狂放”,其线条极强的表现力消除了审美疲劳[26],当然也与其作品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有关。怀素草书的浪漫主义精神是有关怀素书法审美讨论最多的话题。涉及怀素在张旭的基础上增益草书的浪漫主义[27],这种浪漫主义草书不失法度,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28]。也有学者认为尼采的“酒神精神”可用来说明以怀素、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创作的美学特征[29],这就解释了酒在怀素草书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4.3.4 由怀素草书兼论唐代草书

刘正成认为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及其表现出的批判与创造精神是唐代草书的标志性成就,晚年怀素因疾病所困无法借酒达到亢奋与颠狂的精神状态,但他十分怀念当年创作大草时的颠逸状态[30]。这种观点与传统上怀素中晚年的书法重视古法尤其晚年所书趋于平淡并进入化境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对于认识唐代草书乃至狂草创作的精神实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学者认为,以颜真卿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为标志说明唐人已经完全形成有别于晋人书法的新面目[31]。一般认为,唐代的狂草书风具备丰富的线条形态、多变的结体、律动的篇章以及创作状态中的情感宣泄等特征[32],无疑,怀素的狂草是唐代狂草上述特点的具体化。也有学者认为,唐代狂草的创作状态是蔑视规范、否定权威的[33]。就时代背景而言,在中唐的动荡中许多新的艺术思潮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了佛教南宗的“狂禅”一派,怀素的狂草便是“狂禅”的佛性表现[34]。因此,与其说怀素代表了唐代典型书风,不如说其书法风格的形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尤其是中唐经济衰落进而刺激文化变革这样的综合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4.4 书法比较学研究

开展书法比较学研究,有利于把握书家的共同特点并区分其差异性,对于把握书体演变规律、概括某一个朝代书法特点以及揭示共同文化基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张旭和怀素在书法史上并称“颠张醉素”,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因和审美需求,因而最容易成为开展书法比较学研究的对象,这方面文献较多,集中在其线条、笔法和章法处理的差异[32],在把握书法动感与静感及情感与法度之间的关系[35]以及在创造狂草艺术形态的贡献差异等方面[36]。将宋代黄庭坚草书与张旭、怀素草书进行比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37]。还有学者对八大山人与怀素的书法作品及其不同的人生阅历进行比较 [38]。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把毛泽东的书法或毛体与怀素、张旭进行比较[39,40],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更有学者把张旭、怀素的大草创作状态与当前书法家的创作状态进行比较,进而批评了当前书坛很多作者以投稿、参展为第一出发点的功利性创作[41]。

4.5 传世名帖辨伪、考证与赏临

4.5.1 传世名帖的辨伪、考证

对怀素传世法帖的辨伪一直是学术界针对怀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对《自叙帖》真伪的辨析、考证,最为激烈和持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朱家济、马衡等开始对《自叙帖》起疑,后来启功撰文指出明文征明、詹景凤、文嘉,清高士奇,都曾用曲折手法表示对《自叙帖》墨迹本的怀疑,尤其是该帖被苏家本、补纸、苏氏跋的遗失等问题所扰,愈发增加了观者的猜想[42]。启功的这一说法被称为“摹本说”,支持“摹本说”并进一步发扬的还有台湾学者李郁周等人。后来朱关田对《自叙帖》中所涉及的与怀素有交往的各个人物进行了考证,认为《自叙帖》内容所述 (尤其是职官称谓)很多不符合史实,推断《自叙帖》系“伪文”[11]。熊飞则与朱关田进行商榷,认为《自叙帖》文字是可信,对于考证怀素生平及交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4,43]。此后,争论不断:有提出不应仅从职官和语言上断定字帖真伪者[44],有从印鉴论证“摹本说”者[45,46],亦有反对针对印鉴考证做鉴定者[47],有借鉴医学临床诊断学原理开展鉴定者[48,49],还有学者强调不要在研究中脱离墨迹卷本身去做假设、推理而曲解墨迹卷的真相[50]。对怀素《自叙帖》真伪之辨高潮发生在2004年在台北举办的“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研讨会”,台湾和大陆的很多学者参与其中,基本达成共识,对“摹本说”、“伪本说”进行有力反驳。除了对《自叙帖》 (台北故宫本)的考证以外,还有对《蜀本自叙帖》的考证[51]。另外,利用怀素书法名帖开展书法考古、年代考证甚至款识考证等[52]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4.5.2 传世名帖的欣赏、临习

对怀素传世书法名帖的欣赏与临习是书法家掌握草书书写技法、传承怀素书法精神的必备路径,一些杂志也专门开辟专栏对古代名帖进行介绍推广,其中经常可见对《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等的介绍、赏评与临习技巧总结,其中对《自叙帖》介绍最多。由于这些文章多数定位是普及性目标,文献数量较多,故在此不再赘述。

4.6 文化与史学研究

4.6.1 怀素书法与文化精神

狂草的形成既有文化历史背景,又反映了一种文化精神。怀素系南禅宗禅僧,南禅宗修炼的自由度为其狂草提供了广阔空间,凸显了冲击传统书法规范、一任自然的文化精神[53]。怀素狂草本体特征反映了中国人心灵的自由性[54]。包括怀素在内的中国草书家的艺术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悲剧精神”,它富于创新,从思想深层体现出“尚力”的刚性精神[55]。怀素的狂草之风还影响到了日本书坛,如日本书家“三迹”之一的藤原佐理的作品,那种在保持理性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挥洒的书写方式,与怀素是一脉相承的[56]。作为一种使抒情性、节律感达到极限状态的书体,狂草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内蕴的时间维度,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与人类多元的情感生活相契合[57],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怀素的狂草还昭示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4.6.2 与怀素有关的诗文研究

一是怀素自己的诗歌。这在文献中记录较少,《全唐诗》记录怀素七绝二首,评者谓其“清新俊逸,格调高古。”《宣和书谱》卷一九辑录了怀素的诗歌作品13首。另外,在宋人、明人著作中,如《广川书跋》、《古今禅藻集》、《唐章癸签》,都辑有零散的怀素诗作。可见在书法以外,怀素是擅长写诗的。二是诗人们通过诗歌记录或赞颂怀素的狂草艺术。据《全唐诗》记载,曾作诗歌赞怀素狂草艺术的人物包括:马云奇、李白、王邕、窦冀、鲁收、朱逵、许瑶、钱起、苏涣、任华、戴叔伦、韩偓、杨凝式、贯休等。除了上述人物外,按《自叙帖》所言,韦陟、张谓、卢象、李舟都曾为怀素“作歌以赞之”。这些诗有助于研究怀素草书的文化生态内涵。三是历代跋语研究。怀素很多传世名帖上,有历代书家、藏家题跋,这些题跋信息量很大,记录了很多有关书家风格、作品流传、作品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值得挖掘。

4.6.3 年表、书目考证及其他

人物年表是研究人物的重要线索。学术界对怀素年表、历代相关的书法辑评、有关怀素研究资料书目索引、怀素帖目的收录情况等进行了系统整理[14,58-60],具有史学和文献学价值。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现代文献计量方法和理性视角,对30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怀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疏理和总结,旨在弥补传统上对怀素研究所无法实现的文献科学分类和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分析,以期对国内怀素研究文献起到补充作用。

总体上看,30年来怀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无疑也存在一些问题,试对未来怀素研究及草书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以下展望和建议:一,从研究资料上看,应提高使用第一手资料、数据的研究意识,包括未出版的材料、档案、访谈、文本分析等,敦煌遗书中的马云奇诗歌及对怀素书法构成及空间形态的分析等在这方面已有良好开端,但无疑利用第一手资料数据的意识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从研究方向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对反映怀素书法本体特征的书法技法层面的研究增多这是好的趋势,然而在“人物及书法成就综论”上的成果大为增多,却折射出一般性介绍成果偏多而专题性深入研究成果偏少的问题,另外,对“偏冷”的有关怀素文化和史学研究多年来变化不大,也应该引起重视,应提倡借鉴西方文化和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三,从研究方法上看,需要多学科介入,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的一些原理,如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在互动深描中建构理论、生活史重构等方法可以在当下草书家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研究中发挥作用,后现代地理学中的知识考古学、系谱学、景观的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和解构等方法都可以对怀素的狂草范式和图式及其文化学意义和人文主义内涵开展诠释学研究;四,从学术规范和文献引用关系上看,尽管一度在《自叙帖》真伪的辨别上曾引起激烈讨论和对已发表文献的商榷,但总体而言,关于怀素研究文献之间的引用网络关系尚未形成,对怀素相关研究主题开展持续性研究者数量偏低 (比如对怀素研究文献数据库的统计表明,同一人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者有9人,发表3篇论文者有4人,发表11篇论文者只有1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和文献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中国书法家协会.92'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草行书作品展论文集 (第1版).南太平洋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2.

[2]朱天曙.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目——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书法,2005(2):第83-84页.

[3]朱小平.从怀素草书说起.群言,2014(4):第62-63页.

[4]劫智.秃笔成冢得真谛,骤雨旋风启后人——浅析怀素的草书艺术.书画艺术,1999(1):第28-29页.

[5]徐利明.颠张醉素比较说.书法之友,1993(1):第11-13页.

[6]方爱龙.怀素生平研究现状综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第82-85页.

[7]潘良桢.澄清淆乱已久的怀素生平.中国书法,1999(4):第32-33页.

[8]何清谷.唐书法家怀素事迹考异.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第76-78页.

[9]熊飞.怀素生平小考《三则》.书法研究,1989(4):第59-61页.

[10]殷荪.论怀素.书法研究,1989(4):第45-58页.

[11]朱关田.怀素《自叙》考.书法研究,1986(4):第43-57页.

[12]王辉斌.关于怀素生平中的几个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1):第36-42页.

[13]伏俊琏,朱利华.敦煌本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1):第30-34页.

[14]熊飞.怀素草书与唐代佛教 (第1版).香港教育出版社,2005:第120-139页.

[15]李亮.庄子“忘我”思想与怀素草书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王永贵.怀素是如何进入化境的.收藏界,2013(8):第85-88页.

[17]陈海良.草圣何需因酒发——由怀素《自叙帖》说开去.书法,2015(6):第152-159页.

[18]于湧.论张旭怀素狂草书势的形成.丹东师专学报,2001(2):第13-14页.

[19]王飞.怀素草书笔势与体势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27页.

[21]钟沐薇.,怀素《自叙帖》空间构成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2]张旭年.《自叙帖》形式语言探微.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3]王南溟.颠张醉素 (第1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第71-92页.

[24]张小补.怀素现象与怀素意义.衡阳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1993(5):第107-111页.

[25]陈孝宁.怀素散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第16-19页.

[26]王宏.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2013(8):第88-89页.

[27]朱关田.从怀素说起——对当前书学研究的一点意见.中国书法,1997(3):第23-28页.

[28]尹忠俊.兼论唐代草书艺术的浪漫主义——以怀素草书为个案.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第122-123页.

[29]王碧凤.从柏拉图的“癫狂”到尼采的“酒神精神”——以怀素、张旭为例浅析草书创作的艺术美.名作欣赏,2012(33):第25-26页.

[30]刘正成.张旭怀素论——兼论唐代草书.中国书法,2016(8):第4-35页.

[31]赵志伟.醉僧狂草,千古独步——怀素书法评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第24-28页.

[32]赵姗姗.以张旭怀素的比较研究看唐代狂草书风.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3]沃兴华.论怀素与唐代狂草.中国书法,2005(5):第35-40页.

[34]易先根.道悟神通意象飞——怀素评传.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2):第6-17页.

[35]葛建伟,李中合.简论张旭、怀素草书的不同表现.商洛学院学报,2008(4):第42-44页.

[36]傅爱国.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高僧怀素草书创作情感表现臆断.书法之友,1993(2):第11-13页.

[37]李跃林.观世界与观自在——张旭、怀素与黄庭坚大草书风的比照.荣宝斋,2016(3):第146-159页.

[38]杨远征.怀素与八大山人:生命与艺术的互证.理论与创作,1997(3):第60-62页.

[39]张其度.怀素与毛泽东书法艺术比较.固原师专学报,1993(01):第100-102页.

[40]廖文斌.狂草书法的形式感与人格的铸造——张旭、怀素及“毛体”书法的异同研究.大众文艺(理论),2008(7):第71-72页.

[41]饶霄云.狂欢与呐喊——从张旭、怀素狂草说开去.教育文汇,2005(11):第52-54页.

[42]启功.启功从稿:论文卷 (第1版).中华书局,1999:第115-125页.

[43]熊飞.怀素《自叙帖》真伪考——兼与朱关田先生商榷.零陵师专学报,1990(4):第88-94页.

[44]刘启林.怀素《自叙帖》释文及语言问题琐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03):第47-49页.

[45]王铁.也辨怀素《自叙帖》.书法,2006(7):第26-33页.

[46]王铁.也辨怀素《自叙帖》(续).书法,2008(4):第84-94页.

[47]王乃栋.《旧拓晋唐小楷》辨伪与《怀素自叙》问题.中国文物报,2008-8-13(第7版).

[48]傅申.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 (第1版).台北:典藏艺术家庭有限股份公司,2014:第250-299页.

[49]白谦慎.承前启后之作——评傅申著《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中国书画,2014(11):第120-121页.

[50]黄惇.当代书法理论文集系列:风来堂集 黄惇书学文选 (第1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第50-66页.

[51]朱战威.怀素蜀本自叙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2]穆棣.书法与考古——以怀素《自叙帖》为例.诗书画,2013(3):第148-159页.

[53]熊飞.草书怀素是南宗禅僧.零陵学院学报,2002(5):第137-138页.

[54]蔡永胜.书法艺术与心灵自由——关于怀素草书《自叙帖》.书屋,2008(1):第49-55页.

[55]邱世鸿.狂草与中国“酒神精神”——以怀素为例论中国书法艺术的主体精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第103-107页.

[56]饭野世子.怀素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57]俊李祥.张旭、怀素大草书的艺术成就.衡水学院学报,2016(3):第77-84页.

[58]王元军.怀素评传 (第1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218-248页.

[59]何清谷.怀素草书的研究与欣赏 (第1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25.

[60]熊飞.佘斯勇与陶炎武,《宣和书谱》所录怀素百帖考释.咸宁师专学报,1999(4):第56-62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狂草怀素草书
怀素芭蕉练字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书僧怀素的籍贯
读林鹏《丹崖书论》有感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联谜考徒弟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怀素芭蕉练字
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