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章太炎、姚奠中师生篆书承传谈学问与书艺之关系

2017-07-31■宁

书法赏评 2017年3期
关键词:结体章太炎篆书

■宁 凯

从章太炎、姚奠中师生篆书承传谈学问与书艺之关系

■宁 凯

一、姚奠中对章太炎篆书观念的延续

姚奠中 (1913.05-2013.12.27)二十三岁时,在章太炎 (1869.01.12-1936.06.14)先生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听讲,并考取其研究生,是章氏晚年仅收录的一批研究生之一。[1]十九岁时从常赞春学篆,其间受到篆刻家李伯常的指点,但对其影响最大的是1935年从章太炎门下。[2]姚奠中的篆书,继承了章太炎作篆的基本观念,为典型的学者风。笔者认为姚奠中对章太炎篆书观念的延续可归结为三方面,即篆书技法、文字学传统、君子浩然正气。

进章门之后,得到章先生的指点,涉猎“汉碑头”、《天发神谶碑》《三体石经》《石门颂》《郑文公碑》《张迁碑》《曹全碑》等碑刻,“要放得开收得住,结合颜楷大有益处”,[3]这类提示对他影响很大,由此姚奠中篆书中便体现出了隶书笔意及楷书的提按顿挫,为其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姚奠中《书艺》自跋中曾提到“中锋逆入,关键在转折,不在转折之处用力,便不能保障中锋用笔笔到力到,不许浮、不许飘、不许涂、不许揉、不许抹,正身悬腕,使全身之力注于笔端,如此可免于流俗。”其篆书纯中锋用笔、涩进疾行、饱满有力,线条极富变化,转折处用力、正身悬腕则是笔力充沛的关键。从布局结构来看也极耐人寻味,结体与墨书竹简、铜器刻款有颇多暗合之处,神韵兼具。章太炎篆书得益于对钟鼎古器的热衷,字法谨严,以音韵为本,以《说文》为宗,笔法自然近古,字法谨严有序。《姚奠中讲习文集》称[4]:姚奠中到章太炎门下才开始走上了学术道路,精习章先生的经、史、子、文、小学诸略说才得以茅塞顿开。结合章先生的《古文<尚书>》《说文 〈部首〉》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研究,终有心得。

对比姚奠中 (图1)、章太炎 (图2)篆书作品。在线条用笔方面,姚奠中篆书笔迹圆融,高古朴茂,深得章太炎作篆精髓;用笔上,姚奠中在继承其中锋作篆的基础上,提按顿挫更加明显;虚实结合,增加了涨墨与枯笔,使作品更加苍茫刚劲、饱满有力;横向笔画较重,竖向笔画较轻,使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在结构方面,两者形态一致,不仅体现了秦篆坚挺匀称之美,又将石鼓文的浑穆厚重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图1、图2,“到”字左半边结构基本一致,右边章太炎结体更加中正,而姚奠中将中正的结体变得更加圆转。“如”字亦如此,在继承基本结构形态的基础上使字形更加圆浑饱满。“识”字基本相似,姚奠中“戈”字将撇画拉长,使整体字形变得修长。“此”字,章太炎字形更加宽博,姚奠中改变右侧字形方向,使“此”字呈现上紧下松的状态。“风”字在继承章太炎基本字形的基础上,将线条弧度变大,“物”字亦如此。“人”字将其撇画角度下拉,使其结构更加修长。由此可见,姚奠中在继承章太炎基本用笔结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线条角度的变化、用笔的丰富等。

图1 (《文墨春秋 姚奠中作品集》山西博物院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1第一版)

对比图3(姚奠中)、图4(章太炎):姚奠中此幅作品线条较为细劲均匀,大概为“玉箸篆”一类。结构上,“水”字两者结构一致,章太炎“水”字取向下的势,而姚奠中将向下的势变为向右的势。姚奠中“云”字比章太炎“云”字更加瘦长,曲线形态更多。“天”字上半部弧线方向一致,“华”字一致。由此可见,姚奠中篆法在继承章太炎的基础上,将整体字形拉长,结体谨严、线条流畅,学者的典雅古拙之气透露其中。

图2 (《山辉蕴玉 馆藏章太炎先生书法集》杭州出版社2011.8)

图3 (《文墨春秋 姚奠中作品集》山西博物院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11第一版)

图4 (《山辉蕴玉 馆藏章太炎先生书法集》杭州出版社2011.8)

对比姚奠中对联 (图5)与章太炎《急就章》篆书轴局部 (图6),师生二人在篆法方面决无讹误,恪守说文,字法极为讲究。在作品中不难发现钟鼎款识、汉魏碑额、三体石经等的影响,汉魏碑额的浑厚、晋唐书札的典雅、笔势的古朴灵动、结体的严谨斟酌在师生二人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体现出学纳百汇、饱经沧桑一派阔达气息。“姚奠中不以书家自居,而是把诗书画印作为国学的一部分对待,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体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受章先生影响”。[5]可见章太炎对姚奠中的影响从学问开始,渐涉及书法,其书法不比那些所谓“匠人”,而是其品德、学养、胸襟、气度的呈现。书品与人品是一致的,在章太炎的影响下,姚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正直的人格与渊博的学问熔铸于书法之中,笔墨沉雄,古朴典雅,延续了一种学问与书法融合的学者风。这种学者风是建立在渊博的学问与高尚人格修养的基础之上的,其篆书呈现出浓浓的金石气、书卷气与君子的浩然正气。

二、学问研究与书法创作之互动关系

章太炎云李斯作篆,已多承误,叔重沿而不治 (《文史叙例》)……这种只讲文字的形态,用笔的情趣,只摹其笔意,赏其姿态,而阙其所不知,一如欧人观华剧然,但赏音调,不问字句 (《小学略说》)。像邓石如、吴大澂这样时代的开创者,作篆都难免有讹误。对于字法上的错误,太炎先生这样治学谨严的学者是不能容忍的,可见学问研究的重要性。

书法创作要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杨守敬曾说:“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6]黄山谷讲“学书不但要胸中有道义,还要广以圣哲之学”,(《山谷文集 书增卷后》)陆维钊曾说“不能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陆维钊谈艺录》)邓散木曾云:“不通古籀,即无以识三代之彝器,不辨二篆,即无以鉴古鉨之时代,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要务,而欲求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育夫无埴,莫知所从矣。”[7]纵观书法史每一种字体的演进都离不开学问,从象形符号到形声文字都充斥着文化的演进。书法作品的雅俗与格调的高低取决于文化素养,学问研究则为根基。“书如其人,字如其品”,若没有学问作为根基,如何体现其“人”与“品”?书法用笔技巧再高,也不过沦为匠人。提高自身价值与修养,不至沦为抄书匠。书法创作要与学问研究同时进行,甚至学问研究高于书法创作,以理论引导实践。只有如此,书法创作的格调才会提升。章太炎曾说:“程瑶田、阮元、钱坫往往考奇字,征阙文,不慎形声,无以下笔。龚自珍治金文,葢缪体滋多于是矣。”[8]章太炎深厚的学问功底与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不卑躬屈膝,爱憎分明的人生境界体现在其书法上,表现出特有的书卷气与君子正气。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道德人格、文化修养,而自身的价值与修养需要由学问来提升,学养便成了辨识书家与书匠的标准。

学问与书法并进,以学问为主,推动书法艺术创作。学问研究与书法创作相辅相成,书法与学问从来都是密切联系的,并不会冲突,文化修养和学识决定着书法创作的雅俗高下,不重视学问一昧追求技法技巧,其书法必然会走向一个误区。因此,必然要重视学问研究,以学问研究带动书法创作,书法创作辅以学问研究,实现两者的互动,以达到书学俱佳的境地。

图5 (《文墨春秋 姚奠中作品集》山西博物院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1第一版)

图6 (章太炎《急就章》篆书轴)

[1]《学人书家姚奠中》姚奠中年谱 刘锁祥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7

[2][3][4][5]《姚奠中讲习文集5》研究出版社 (叙记篇、书信篇、年表篇、访谈篇)2006.8第一版

[6]《中国现代书法史》朱仁夫 第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

[7]《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念驰

[8]《章太炎全集》章太炎文録初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第一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结体章太炎篆书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