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低剂量方案在肺结节复查中的应用
2017-07-31赵其超李传东胡莹莹徐妍妍马恩森
赵其超,李传东,胡莹莹,徐妍妍,马恩森
(中日友好医院 放射诊断中心,北京 100029)
经验交流
CT低剂量方案在肺结节复查中的应用
赵其超,李传东,胡莹莹,徐妍妍,马恩森*
(中日友好医院 放射诊断中心,北京 100029)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低剂量方案在肺结节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 Revolution CT行胸部常规CT检查时发现肺结节的患者30例。记录首次扫描的起始位置、扫描层数及辐射剂量(CTDIvol吸收剂量加权指数、DLP剂量长度乘积),作为A组;患者复查时利用低剂量方案按照先前记录,扫描相同初始位置及层数,记录其辐射剂量值,作为B组。2组图像均上传至工作站,由2位高年资医师对CT图像审阅并进行评分。结果:A 组 CTDIvol、DLP平均值为 11.396mGy、470.97mGy·cm;B 组 CTDIvol、DLP平均值为 1.408mGy、59.208mGy·cm,分别下降 87.49%、87.6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像质量方面的平均得分为 3.78、2.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观察结节方面的平均得分为 0.906、0.904,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对肺结节复查的需求,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低剂量;肺结节;图像质量;临床需求
自20世纪70年代Hounsfield研制成功第一台CT机后,经过多次更新换代,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图像越来越清晰。然而随着公众对辐射防护认识度的提高,CT厂家的研发人员也将降低辐射剂量列为评判CT性能的标准之一。胸部CT扫描作为医院的常规检查,在检查中经常会发现肺结节,一般会提示定期复查,多次扫描显著增加了电离辐射对患者造成损害的潜在风险。本次实验中,通过比较常规CT和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临床需求;旨在探讨低剂量扫描方案在肺结节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行常规CT发现肺结节需要复查的患者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69岁。复查时,所有患者均按相同设定要求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30例患者按照初查和复查分别设为A、B 2组。
1.1.2 机器及参数
所有CT检查均由GE Revolution 256排CT机完成。常规扫描参数为:120kV,智能mA:150~450,采集最大 mA(acquisition max mA,AM mA):680mA, 噪 声 指 数 (noise index,NI)9.0, 螺 距(Pitch):0.992, 旋 转 时 间 (rotation time,RT):0.50s,重建技术Asir-V值30%,原始层厚(raw data thickness,RDT):0.625mm,重建层厚(reconstruction thickness,RT):5.0mm,重建层间距 (reconstruction interval,RI):5.0mm。 低剂量扫描参数:100kV, 智 能 mA 80 ~300,AM mA:720mA,NI 18.0,Pitch:0.992,RT:0.50s, 重建技术 Asir-V 值40%,RDT:0.625mm,RT:5.0mm,RI:5.0mm。
1.2 方法
1.2.1 数据采集
30例患者记录首次扫描的起始位置、扫描层数及辐射剂量 (CTDIvol吸收剂量加权指数、DLP剂量长度乘积),作为A组;患者复查时利用低剂量扫描方案按照先前记录,扫描相同初始位置及层数,记录其辐射剂量值,作为B组;2组图像上传至影像工作站。
1.2.2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由2位经验丰富、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0年以上医师进行盲审。取2人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结果。图像质量评分针对噪声水平,伪影,组织边界,组织间密度差异共4项标准[1],每项显示非常满意记1分,大部分满意记0.5分,完全不满意记0分,以>2.5分为满足诊断阈值;观察比较肺部小结节,参考其他文献[2]评分标准设为:结节在软组织窗与肺窗边界清晰为1分,结节经过调窗显示边界尚清晰为0.5分,结节边界完全不清为0分,两组差异程度可由医师自由掌握,给予0~1之间小数数值的评定。以1例患者举例分析A、B两组图像结果,图1~4(见封二)显示A组患者常规胸部CT扫描于右肺上叶尖段可见一实性结节,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并与右肺上叶胸膜相连,病变与邻近肺组织界面显示清晰,纵隔及胸壁结构分层清晰。图5~8(见封二)显示该患者复查行低剂量CT扫描,右肺上叶病变可清楚显示其分叶、毛刺及胸膜牵拉征象,病变与邻近肺组织界面清晰,纵隔及胸壁结构分层欠清晰。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分析。将2组的辐射剂量值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表1 2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评分结果比较
2 结果
2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B组 CTDIvol、DLP 平均值 (1.408mGy、59.208mGy·cm)较 A 组(11.396mGy、470.97mGy·cm)分别下降87.49%、87.64%,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图像质量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78、2.74,2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观察结节方面的平均得分为 0.906、0.90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螺旋CT为临床医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有研究报告表明,公众照射剂量每增加1Sv,癌症发生率将增加4.1%,即每百人有4人因为辐射而诱发癌症[3]。CT扫描检查造成的电磁辐射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医源性辐射来源之一[4],CT对受检人群带来的辐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Naidich等[5]于1990年首次提出低剂量CT扫描的概念,低剂量CT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s Achievable)原则下,以期用最小的人体损伤代价来获得最佳的诊断结果。
目前实验研究[6,7]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降低管电流(mA)、增加螺距(加快扫描速度)、降低管电压 (kV)。本实验采用先进的GE Revolution 256排CT设备,运用降低管电压、SmartmA,重建算法(Asir-V技术)的优化以及选择合适的噪声指数,非常显著的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也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肺组织结构的特异性,其血管、支气管等肺间质以及肺结节与含气肺实质间质在很高的天然对比,对X线的衰减较低,在研究低剂量CT具有一定的优势[8~10]。已有研究证明低剂量螺旋CT对结节的检出率和常规剂量没有差别[11],本实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有些作者开展低剂量实验时,对患者先后连续进行常规扫描与低剂量扫描进行比较[12,13],大大增加辐射剂量;或将患者分为 2组,一组用常规剂量,一组用低剂量扫描,存在由于达不到诊断要求而进行重复扫描的风险;本人认为是不可取的。本次实验选取检查目的单一的肺部结节的复查患者来进行探讨,在GE公司工程师的帮助下调整参数,所得图像显示肺野内的结节边界清楚,形态及密度均能达到诊断的要求,并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1] 俞新华,汪福康,宋敏,等.低剂量CT在肺癌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5):975-978.
[2] 史燕杰,张晓锦.多排低剂量螺旋CT鉴别肺结节:两种重建层厚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77-1480.
[3] Advance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medicine[C].NCRP 43rd Annual Meeting,2007.240-241.
[4] 刘士远,于红.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4):295-300.
[5] Naidich DP,Marshall CH,Gribbin C,et al.Low dose CT of the lungs: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1990,175:729-73l.
[6] 郭丹丹,李春平,郭钧忠,等.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05:435-438.
[7] 王道庆,戚元刚.优化CT扫描方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J].中国辐射卫生,2010,2:187-188.
[8] 唐威,王建卫,吴宁,等.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在低剂量肺癌筛查结节检出中的应用价值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7):619-623.
[9] 张勇,洪群英,施伟斌,等.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8):3011-3014.
[10] 陈世林,杨季春,李磊,等.16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2):226-227.
[11] 朱天照,唐光健,蒋学祥.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 CT 的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4):428-431.
[12] 张赛君.常规剂量CT扫描和低剂量CT扫描诊断肺结节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8):1127-1129.
[13] 姬建强.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8:1082-1083.
R445.3
:B
:1001-0025(2017)02-0107-02
10.3969/j.issn.1001-0025.2017.02.011
* 本文通讯作者。
赵其超(1986-),男,技师。
2016-01-24
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