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尴尬的“限塑令”

2017-07-29周俊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限塑令塑令购物袋

周俊

国家实行“限塑令”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然而,“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深刻反思。

[现状篇]

限塑令为何遭遇尴尬

王石川

①“您需要塑料袋吗?”人们在购物时,往往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九年,然而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说名存实亡,已几乎沦为“卖塑令”。

②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白色污染,贻害甚巨,可谓众所周知。塑料袋之所以大受消费者青睐,原因十分简单:方便。限塑令实施的初衷,正是从减少这种“方便性”入手,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从效果来看,这样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

③面对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其次,塑料袋生产商和零售商家有着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而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已养成短期内难以割舍的消费依赖。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各方行为的交叉地带,恰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④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还面临新的难题。单看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快递业和外卖业就可知。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在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之时,小小塑料袋的问题已经不能不引起重视。

⑤既有监管层面的问题,也有利益关系的掣肘,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限塑令执行中的困境,如同今天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对政府部门而言,加强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是加强源头治理的题中之义。限塑令也应该延长监管链条,不仅要限用,也要限售、限产,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

⑥在执行中,如果只是政府部门单打独斗,那就注定会独木难支,还应该调动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塑料袋的治理过程中。比如说,共享单车以市场手段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限塑也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在一些国家,超市不再销售塑料袋,而是提供出租服务,顾客交押金便可租用环保购物袋,即用即租,用后即还,起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这样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即便不能一步到位,但在探索过程中,也能逐渐找到多方接受的共赢之道。

⑦对于治理者来说,限塑令遇到波折,恰是丰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限塑令施行已近10年,在盘点中总结得失,在推进中完善手段,有助于积累更多可推广的经验。创新监管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提升环保意识,限塑令带来的思考,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为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启示。随着环境治理能力和公众环保素养的提升,相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告别那些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美好。

(选自201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解 读】

限塑令施行已近10年,然而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在一些地方已是名存实亡。本文立足社会现实,客观分析了限塑令政策执行的困境,以及面臨的新的难题。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解决限塑令执行困境的一些对策:延长监管链条,不仅要限用,也要限售、限产;借助市场的力量,超市不再销售塑料袋,而是提供环保购物袋出租服务。文章结尾,作者展望未来,坚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告别那些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美好。

[对策篇]

“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

“禁塑令”了

樊大彧

①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多年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各地的集贸市场上,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超市的蔬菜摊位和散货区,免费塑料袋也任人使用。国内某环保组织负责人表示,“限塑令”出台后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塑料袋泛滥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限塑令”甚至沦为“卖塑令”,一些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

②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提醒,每天各种塑料袋不离手的公众,恐怕已经彻底忘记了“限塑令”的存在。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限塑令”,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根据该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③让“限塑令”执行身陷尴尬的“东西”主要有两个,非法的超薄塑料袋和超市合法出售的塑料袋。超薄塑料袋禁而不绝的原因是,各地工商部门对非法销售超薄塑料袋查处不严,即便查到也以教育整改为主。同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造成的执法缺位,各地区之间缺少联动产生的执法割据,这些都是超薄塑料袋违法生产、流通难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④而合法销售的塑料袋带给“限塑令”的尴尬则是,“限塑”变成了“卖塑”。“限塑令”正式实施后,超市、商场从免费提供塑料袋到有偿使用,在初期,超市商场等塑料袋使用量确实出现锐减,限塑效果似乎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在消费者对二三毛钱的经济杠杆微刺激渐渐麻木之后,塑料袋的使用量又回到原来的水平。于是,理想中的“限塑令”也就沦为了现实的“卖塑令”。

⑤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白色污染”这一世界难题由此形成。包括超薄塑料袋在内的各种不可降解塑料袋,是由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制成的,这类污染物如果焚烧,很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果填埋则会加速土壤板结,而且会让其他垃圾的降解速度变慢。在我国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首先应该“严打”超薄塑料袋,严格管控生产环节,坚决取缔黑作坊。同时,对超市商场销售的塑料袋也要管起来。“限塑”变成“卖塑”,这说明有关法令自身存在着局限性,从我国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来看,已经是时候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了。

⑥所谓“禁塑”,就是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而代之以可降解塑料制品。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之所以难以普遍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价格问题。环保塑料袋价格比较高,小号购物袋价格约0.6元,大号的约0.8元,比传统塑料袋要贵三倍左右。环保塑料袋价格高,但也没挡住部分地区的试点脚步,吉林自2015年1月起施行“禁塑令”,成为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目前长春市的大超市、大商场基本完成了环保塑料袋对传统塑料袋的替换。据媒体报道,“禁塑”后一些超市的老年消费者几乎全都不再购买塑料袋,而是自带“装备”。

⑦价格问题是阻碍“禁塑令”启动的主要难关,其实面对难题也不一定非要“硬碰硬”。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要求超市商场等“卖塑”大户,以原价收回传统塑料袋,禁止商家靠“白色污染”赚钱。有关部门不能让失效的“限塑令”继续尴尬下去,必须拿出办法并严格执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需要。

(选自2016年2月1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解 读】

“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多年以来,效果并不明显。“限塑令”出台后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塑料袋泛滥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本文中作者明确提出“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禁塑令”了,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客观的分析。作者认为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

[他山篇]

红红绿绿环保袋

叶永烈

①在悉尼街头,我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鲜绿色的长方形的大袋子,颜色十分鲜艳,我不知道悉尼为什么流行这样的袋子?

②到了墨尔本,我又见到那里的人们同样喜欢挎一个长方形的大袋子,只是颜色大都是鲜艳的玫瑰红。

③我问墨尔本友人阿森,为什么这里流行这样红红绿绿的袋子?他告诉我,这是“环保购物袋”,通常简称“环保袋”。如今,在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虽说仍然免费供应那种塑料薄膜袋,用来盛放所购的物品,但是顾客大都自觉抵制那些塑料薄膜袋,而是使用这种环保袋。各个超级市场都供应环保袋,每个环保袋定价9角9分澳币,相当于6元多人民币。

④阿森的话,给我解开了环保袋之谜。我当年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明白,超级市场免费供应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通常是用聚乙烯塑料或者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成为垃圾之后,难以分解,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正因为这样,澳大利亚提倡用环保袋取代聚乙烯塑料袋、聚氯乙烯塑料袋。

⑤从墨尔本回到悉尼之后,我和妻特地来到一家超级市场,果真在出口处见到出售鲜绿色的环保袋,妻一下子买了三个,也加入以拎环保袋为时尚的队伍。悉尼友人王先生听说我们这么喜欢环保袋,也从家里拿了三个送给我们。这种环保袋,是用无纺布做的。王先生告诉我,其实环保袋的成本不止9角9分澳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以环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工作,特地降低环保袋的价格,以求能够让普通百姓乐于接受。考虑到在澳大利亚生产环保袋,成本很高,澳大利亚政府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环保袋。所以,澳大利亚街上流行的环保袋,大都是中国制造。不过,中国虽然为澳大利亚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袋,在中国本土,环保袋还没有成为“时尚”。

⑥在美国,2007年推出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是用丝绸和小牛皮手工制作,可以折叠成钱包大小,价格高达960美元,乏人问津。英国推出的“我不是塑料袋”的时尚环保购物袋,售价15美元,也无法普遍推广。澳大利亚的环保袋走大众化之路,价格不到1美元,得到了普遍推广。

⑦悉尼的朋友们还告诉我,在2007年3月31日晚7时30分到8时30分,悉尼的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停止使用电器一小时,目的是用行动响应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世界著名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悉尼先驅晨报》近日联合发起一项名为“地球时间”的活动,得到广泛支持。在悉尼,办公室的电灯通宵不关,公司里的电脑昼夜一直开着,已经成为“习惯”。这“黑暗一小时”运动,有助于加强悉尼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强节约能源的观念。

⑧悉尼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就响亮地提出“美丽悉尼,绿色奥运”的口号。我来到悉尼奥运会的漂亮的场馆,很难想象,那是建立在原先的又脏又臭的百年垃圾场之上。悉尼在2000年奥运会期间所用的一次性饭盒,都是环保的纸浆模餐具,悉尼奥运会就连火炬也注意环保,采用容易充分燃烧的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作为燃料,以减少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的排放。

⑨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选自2007年7月20日《新民晚报》)

【解 读】

这是一篇写于我国限塑令出台之前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介绍了其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发现了的独特现象——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红红绿绿的“环保购物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倡导下,顾客大都树立了环保意识,自觉抵制那些塑料薄膜袋。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是希望人们学习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做法,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

猜你喜欢

限塑令塑令购物袋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限塑令”遭遇“七年之痒”
巧提购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