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巾帼英雄 别样风采

2017-07-29吴应海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胡玮炜董卿摩拜

吴应海

[导语]这是一群女子,更是一群巾帼英雄,她们有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走近她们,你不仅能领略到别样的风采,更能从中吸取到前行的力量。

胡玮炜——摩拜单车创始人

胡玮炜:用单车温暖你的城市

张大拿

2016年,如果你没骑过摩拜单车,也一定在街头见过它;如果你没在街头见过它,也一定在朋友圈里目睹过它的芳容。手机App找车、一键扫码开锁、自动计费、GPS定位……这个世界上首辆智能无桩自行车,诞生在中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让中国制造再次惊艳世界。然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目前市场估值10亿美元的智能出行共享产品,出自一个感性的美女记者之“手”,这个女人就是胡玮炜。

胡玮炜从事单车这一行,是因为单车承载了很多人温暖的记忆,包括她自己。她小时候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爸送他的一辆紫色自行车,她给它起名叫“紫衫龙王”,骑在上面感觉特别神气。每天骑自行车去上学,跟同学们又一起欢声笑语地骑回家。那段时光在她记忆里非常美好。也正是这些零星、片段式的美好回忆,促使胡玮炜后来的人生与自行车有了不解之缘。

在汽车科技类媒体工作多年,对胡玮炜的影响很大,让她接触了很多前沿的东西,也接触了很多有趣有想法的人。有了家庭之后,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买了车,开车上下班,但是她发现路越来越堵,看着灰蒙蒙的天的感觉非常不好,反而没有以前骑单车时的那种自在和快乐。慢慢地,她开始思考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思考和后来创立摩拜单车有很深的连接。她发现,人生活在一个适合骑车的城市应该是幸福的。一个城市如果适合骑自行车的话,它的幸福指数一定很高。因为首先它应该有宽阔的自行车道,然后有树荫,让人们可以遮阳。空气质量也应该良好,这样人们才愿意去骑行。我们是坐等有一天城市能够变成这样,还是说每一个人可以付出一点儿力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胡玮炜想到了做自行车项目,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去骑车,进而让更多的城市有所改变。为了这个有点儿暖的答案,胡玮炜其实在背后付出了不少努力。

2013年,胡玮炜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看到了很多智能科技改变生活的事例,深受觸动。她觉得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越来越多人使用同一个东西,它的价值就会越大。单车也是这样,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年轻人可以用,孩子可以用,大爷大妈也可以用。每个人都能使用,这就是最初摩拜单车的价值观。

后来,当有人邀约胡玮炜一起出来做共享单车的项目时,她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觉得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像一颗种子发了芽就一定要生长下去。所以,她很快就注册了公司,组建了团队去研发。

摩拜单车创业之初,有很多人质疑,一个年轻的女记者,真能带着团队开拓这个全新的领域吗?面对这样的声音,胡玮炜认为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自动过滤掉质疑,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在一次演讲时,胡玮炜播放了几个视频,看得台下众人激动得流出了眼泪。第一个视频叫《摩拜在北京的15天》。开始的时候,摩拜在中关村投放了100多辆,后面慢慢地加大投放量。视频呈现的是15天的一个变化。每一个亮点,代表一次开关锁。摩拜在15天的时间里,用自行车点亮了一座城市。从最初零星不起眼的小亮点,到最后群星璀璨,仿佛可以看到摩拜人在城市奔波的点点滴滴,也感受到胡玮炜梦想被点亮的激动之情。

而最让人动容的是《摩拜在深圳的1天》,与其他城市不同,画面上直到深夜都有无数辆单车如繁星般闪烁,也就是说,凌晨两三点仍有很多人在骑摩拜单车。有一次,胡玮炜调侃说,不知道为什么深圳一天24小时有这么多人在骑行。

后来一个用户就在朋友圈@胡玮炜,说其实很多人像保洁阿姨、工厂晚班工人等,他们都是在凌晨两点的时候刚刚下班,而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了,摩拜单车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知道答案后,胡玮炜浑身一颤,身体里仿佛又充满了力量。

“让自行车可以回归城市,让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美好。”这句摩拜单车一直在提倡的口号,此刻听起来温暖又真挚!

(选自《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7年2期,有删节)

[点 评]胡玮炜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但她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面对拥堵的城市道路,面对灰蒙蒙的城市天空,她想到了自行车,曾经的梦想在萌芽。而当机遇摆到她面前时,她毫不犹豫,开始了摩拜单车的创业,面对质疑,面对困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坚信,努力必有回报,事实才是最好的证明。她用自己的努力,给城市带来了温暖,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她的故事启示我们:一粒种子,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一个创业念头,也许会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借鉴方向:梦想、创业、努力、坚持、成功、榜样等。

董卿——央视著名主持人

董卿:若有诗书藏在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格 美

《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温柔端庄,优雅从容,诗词名句信手拈来,令无数观众倾倒,纷纷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最近,由她首次独立担任制作人并主持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播出,亦被誉为娱乐至死年代的一股清流。

有网友问:为什么我们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有人回答:她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内里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爱过的人。“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诗词大会上的选手王若西引用张潮的诗句“所谓美人者……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赞美董卿,而董卿的现场表现的确担得起这份赞美。当谈到毛泽东诗词“天若有情天易老”时,她随口念出石延年和元好问的另两个版本。“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当看到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容易记忆,而给古诗词谱曲时,她又吟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可见董卿腹中藏书之丰。

作为一个地道的书虫,她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身为央视“当家花旦”的她,即便每年要录制上百台节目,却依然会保证每天阅读一小时。“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几天没洗澡那样难受”,而这份良好的阅读习惯,得益于父母从小对她的培养。

从稍微能认字起,父亲就要求董卿抄成语,背古诗,读古文。寒暑假,母亲都要给她列书单。类似《红楼梦》《呼啸山庄》《茶花女》等中外名著。她三五天就能通读一本。有时读得实在太快,心存疑虑的母亲还会抽查一下。她总能对答如流。

回望过去,她终于彻底理解了“虎爸”父亲对自己堪称苛刻的教育。父亲出身农村,通过自身奋斗考上复旦大学,后来成为报社副总编。他笃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对董卿要求极为严格:无论风雨,每天晨跑1000米;7岁起就负责洗碗擦地等家务;上中学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勤工俭学,营业员、宾馆清洁工、广播员,什么都干过。父亲甚至不允许董卿买新衣服,不许多照镜子。父亲的理由是: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不如把打扮的时间用来学习。年少的董卿常常因为高压而无所适从,以致哭泣,但随着进入社会,她意识到父亲让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外部要求逐渐内化为她的自律,在每件事上她都本能的拼尽全力。用朱军的话说,“对自己太苛刻”。

从浙江艺术学院毕业后。董卿凭借踏实与勤奋。逐步实现了人生的华丽“三级跳”。经过十余年的打拼,终于在2005年以黑马之姿站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从此一站就是十二年。

做主持21年,董卿说,如今创作《朗读者》这样一个节目,感觉是“应该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为了《朗读者》,董卿常常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前一期的后期还没完成,后几期的策划就已经压上来。“有点前后夹击的感觉”,但她乐此不疲。

她的高标准,或曰苛刻,同样贯彻到了这个节目里。很多同事。这次合作了才知道。说“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她不是不知道同事们的付出与辛苦,但只要不符合她的标准,她仍然卡住不放过。有时连董卿自己都感慨,或许也真要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有资格做制作人。同事们都说,她之所以能做成这件事。就是因为她一以贯之的坚持;靠的是诗书的滋养,阅历的积淀,是在点滴细节里寻求感悟的明亮精致的心。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第8期,有删节)

[点 评]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成功,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坚持,都是努力,都是满满的汗水甚至泪水。如果没有年少时的刻苦和历练,如果没有长大之后持之以恒的阅读和积累,舞台上的董卿怎么可能出口成章,惊艳全场;她又怎么可能打造出“朗读者”这样的精品节目?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一样的董卿,给我们不一样的启示。

借鉴方向:阅读、积累、刻苦、成长、不一样、诗歌等。

潘向黎——著名作家;其父系著名 评论家、散文家,复旦大学博 士生导师潘旭澜

潘向黎: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盡”,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选自《读者》2017年第10期)

[点 评]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叙事散文,作者按成长顺序,讲述了自己跟着父亲读古诗的前后经过。从学龄前父女相隔两地,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到12岁时一家团聚,可以从父亲的书架上取书阅读,时间线索非常明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阅读能力也逐步提高,从最初似懂非懂,到后来可以跟父亲探讨阅读心得,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行文过程中,作者精选了“跟着父亲读古诗”的几个典型情节,或详或简,进行记叙,并从语言、神态等方面对人物展开描写,严厉、慈爱、忙碌、充满书生气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

品读此文,不仅应为作者优美的文笔叫好,更应去体悟传统文化熏陶及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借鉴方向:阅读、成长、家庭教育、父爱等。

王令凯——网名小令君,曾被哈佛

剑桥同时录取的美女学霸,畅

销书作家

王令凯:会有人记得你的勇敢

小令君

回初中母校看望老师。其他人都回去过不少次,我则是毕业十年后第一次回去。

我一直觉得我的初中老师们恨我入骨,因为我干的坏事实在多到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回想:每天迟到、早退,上课说闲话、看小说、吃零食、听歌,翻墙、逃学、打架……

而他们对我的惩罚也没有间断过,所以即使我离开十年没有回去,心里也毫无愧疚感,因为我觉得他们应该也不想见到我这个曾经让他们头痛的问题少年。我不出现,是为了避免让他们心里添堵。

可没想到曾经最讨厌我的老师居然想我!

老胡和老高见到我后很高兴,先把我过往劣迹如数家珍一番,突然间老高话锋一转,说:“你这个家伙,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你了!”

我很诧异地问原因。

老高看了一眼,欲言又止道:“我说了你可别翘尾巴啊!”我点点头。“因为开学第二天竞选班长,你跑上去在黑板最上头写了大大的你的名字,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姑娘以后肯定有出息。”

老高话音刚落,在场的同学们都纷纷附和:“我也记得那次!你简直是太有气场了!呼呼地就上去,说了两句话,然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所有人名字上面。我们当时在底下想,这女的简直太酷了。”

他们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

不过没他们说得那么酷,我在冲上台之前犹豫了好久,一方面因为从小没当过班干部,想着也该对自己有点要求了,但另一方面又怕丢人,因为我们的学号是按照考进来时的成绩排的。

上台竞选的时候得报学号,我的学号是45,一听就知道考进来的时候成绩是很差的。连竞选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的人都是学号30以前的,我上去岂不是很丢人?

于是我在那儿踌躇半天,眼看着该上台的都上台了,老师也开始问:“还有没有人?”我想,再不上去日后我肯定会鄙视自己,就长吁了一口气,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台了。上台后写名字的时候,我发现黑板上已没什么空白地方了,索性写在了最上面。

整個过程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酷,但在别人的眼里是那么的酷。

最后我没被选上,被选上的是考进来的时候拿奖学金的女生。

时至今日,若不是被老师提起,我是必然不记得了。只是没想到当时的举动大家还记得那么清楚,一时间感怀不已。

在成长的岁月里,因为自己总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所以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棱角扎痛。我便不可避免地总会想,大家只会关注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我这万千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又有多少人记得呢?那又何必去做那只出头鸟?于是我慢慢也变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冷眼旁观的人。

可事实上,我们总会记得那个不一样的人,那个勇敢的人。

曾经很佩服的年级第一,高考状元,雅思满分,现在早就不记得了。取而代之留在脑海的是第一个在学校门口摆摊卖家乡正宗凉皮的成绩普普通通的同学,人家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把凉皮店开满了北京高校的门口。可他曾经也被无数人笑话。

曾经很羡慕的校园名角儿、校花校草,早就忘记了模样,取而代之记得清清楚楚的面孔是第一个说要去做婚礼拍摄的长得不美的学妹,现在她拍过的新人已有400多对,成了国际认证的纪实婚姻摄影师,有了自己10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

那些以前觉得很厉害的人,现在几乎都记不太清了,刻在脑海里的都是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的名字,曾经不那么出色,却勇敢去做的不同的人。

想起自己高中时编导的话剧,几次被教导处卡住,最终在我们共同的坚持下上演,取得了空前的轰动。八年后的今天仍然会有学弟学妹恍然大悟地指着我说:“哦,原来那个剧是她排的啊!”

小时候的绘画老师现在遇到我妈仍然感慨我那个时候不听他话,执意画自己喜欢的风格,结果还真拿了大奖,高考不考美术学院真是可惜了。

在保研面试时,曾经在课堂上被我当面反驳的老师是其中一个面试官,我当时心想完蛋了,谁知他对其他面试官说:“这是个有主见有思想的学生。”

去北川支教几年后,遇到当时极力反对我的朋友,骄傲地向他的朋友介绍:“她当年一个人去北川灾区!”

小学时的好友结婚的时候寄给我请柬:“To我人生的第一个骑士。”她说她始终记得我带着她做了很多她不敢做的事,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

原来好多好多自己忘了的事情,居然都刻在了别人的脑海里。

所以不要再去担心自己的勇敢会是愚蠢的徒劳无功,不要害怕自己的付出是徒劳的,不要犹豫会不会有人记得自己的名字。

也许你去做了,结果会是很丢人的,会是失败的,但绝对不会是徒劳的,因为一定会有人记得你所做的。

所以,放心吧,去说,去做,去奔跑,去撞得头破血流,去拼个石破天惊,总会有人记得你的勇敢。

(选自《拼了命,尽了兴》)

[点 评]这是一篇随笔,作者先写事,记叙自己10年后回初中母校的经过,借老师、同学之口讲述了自己竞选班长的“辉煌历史”;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指出“人们只关注优秀成功人士”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们总会记得那个不一样的人,那个勇敢的人”。随后,作者边叙边议,以自己众多的亲身经历,来论证上述观点,号召人们“去说,去做,去奔跑,去撞得头破血流,去拼个石破天惊”。作者的闯劲,令人敬佩!

借鉴方向:个性、勇敢、成长等。

猜你喜欢

胡玮炜董卿摩拜
胡玮炜挥别摩拜单车 正式卸任法定代表人
摩拜推出多项福利,同时发布摩拜助力车
摩拜的宿命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胡玮炜: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摩拜单车的英国初体验
董卿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