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续豹尾
2017-07-28涂云川
涂云川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而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所讲授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优秀的课堂小结,能够促进学生及时梳理,系统归纳知识;适时提示,准确把握重点;及时回顾,强化记忆效果;及时训测,促进能力迁移,是实现课堂高效不可或缺的程序。
那么怎样发挥课堂小结的真正作用?我想,其一、教师思想意识里先要重视课堂小结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它的重要性,教师才能做出相应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发挥其作用,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清楚。其二、课堂中老师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小结,必须花几分钟去小结。一个学生对教学思路清不清楚,与学生会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总结与反思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课堂中教师尽可能的保证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总结反思,为课堂小结提供保障。其三、课堂中教师必须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分享课堂学习的收获,体验成长和成功。其四、引领学生掌握小结方法。比如可以自问:今天学到什么知识?问题解决是采用什么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或感悟?并自主提出一些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那么,如何开展课堂小结呢?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竭力探讨并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回顾要点法。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帮助学生回顾课堂的重点和要点,让学生通过回顾加深印象,通过总结强化内容,通过清理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二比较阅读总结法。前面说到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字字句句含情,字字句句围绕济南的冬天如何“温晴”的特点描写,其实这个特点在语文版教材的第三单元各个篇目都体现得尤为显著。朱自清的《春》里有五副春景图,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幅图画的字字句句都是紧扣该图画的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展开,只是《春》没有《济南冬天》那么集中,分出了五种春天的景物,分别描写。屠格列夫在《树林和草原》里则写出了夏天的俄罗斯草原从清晨到晚上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几篇文章的了解,还可以强化对“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这一方法的印象,提升了学生总结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知识掌握得如何,还可以用一个小练习来检测一下。小练习教学小结就可以把学生将课文与课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相通性”联系起来,相互引述,勾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比如在学习《伤仲永》时引导学生掌握“意动用法“的使用。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为何“的意思,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把----当作-----“。我们在学习《论语》时学习了“不亦乐乎“的”乐“的用法,为”以----为乐“”歆辄难之“的”难“为”感到为难“,均是“意动用法”的典型词语,在课堂结束时设置一个小练习:
学习了本文之后,请找出本课有意动用法的词语,并说说他们的意思。本课意动用法的词语有:1、“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 2、“父利其然也”中的“利”;3、“伤仲永”中的“伤”;4、“父异焉”中的“异”;5、“邑人奇之”中的“奇”经过这样的练习,将意动用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孩子们对于“意动用法“这个知识有尽可能系统而详尽的理解, 既有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立体化化,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四、梳理归纳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或者学生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加以梳理归纳,通过必要的重复强化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在此基础上理出明晰的条理,完善知识框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温故知新”的效果。我和学生达成协议,强迫执行课堂小结,最少三分钟,到最后三分钟老师还不小结,学生可以提醒老师。小结时孩子們必须站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课堂小结可以先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还可以做课堂的引申和质疑。在小结时,一问定乾坤,一语理全程:你在本课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你在本课学习中收获了什么)。通过课堂最后一问,孩子们在最后三分钟里回顾本课重点、要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前后内容的贯通,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五、存疑激思法
我们在教授《戴震难师》一文时,引导学生学习戴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精神,但仅仅告诉他们学习戴震的这种精神。但真正要培养学生学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精神,需要很多工作。我要求孩子们再课堂小结的部分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包括质疑。让孩子们互相质疑问难,如果孩子们解答困难,老师再加以引导。相互的质疑问难可以激发孩子们善思,创新,思辩的思维特点。比如刚刚开学时评讲课外阅读文章时,陈瑞杰同学在小结时就创造性提出了“第一段文字是环境描写,它有何作用”的重量级问题。我大加鼓励。在教授《风筝》时,我更是提出”你对被掠者的认可,淡忘,麻木是如何看待的”和“更有一点,如何来看待弟弟那无怨的恕?难道于兄长十多年前的无意的过错,弟弟应当睚眦必报么?”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跳出教材,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人生,引向理性与智慧,避免了误导和极端。这样的课堂教学小结使一堂课的结束成了学生游向美好生活,游向美好情怀,游向美好人生的入海口。
经过不断尝试和比较,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小结方面方法不断丰富,效果越发的高效,但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仍然要注意:课堂教学小结要紧扣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提升。课堂教学小结要简洁明快,决不能拖泥带水。课堂教学小结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学生对教师拖堂是十分反感的。
总之,课堂教学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