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7-10-15甘玉红
甘玉红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学,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入耳运用心理学教学模式,则需要教师要做出深入的探究。其中发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真正需求,联系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不但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还能很好的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心理学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动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并将其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激情,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步提升。其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激情的途径就是在学习中教师能够及时的进行奖励,但是奖励也是要经过合理的设计。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也足以证明在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而且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教学模式,教师在自行探索的过程中,也可以询问学生的意见,尽量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会愿意主动的参与。在学习方法上,教师也要适当的采用开放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共同和相互交流,总结出学生常用的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的采用被动形式的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管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技院校的学生,他们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实践,因此,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三、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新时期的学生,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各方面都有着差异,在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而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针对这些差异,新课标中提出,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心里学教育,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对于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对其他学科学生的表现有一定的掌握,并通过学生的性格,家庭教育,综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偏科严重或者学习情况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也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被教师所重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总而言之,有效的利用心理学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的情感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处于指挥者的地位对学生实施强大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课下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劣势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而完善教学活动。
參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