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负心婚变剧中“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再创造
2017-07-28杨然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中,“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个主题从《诗经》开始就已得见,比如《氓》、《谷风》等,就已初见“痴心女子负心汉”主题的端倪。在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痴心女子负心汉”主题更是久演不衰。宋元时期的负心婚变剧《秋胡戏妻》、《潇湘雨》、《琵琶记》都在“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母题下”创建了一种新的模式——“痴心女”向“负心汉”的妥协。而这种主题模式背后所影射出来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
关键词:痴心女;负心汉;妥协;负心婚变剧;男尊女卑
作者简介:杨然(1991.11-),女,河北省保定人,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主人公“痴心女”多为淳朴善良、温柔敦厚的下层妇女,与“痴心女”相对而言的“负心汉”则多为文人书生,这类作品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赞扬“痴心女”谴责“负心汉”。从诗歌《氓》,到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再到南戏《琵琶记》,经历了一个以“痴心女子负心汉”为母题并且再创新的过程。
一、负心婚变剧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母题
自戏剧产生以来,负心婚变剧就成为了戏剧重要的题材,并且这种戏剧题材由来已久。从诗歌到小说到戏剧,“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一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几乎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痴女怨女的形象存在,而与痴女怨女形象相对应的存在则是那些负心汉的形象。
剧作家们笔下对处于情爱中的女性多加褒奖,而对于男子的描写着墨并不多。男子在他们的笔下,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他们大多为文弱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在封建礼教面前畏手畏脚,甚至在危难来临,常常无力担当束手无策,们的爱情受到威胁时,只会唉声叹气,逆来顺受。更有甚者,他们滥情多情,喜新厌旧,把爱情当做玩乐的工具,做出伤害女子的事情。
《秋胡戏妻》是元杂剧作家石君宝的代表作,讲的是丈夫秋胡从军十年,十年后秋胡考取了功名荣归故里,却在回家的路途中巧遇佳人。秋胡见佳人生得貌美,便起了调戏之心,他这颗喜新厌旧之心,竟然没有认出这位佳人便是家中的妻子。而反观秋胡之妻罗梅英,在秋胡离家十年期间,她含辛茹苦,侍奉婆婆。面对李大户逼婚强娶,她与婆婆和李大户做强烈斗争。在桑园中,面对秋胡的语言调戏和威逼利诱之下,她不为所动,对秋胡厉声责骂。在得知桑园中调戏自己的人竟是自己等了十年的丈夫,眼看自己守了十年的忠贞爱情竟然毁在了丈夫的滥情只上,她顿觉羞辱,不顾一切向丈夫索要休书,道:“女慕贞洁,郎效才良。”罗梅英对自己的丈夫一往情深,宁可被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丈夫朝三暮四。
杨显之的《潇湘雨》写了崔通上京赶考考取功名,当他金榜题名后,他便谎称自己尚未娶妻取了试官赵钱的女儿,携赵女赴任秦县做县令。当崔通的原配妻子翠鸾得知崔通得了官,却久久等不到他来迎接自己,便只身赶到秦县去寻夫。翠鸾找到崔通后,没想到崔通非但不认翠鸾,还污蔑翠鸾为逃奴,严刑拷打后刺配沙门岛,还起了于发配的途中害死翠鸾的歹心。后当崔通得知翠鸾父亲为廉访使时,竟然有“我早知道是廉访使大人的小姐,任他做夫人可不好也”这样的浑话。
二、“痴心女”对“负心汉”的妥协
虽然宋元负心剧中强烈的赞扬了“痴心女”的大胆痴情,批判了“负心汉”的绝情无情,但在众多以“痴心女和负心汉”为主题的戏曲创作中,到故事的结尾,往往是“痴心女”为了婚姻爱情,为了“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向“负心汉”妥协,故事结尾往往破镜重圆达到了圆满的结局。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中,虽然罗梅英强烈的不认同秋胡的喜新厌旧,但在婆婆的劝说下罗梅英“若不为慈亲年老谁供养。争些个夫妻恩断无敢忘。从今后卸下荆钗,改换梳妆,畅道百岁荣华,两人共享”,这是罗梅英向秋胡妥协的表现。
《潇湘雨》中,杨显之安排翠鸾父亲意欲问罪崔通之时,崔文远出面调和,翠鸾在父亲询问她如何时竟说:“这是孩儿终身之事。也曾想来,若杀了崔通,难道好教孩儿又招一个?”最后只把赵女“打做梅香,服侍小姐”就作罢了。戏曲结尾崔通有一句“天下喜事,无过父子完聚,夫妇团圆”,这对于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来说真是讽刺呀。
元末南戏,高明撰写的汉代书生蔡伯喈和赵五娘悲欢离合故事的《琵琶记》中,虽然蔡伯喈比起那些攀附权贵、忘恩负义、抛弃妻子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算得上一个“忠孝两全”的正面形象。但他的性格中是不是过于怯懦了点呢?他的忠他的孝中又参杂了愚忠愚孝的成分。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他本不想参加科舉,但在父母和邻里的劝说下踏上了科举之路。金榜题名,牛丞相招他为婿,他想辞婚辞官回家尽孝,但在牛丞相和皇帝的强迫下还是滞留在了京城,取牛丞相之女为妻。当这些情况发生时,蔡伯喈却没有为自己据理力争一下。赵五娘形象在剧中最为鲜明,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任劳任怨侍奉公婆,有贞有烈。但作品最后,赵五娘仍是摆脱不了妥协的结局。在剧中,蔡伯喈虽然并非一个典型的负心汉,但他还是在权势的压迫下取了牛丞相的女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奴隶。赵五娘的身上体现了封建伦理和个人意愿的矛盾,但她最后还是成为了伦理纲常下的牺牲者。
三、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宋元负心婚变剧中“痴心女子负心汉”母题的发展变革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
春秋时儒家礼教对女子的言行举止作了种种的规定和限制,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父系氏族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三纲”原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东汉班昭著《女戒》七篇,更加系统地罗列了身为女子的行为纲常,实则体现了“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的道理。
在古代,男尊女卑似乎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由于种种道德礼教潜移默化的束缚,哪怕处于下层社会和下层民众共同生活的剧作家们也不可避免在作品中带上封建色彩。他们赞扬勤劳善良的女性,痛斥负心懦弱的男性,他们为女性发声,为女生正名,但仍无法拜托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
四、总结
中国古典戏曲中形形色色的男女爱情故事中,或多或少的都对男女双方的人性进行了披露,男女情感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外在提现。戏曲中“痴心女和负心汉”正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文化日夜浸渍的结果,中国文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将他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记录下来传播给后人。他们也有责任揭开遮在封建社会种种光环的面纱,让后人更深入得去了解这个社会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看到被冠以美好圣洁的婚姻爱情的假象之下的灰暗丑陋。
但在众多剧作家的创作中,“痴心女负心汉”往往走向了“才子佳人”的美好桥段,这就揭示了处于封建社会中的文人们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下既想要解放思想又无法摆脱束缚的矛盾心理。
他们对“痴心女负心汉”的剖析是在中国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这就注定了他们不能完完全全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教化,这些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他们无法完全摆脱这些思想的影响。
幸運的是,他们尝试过揭开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封建社会,哪怕未能向世人完全揭露出封建社会的病瘤,但还是对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包小玲.《元杂剧家庭剧与元人家庭伦理文化探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08.4-5.
[2]肖扬碚.《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考察》.柳州师专学报.2009.13.2.
[3]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235-256.
[4]汪丹.《论元杂剧中的负心汉形象》.凯里学院学报.2014.12.1-3.
[5]妥静.《“负心汉”文化根源探究——解析<秋胡戏妻>和<潇湘雨>中的“负心”现象》.河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