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细读的教学实践
2017-07-26陈丽英
陈丽英
【摘要】本文基于小语课堂文本细读教学,论述了教师应从字词切入,抓住文本精髓,关注人物言行等方面,引领学生欣赏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把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细读 课堂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85-01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读书“不能不求甚解”,要真正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才能真正领会文本语言的真谛。然而,一些教师在文本细读方面过于注重咬文嚼字,致使一篇好好的文章被“嚼”得支离破碎,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实效。如何才能把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字词切入,细品文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文本细读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善于从字词义切入,引领学生品味文本、欣赏文本,巧妙地将字词切入连点成线,使文本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争吵》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对“我”与好朋友发生争吵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描述,教导学生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宽容、团结友爱。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我”与克莱谛发生争吵以后的心情,教师主要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品感悟。有的学生从“我觉得很不安”中“不安”一词,感受到了作者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之后的矛盾、自责,感到后悔等复杂心情。有的学生从“终于挨到了放学”一句话中的“挨”字,感受到了作者坐立难安,以及在时间上承受心理煎熬等。这样教学,从字词切入细品文本,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
二、读透文本,把握精髓
文本细读既需要学生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又要避免进入逐字逐词讲读分析的怪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之前,要真正把课文读通、读透,把握文本细读的精髓,从而有的放矢,真正把文本细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課文主要记叙了地震发生时,一对父子牢牢记着地震前他们之间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与你在一起”,父亲经过30多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儿子的事情,表现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真正领会父子之间的情深呢?在学生读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引领学生细读:地震发生了,房屋倒塌,教学楼附近一片废墟,多数家长此时做了什么选择?这位父亲呢?哪些句子或者词语最能打动你?当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下边的时候,其他孩子有什么反映?这位儿子呢?哪些话使你感受更深刻?这样教学,在话题引领下,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抓住品读课文的精髓,真正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文本细读的目标落到实处,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言行,体会内心
在语文教材文章中,人物品质的呈现与其言行等活动有关。在教学时,要想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的思想主旨,教师就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中人物的言行进行细品,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自然之道》一课时,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在一次旅游途中,由于不听导游劝阻,赶走了食肉鸟,把幼龟抱回大海,结果弄巧成拙的事情,从而教育人们做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言行的细品中,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文中关于向导的描写有:“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向导的“若无其事”“极不情愿”进行细品,使学生明白大家的“习以为常”及向导“对我们做法的不满”。另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就“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以及“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这些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向导这一人物会出现前后这么大的反差。这样教学,以文本语言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作为细读对象,在对比品味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提升感悟能力,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在文本细读中引领学生掌握逐字逐句学习品读的方法,又要引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悉心品味,有所为、有所不为,取舍得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略品味文本细读的美妙佳境。
(责编 杨 春)